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数据成为传媒机构的核心资产,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尤为重要。[10]人格权编设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专章,共8个法条,建构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民法体系。据此,媒体偷拍、偷窥、盯梢、打骚扰电话都侵犯了隐私权。个人信息和隐私权具有交叉关系,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
2023-08-05
谈到个人数据保护,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隐私权保护。1890年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路易斯·D.布兰蒂斯(L.D.Brandeis)和萨缪尔·D.沃伦(S.D.Warren)在《哈佛法学评论》发表《论隐私权》一文,标志着隐私权理论的诞生。我国1987年实行的《民法通则》并没有关于隐私权保护的规定,直到1993年最高法院发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才确立了对隐私权的直接保护,但只把公布、宣扬他人隐私作为侵权的条件,这就使受害人无法对那些非法刺探、搜集他人隐私却未向社会公开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利。此后,从2005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到2007年生效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都有关于隐私权保护的内容。2009年的《侵权责任法》首次将隐私权保护作为独立条款予以确认。2017年10月生效的《民法总则》不仅明确规定了对隐私权的保护,还明确提出“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时至今日,隐私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在大数据时代,隐私权被扩大解释为一种公民所拥有的数字权利,但隐私权保护和个人信息数据保护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隐私权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独处的不受干扰”的权利,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个人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的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被看成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一方面个人信息呈现方式更加多样,既有传统的网络ID、家庭住址、通信记录等,也有生理信息、出行位置信息等,任何与特定个体身份和行为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归入个人信息范畴,难以实现全天候的保护。另一方面,个人信息并非天然具有排他性,而是除个人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公共属性和商业价值。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源是关键性的竞争资源,而数据价值的实现,则有赖于数据链条的完整性和有效的数据加工。个人信息权利既属于人格权,又属于财产权,隔绝似的“保护”反而会抑制其合理使用和正常流动,从而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和商业创新。个人信息保护的着眼点应在于实现数据收集、保存、传输过程中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与合理使用之间的有效平衡,并且能够根据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做到动态调整。(www.chuimin.cn)
欧洲一向尊重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这一传统也充分体现在欧盟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中。GDPR以“知情同意”为基础,建构了用户的访问、查询、更正、删除、撤回、限制、拒绝等个人信息自决体系,同时还引入了被遗忘权和数据可携带权等新观念,从制度上保证个人信息处理的最小化、目的限定以及透明度等原则。GDPR对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自动化决策(包括数据画像)采取谨慎态度,以防止精准营销可能造成的数据过度收集和滥用以及大数据歧视等问题。GDPR还设计了对未成年个人信息的特殊保护以及对敏感个人信息的限制处理。但与此同时,GDPR也规定,个人信息的自决权须让位于出于合同履行之必要、高于个人信息主体的合法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有关被遗忘权,注意协调个人信息保护与言论和信息自由之间的平衡,同时将信息携带权的使用性限定在基于同意获取且技术可行的框架内。[1]基于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思考,GDPR尽量平衡个人信息数据的各种应用场景和各方利益需求,制订了一整套综合严谨的个人信息保护框架,为欧盟公民个人权利免受侵害提供保障,因此堪称全球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典范。
有关华中传播研究(第八辑)的文章
智媒时代,数据成为传媒机构的核心资产,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尤为重要。[10]人格权编设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专章,共8个法条,建构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民法体系。据此,媒体偷拍、偷窥、盯梢、打骚扰电话都侵犯了隐私权。个人信息和隐私权具有交叉关系,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
2023-08-05
在现实社会中遇到不怀好意的陌生人,我们需要加强警惕心理,避免过多交流透露自己过多的个人信息,毕竟这个世界上每天发生的“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事情都太多太多。梁先生果断报警,万幸的是,很快小偷就被警方抓获了。梁先生自己并没有说,小偷却通过梁先生的“手机之口”查询到了梁先生相关的个人隐私信息并成功盗走了钱财。亲爱的姑娘,天真与善良在面对犯罪分子伪装的陌生人的时候,不仅是无效的,更是有害的。......
2023-10-30
《民法典》将个人信息置于人格权编中,且与隐私权作了区分,这一体系安排印证了个人信息作为新型人格权的法律地位。但需要思考的是,在《民法典》颁布后,这些立法论视角的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契合法典的规定,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承担起法典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重任?鉴于此,本文尝试以《民法典》中个人信息的相关规定为基础,从解释论的视角切入,探讨法典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2023-08-14
本文赞同将个人信息看作一种人格权,并且是一种与隐私权等传统人格权所区分的、具体的新型人格权,以下做具体分析。其二,个人信息是否构成一种新的人格权的主要障碍在于《民法总则》并未采用“个人信息权”这样的表述,缺少一个“权”字造成了理解上的分歧。按照体系解释的规则,既然姓名权等被理解成一种具体人格权,那么无疑个人信息也应当看作是一种具体人格权。......
2023-08-14
如何妥善规制人工智能搜集劳动者个人信息程度、加强劳动者隐私权保护,需要在劳动法律层面上有所作为。所以,劳动法赋予劳动者同意或不同意的权利将会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隐私权。再者,劳动法应当对用人单位使用人工智能侵犯劳动者个人信息的法律责任进行规定。......
2023-08-14
个人信息收益权,又被称为“享益权”[10]、“资料报酬请求权”[11]等,是指在信息控制人以营利为目的对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或者利用时,信息当事人可以要求其支付相应报酬的权利。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收益权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一,社会公共部门基于公共服务目的收集个人信息。而且,这种个人利益的牺牲并未到达极其严重的程度。......
2023-07-30
个人信息删除权,又称为个人信息消除权,指在具备法定理由的情形下,可以请求数据控制人删除其个人信息的权利。这里的“删除”相较于普通的删除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缘于信息与信息存储的特性。信息主体行使删除权的具体情形有三种。一旦该收集目的不复存在,那么对于整个个人信息的控制而言就丧失了合理性依据,因此信息主体可以依法要求删除其个人信息。......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