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创作儿歌?儿童诗歌教学经验分享

如何创作儿歌?儿童诗歌教学经验分享

【摘要】:学会创作儿歌,也是一名优秀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这个阶段,仿写儿歌的数量越多,对提高创作儿歌的能力有很大帮助。修改后的儿歌更加简练,突出了螳螂蹦跳的特点,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螳螂活泼的模样。也缘于儿歌的表现手法。创作儿歌,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写出儿歌的样式美写出儿歌的样式,就是要儿歌看上去形式排列整齐、规范,儿歌每行的字数基本符合儿歌句式规律。同时语句外在的押韵更增强了儿歌的音乐美。

学会创作儿歌,把快乐精美的精神食粮提供给孩子们,是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学会创作儿歌,也是一名优秀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如圣野所说“让儿童在你的诗里,听到声音,看到色彩,感受得到孩子们喜悦的跳动的节奏”。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满怀爱心,以一颗童心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儿童,勤于并善于积累素材,灵活运用创作儿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就一定能写出孩子们喜爱的儿歌来。

幼儿园的教学中,幼儿园的小朋友看到小树就说:“小树枝儿摇啊摇,小树叶儿飘啊飘,我对小树招招手,小树对我点点头。”一年级的小朋友看到春天来了,就说:“春姑娘来了,小鸟唱着歌儿欢迎她,小花张开笑脸欢迎她,小树伸开双臂欢迎她,小朋友跳起舞欢迎她。”他们说的就是儿歌。创编儿歌并不难,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几句话说出来,按照儿歌的特点写出来。

(一)学习仿写阶段

仿写阶段是学习儿歌创作的最初阶段,也是熟悉儿歌创作特点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仿写儿歌的数量越多,对提高创作儿歌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如原文《谁和谁好?》:

谁和谁好?花和小草好,一起手拉手,在风中舞蹈

谁和谁好?太阳和鸟儿好,鸟儿唱着歌,太阳微微笑。

谁和谁好?蜜蜂和蜻蜓好,你追我赶,在花丛中赛跑。

谁和谁好?我和同学好,开开心心,栽小树,栽花草。

仿写文《谁和谁好?》:

谁和谁好?大陆和台湾好,我们血脉相连,不能分开。

谁和谁好?蓝天和白云好,它们相互衬托,把天空变美丽。

谁和谁好?鸟和树好,鸟儿来筑巢,树儿仰脸笑。

谁和谁好?我和爸爸妈妈好,我爱爸爸妈妈。

再如原文《太阳》:

大海上,太阳是从海水里跃出来的。

草原上,太阳是从草丛里跳出来的。

森林里,太阳是小鸟唱出来的。

村庄里,太阳是雄鸡叫出来的。

哦,美丽的世界,是太阳照出来的。

仿写文《月亮》:

大海上,月亮是从海水里跳出来的。

草原上,月亮是从草丛里蹦出来的。

森林里,月亮是蟋蟀叫出来的。

村庄里,月亮是小狗喊出来的。

哦,美丽的夜晚,是月亮照出来的。

(二)学习修改阶段

好的作品是修改出来的,好的儿歌也是如此。学习如何修改的过程,也是避免在创作的过程中出现类似错误的过程,取长补短,去粗取精。

如鲁兵的《小刺猬》:

小刺猬,去理发

咔嚓、咔嚓,

理完头发看看他,

呦,原来不是小刺猬,

是个小娃娃。

修改后的《小刺猬》:

小刺猬,去理发,

嚓嚓嚓、嚓嚓嚓,

理完头发瞧瞧他,

不是小刺猬,

是个小娃娃。

修改后的《小刺猬》,不仅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而且更富有儿童情趣。

再如儿歌《螳螂》:“一只螳螂,举起两把大刀,走了三步路,要去割青草。”儿童文学作家圣野做了修改:

一只螳螂,

举起大刀,

一跳一跳,

去割青草。

修改后的儿歌更加简练,突出了螳螂蹦跳的特点,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螳螂活泼的模样。同时句式更加工整,节奏更加鲜明。

如《老鸡说小鸡》:“老鸡说小鸡,你这笨东西:我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唧唧唧。编者改为:老鸡说小鸡,你这小淘气:我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唧唧唧。”把“笨东西”改为“小淘气”更具有母爱的温柔与亲切,对孩子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

再如修改后的《红辣椒》,句式更加整齐,节奏鲜明,小燕子的粗心大意和紧张形象跃然纸上:

修改前        修改后

屋檐下,       屋檐下,

挂着红辣椒,     红辣椒,

一串串,       一串串,

像火苗。       像火苗。

燕子太粗心,     燕子说,

急忙飞走了,     不得了,

它担心,       房子让火烧,

房子被火烧。     急忙飞走了。(www.chuimin.cn)

(三)学习创编阶段

儿歌一般都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易记易诵。也缘于儿歌的表现手法。切忌成人化、概念化,不能写成顺口溜,要富有儿童情趣。

创作应遵循的原则:

1.选材——篇幅短小,内容单纯

2.立意——单一集中,鲜明突出

3.构思——新颖别致,想象丰富

4.描写——具体形象,富有情趣

5.语言——浅显凝练,押韵上口

创作注意事项:

