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技术唤醒暴力与恶-华中传播研究第八辑

新技术唤醒暴力与恶-华中传播研究第八辑

【摘要】:10月,另一宗震动安全行业的是发起于俄罗斯、乌克兰和东欧网站的BadRabbit勒索软件攻击事件。该事件中,攻击者还将目标瞄准基础设施并造成重大损害,其中乌克兰的关键网络资产和基础设施遭受的破坏最严重。技术决定论把技术视为一种不可避免的、不可抗拒的社会影响因素,认为技术是塑造人类和世界,进而消除人类自主的一种力量。

大数据时代,尤其是进入智能时代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与数字技术高度耦合,所有的电子活动都会留下可以追踪个人一举一动的“数字脚印”。手机电脑汽车电视、电灯、冰箱甚至咖啡机中都可能隐藏着能进行无线通信的微型计算芯片。它们随时可以变身为微型偷窥者,构成无孔不入的监控网络。这一网络体系非常复杂,具有智能性和侵略性。于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它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侵犯了个体隐私?这些智能网络是否会被政府、黑客、罪犯或恐怖分子用以侵犯隐私或者实施犯罪?我们是否值得为获得这些新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性而牺牲个人隐私?

英国隐私专家约翰·帕克在其新著《全民监控》中敲响警钟:“全民监控”时代已然到来。为了获得全方位的监控能力,西方国家采取种种手段:“千里眼”,利用闭路系统足不出户监视民众一举一动;“顺风耳”,通过窃听设备或录音摄像机监听民众谈话;“隐身术”,依靠微型化技术、后门程序等隐匿行踪;“追踪剂”,借由定位追踪装置实时精准锁定目标位置;“显形剂”,凭借指纹、虹膜等人体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蜘蛛网”,建立民众隐私信息联网数据库以供交叉检索。[9]即便是在隐私保护最为严格的欧洲,欧盟或成员国的法律也趋于允许情报机构利用最新技术对个人通信活动进行侦听,大规模监控个人隐私,储存所有的通信数据。

美国电信巨头威瑞森(Verizon)在其《2018年数据泄露调查报告》中称,勒索软件的攻击数量在2017年同比翻了一番,成为最流行的恶意软件之一。黑客组织想通过锁定关键的业务系统来要求支付赎金,从而获取巨大利益。同时,互联网企业迄今没有投资合适的安全技术策略以打击勒索软件,因而在面对勒索攻击时束手无策,只能向网络犯罪分子支付赎金。勒索软件最典型的案例是,2017年5月WannaCry和NotPetya病毒席卷150多个国家,攻击并感染30多万个系统,要求每个系统支付300美元的赎金才能获得解密密钥。与此同时,NotPetya加密了主引导记录,并要求以比特币作为赎金支付的主要形式。10月,另一宗震动安全行业的是发起于俄罗斯、乌克兰和东欧网站的BadRabbit勒索软件攻击事件。该事件中,攻击者还将目标瞄准基础设施并造成重大损害,其中乌克兰的关键网络资产和基础设施遭受的破坏最严重。威瑞森总结称,黑客、恶意软件和社交攻击(如网络钓鱼)等是2018年中最多的安全违规事件。大多数网络犯罪分子具有经济动机,因此,他们针对金融、保险和零售行业发起攻击。(www.chuimin.cn)

由此,我们看到了权利、资本和金钱利用新技术的工具理性,侵蚀到文化的积极内核,同时也入侵到人的身体与尊严。技术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人类是自主地使用技术还是技术是人类世界中的自主原动者”这一问题而展开。许多古典哲学家,例如马丁·海德格尔、刘易斯·芒福德、雅克·埃吕尔、唐·伊德,以及后来的马歇尔·麦克卢汉等都认为,技术对人的认知和意识以及政治社会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技术决定论把技术视为一种不可避免的、不可抗拒的社会影响因素,认为技术是塑造人类和世界,进而消除人类自主的一种力量。正如隐私面对大数据的入侵显得不堪一击,人的尊严与自由等主体性也让位于所谓的科学管理、创新和市场。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个人隐私很容易就沦为其榨取利润的利器。第一,随着用户隐私流入商品交易平台,大数据加剧了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第二,大数据的红利分配呈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第三,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多,受精准营销的影响,易成为大数据用户画像的对象;第四,隐私信息的滥用会提高数据市场的准入门槛,促成垄断;第五,大数据之下,个人隐私及信用评估被少数大集团公司垄断,公众所能选择、获取的服务越发受到限制。这些都是大数据之恶,是技术的副作用。如果不加节制和规范,受侵害的便是没有权力、资源、技术和资本的个体,遭破坏的则是平等、公正、互相关爱的社会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