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粉丝经济特征及含义华中传播研究第八辑

粉丝经济特征及含义华中传播研究第八辑

【摘要】:2004年6月出版的《粉丝经济》一书提出:“粉丝经济”是基于粉丝参与的品牌社群,在其信任关系之上的社会资本平台和商业经营行为。因此,粉丝经济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经济形态,概括起来有如下两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裂变性。粉丝经济是典型的符号性、增值性消费,消费的不仅是有形的物品本身,更是被关注的偶像或品牌带来的情感上、意义上的满足。

随着粉丝文化现象的泛滥,社会化网络中的粉丝群体不再限于喜爱影视体育明星的“追星族”,摆脱了地域、时间、身份、阶层等因素的限制,融入一切工作和生活领域中,粉丝泛指对某个明星、某个品牌、某个机构甚至任何事物的深度爱好者。由于粉丝是有着情感依赖的忠诚用户,是最可能重复消费的老用户,自然就成了所有商家包括媒介必须培育的消费群体。根据经济学原理,留住、维护老客户的成本,是开发新客户成本的十分之一。而粉丝是最忠实的老客户,这也使“粉丝经济”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商家最为看重的一种经济模式。

何为粉丝经济?台湾学者张嫱在其著作《粉丝力量大》中这样定义,“粉丝经济是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的增值情绪资本”。2004年6月出版的《粉丝经济》一书提出:“粉丝经济”是基于粉丝参与的品牌社群,在其信任关系之上的社会资本平台和商业经营行为。[2]东风先生指出:“总体而言‘粉丝经济’是一种由精神需要引发的经济类型,其产业属性应为文化产业,其经济类型则属于注意力经济,它满足的不是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而是因为心理需要、精神需要引起的消费需要。”[3]学者李文明认为,粉丝经济可以阐释为通过提升用户黏度来优化口碑营销实效,以获取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信任代理形态与经济运作方式。[4]从这些学者的定义中,我们可以通俗地总结出,“粉丝经济”就是大量粉丝为其情感买单的一种经济活动形态。因此,粉丝经济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经济形态,概括起来有如下两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是裂变性。粉丝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口碑营销基础上,通过粉丝之间的口碑传播,实现一变二,二变四,不断裂变,最终影响到一大群人。根据网络经济的梅特卡夫定律可知“互联网的价值等于其结点数的平方”,即在互联网中当结点以线性形式增长时,信息交流的可能性或交易机会会呈指数态势上升,数字表达式为V=N2,(V指价值,N在这里指用户数)。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的数量不仅意味着影响力的大小,同时也代表着“粉丝经济”的价值。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台的电视剧《超级特工》播完第二季后却迟迟没有预定第三季,于是该剧的忠实剧迷们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发起了购买5美元Subway(该剧的广告商)三明治的活动,粉丝之间的裂变式传播,最终成功拯救了该剧。(www.chuimin.cn)

二是增值性。著名营销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物品不仅具有功能价值,还有符号价值,符号价值就是附着在物品上的具有增值性、象征性的价值。粉丝经济是典型的符号性、增值性消费,消费的不仅是有形的物品本身,更是被关注的偶像或品牌带来的情感上、意义上的满足。而情感的满足是很难用经济衡量的,当人们感到情感的愉悦、满足时,往往会变得非常大方,愿意付出更大的经济成本,这也是人们常常不理解、甚至批评粉丝的狂热、不理性背后的原因。正如舍基在《认知盈余》中认为:“有趣的是,任何特殊团体内部关心的东西在外人眼里似乎都是毫无价值的,但对于有着共同爱好的团体内部成员来说,其他人眼里不值得花时间考虑的东西却是他们最在意的。”2014年6月17日,罗振宇和铁杆会员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进行了一场《未来站在你身后》图书包闪购。图书包不剧透物品清单,不提前预热,不打折销售,仅以推荐人(罗振宇)的魅力人格背书作为核心。结果,8000套单价499元的图书礼包在一个非常规的、纯粹的垂直渠道内90分钟售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