儿童文学作家张继楼曾说过,一首被娃娃们欢迎的儿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二是语言必须浅近、口语化,做到朗朗上口;三是要有童趣。只有从生活出发,用童心感受并掌握创作儿歌的一些规律和技巧,才能写出具有新意与灵气的儿歌作品。

创作儿歌,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写出儿歌的样式美

写出儿歌的样式,就是要儿歌看上去形式排列整齐、规范,儿歌每行的字数基本符合儿歌句式规律。儿歌的句式有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等。只要做到句式工整,诵读起来就自然形成了一定的节奏,表现出稳定的节奏美。

如吴杨的《滑滑梯》:

滑滑梯,滑滑梯,

你先我后别着急。

上去好像爬高山,

爬了一级又一级。

下来好像坐飞机,

忽忽悠悠飞到地。

2.写出儿歌的音韵美

体现儿歌音韵美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节奏和押韵。

节奏是由句子的停顿决定的。在儿歌中有规律的出现一定数量的音节,形成一定数量的节拍,念唱起来就形成了节奏。一般说,三字句为两拍,五字句为三拍,七子句为四拍。

儿歌常用叠词、叠韵、反复、摹声、摹状的手法形成节奏感、音韵美。同时语句外在的押韵更增强了儿歌的音乐美。儿歌的押韵包括:句句押韵;第一、二、四句押韵;双行押韵;第二三行押韵。句句押韵的儿歌音乐感特别强,很受儿童的欢迎。但如果采用句句押韵的形式,除了字头歌外,不要总是用相同的一两个字来押韵,要尽量避免单调的重复。

如传统儿歌《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

一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夸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

还有饼儿还有糕,

吃了糕饼上学校。

3.写出儿童情趣

写出儿童情趣,就要求讲究内容的选取、选材的角度、想象的发挥和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如郑春华的《听我话》:

小兔,小兔,轻轻跳。

小狗,小狗,慢慢跑。

要是踩疼小青草,

我就不跟你们好。

这首儿歌的内容来自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从孩子的角度,把小草拟人化,写出了对小草的爱心。把小兔和小狗当作自己的朋友,“我就不跟你们好”,生动写出了孩子的幼稚可爱。

4.灵活运用表现手法

儿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起兴、摹状、反复、设问等等。

(1)比喻

这是儿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不仅可使儿歌写得更生动、形象,而且可以帮助儿童了解距离他们生活较远、不易理解的事物。喻体都是儿童熟悉的事物。

如许浪的《月儿》:“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月儿圆圆,像个银盘,转呀转呀,越转越弯。”由于把弯月比作摇动的小船,把圆月比作转动的银盘,所以在亲切而动态的描写过程中,月亮盈亏变化的自然现象变得趣味盎然,鲜明生动。

(2)拟人

拟人手法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审美情趣,因此在儿歌创作中被广泛运用。如李文雁的儿歌《小雨点》:“小雨点,爱干净,/马路洗得亮晶晶。”把小雨点比拟成一个爱干净的孩子,这在儿童看来是十分有趣的事。

(3)夸张

儿歌中的夸张和想象密切关联,而且还常常带点幻想的色彩。如《种葵花》:“大海连青天,山高接蓝天。我来种葵花,种满高山巅。葵花叶,绿油油,葵花瓣,黄灿灿,葵花杆子如竹竿,离天只有三尺三。要砍葵花盘,需乘大火箭,掉下一颗子,渔人当小船……”可以想见,由于夸张,这首儿歌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惊喜。

(4)起兴

起兴一般用于儿歌的开头,用以造成一种气氛。如传统儿歌《菊花开》:“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开开。开几朵?开三朵,爹一朵,娘一朵,还有一朵给白鸽。”开头一句是起兴句,看似和后文没有联系,仔细品味,却可以想见小主人公原先坐在板凳上摇着玩,突然见到旁边菊花开的情景,起到了营造环境气氛的作用。

(5)摹状

摹状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状态、颜色及声音摹拟出来,包括摹形、摹色、摹声三个方面。儿歌中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法,会增加儿童的吟唱兴趣。如丁曲的《冬瓜》:“冬瓜,冬瓜,地上躺;呼噜,呼噜,睡得香;一个一个长得胖。”既有对形体的摹拟,也有对声音的摹拟,增添了作品的情趣。

(6)反复

反复是儿歌的重要形式特征。如西藏儿歌《雪花白,雪花亮》中“雪花白,雪花亮”这两句,反复了三次,既便于儿童吟唱、记忆,也增强了表达效果。

“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小雨点,沙沙沙,落在池塘里,鱼儿乐得摇尾巴;小雨点,沙沙沙,落在田野里,苗儿乐得向上拔。”

这首儿歌中的“小雨点,沙沙沙”用的则是反复的表现手法。

(7)设问

设问,也是儿歌常用的手法。它可以引人注意和深思,同时也能使儿歌的抒情状物有起有伏,生动别致。如杨子忱的《雨滴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红花开一地。多少雨滴在飘落?一滴两滴三四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草儿绿又绿。滴滴雨滴落在哪?落南落北落东西……”这首儿歌,如果没有两个设问句式的穿插,就会显得平板

总之,儿歌创作要不停地写,不断地改,细心发现,认真揣摩和推敲。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不断创作出儿歌佳作,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