首页 理论教育大数据环境下用户隐私泄露的成因

大数据环境下用户隐私泄露的成因

【摘要】: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各类隐私泄露事件及安全事故,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根本成因在于:数据成为可被交易的对象。用户隐私数据除被利益驱使而成为交易的对象外,大数据环境下用户隐私泄露的成因还包括:一是黑客攻击者利用隐私保护的技术漏洞,非法获取用户隐私信息。三是过度收集个人隐私数据,例如实名制等制度的推行,在无保障情况下降低了隐私安全底线。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各类隐私泄露事件及安全事故,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根本成因在于:数据成为可被交易的对象。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数据信息在市场化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已逐步形成一条黑色数据交易产业链。在暗网中,个人隐私信息的买卖交易每年可创收高达上百亿美元。据外媒报道,一家名为Fractl的内容营销机构在一份报告中表示:Facebook的登录信息在暗网上仅需2.5美元,出行软件Uber的账号和密码分别卖到7美元和9美元,相比之下,最贵的是支付软件PayPal的信息,被卖到了247美元。在暗网上,只要160美元就能买到一个人的银行在线消费记录,而全部的财务信息,也只需710美元。

暗网上交易的信息,来源于各企业对所拥有大数据的分析及运营。企业通过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信息,然后进行二次开发拓展自身业务发展,或透露给广告商进行精准广告投放与营销,或卖给第三方另做他用。由此可见,这种黑色产业链大致存在两种运作模式:一种是行业和企业之间互相交换各自所持有的用户个人信息;另一种是将掌握的用户个人信息出售给信息需求方。例如,第三方服务平台之间互通有无,表面正常使用用户数据,实质在共享用户数据的基础之上,挖掘用户隐私,对用户进行数据歧视和价格歧视(如大数据杀熟);用户社交网络信息和个人通讯录,均可售卖给调研机构、营销机构甚至诈骗集团;微博、知乎论坛等账号信息可贩卖给营销团队或水军,形成一个触角延伸极广的巨大网络。

用户隐私数据除被利益驱使而成为交易的对象外,大数据环境下用户隐私泄露的成因还包括:

一是黑客攻击者利用隐私保护的技术漏洞,非法获取用户隐私信息。例如几次全球大规模勒索病毒事件,黑客借助病毒入侵用户电脑,获取重要隐私数据,以此要挟用户缴纳比特币作为“赎金”。(www.chuimin.cn)

二是网络服务方内部数据管理松懈,漠视用户利益,安全成本投入程度低,用户隐私信息安全体系不完善,危机事件发生后,应对也较为消极。当曝光出现安全漏洞或发生信息泄露等重大事故后,在舆论压力下,大多数相关企业会选择发表公关声明来平息众怒,但后续处理不了了之。而那些未被曝光的信息安全事件,企业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选择隐瞒到底,消极处理意味较为明显。

三是过度收集个人隐私数据,例如实名制等制度的推行,在无保障情况下降低了隐私安全底线。2018年1月,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2017年下半年,Android手机APP中高达98.5%都具有获取用户隐私的权限,相较于上半年增长2%,而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的iOS应用在2017年下半年比例达到81.9%,较上半年增长12.6%。[6]当用户注册各类社交网站、APP并填写个人信息、允许访问权限的时候,看似是“已阅读相关权限说明”,合法收集隐私,但并未被明确告知收集目的,是否用作营利以及如何保护用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