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儿童唱儿歌,则是感情的外泄过程,并且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例如《十四和四十》这首儿歌是典型的矫正发音的。就其内容而言,不同主题的儿歌又有着不同的功能侧重,如,描述事物的儿歌可以扩大儿童的认知范围,数字儿歌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数概念,绕口令类的儿歌可以帮助孩子矫正发音等。......
2023-10-20
我国儿歌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润色加工,已经形成了十几种倍受儿童喜爱的特殊的传统艺术形式。他们至今仍是儿歌作家们从中汲取营养、学习借鉴的形式。
(一)摇篮曲
摇篮曲也称摇篮歌、催眠曲,属“母歌”。这是一种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儿歌。它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是儿歌的原生态,最早进入儿童生活领域的文学样式。有的有明确意义,有的则没有意义,只是一些和谐的连缀词的反复。强调音韵轻柔悦耳。印度作家泰戈尔认为:“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的心上具有吸引盘据的力量。”(泰戈尔《我的童年》)可见摇篮曲中饱含着长辈对下一代的最美好、最温暖的感情。摇篮曲让孩子从母亲温柔的低吟中,感受到爱和美,受到最早的美的熏陶。
“吟唱摇篮曲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孩子一种亲切温柔的安全感,让襁褓中的孩子神经松弛,感受到特有的舒适,悄然入睡。吟唱摇篮曲时,大人总是深情地注视着孩子,轻轻地拍着孩子,或慢慢地摇着摇篮,口里呜呜地哼着歌儿,营造出一种祥和、温馨、静谧的氛围,把成人最美、最温暖的感情,倾注于柔和、美好、动听的旋律中,在情绪和气氛上对孩子构成一种暗示,从而诱导孩子入睡。”
生活中的摇篮曲,或是流传多年的传统儿歌,如印尼民歌《宝贝》等;或是由诗人编创的,如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摇篮曲》等;或是吟唱者的即兴创作,如四川的《觉觉喽》等。但创作的摇篮曲一般都有明确含义,而且讲究艺术技巧。
如陈伯吹先生的《摇篮曲》:“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全首儿歌分三小节,每小节都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但有变化有递进。风越来越小,四周越来越静谧,摇篮中的孩子正在悄然睡去。其间流溢出温馨的母爱。
摇篮曲的特点是:音调柔和动听,抒情性强,母爱永远是它的主旋律。如莱蒙托夫的《摇篮曲》:
睡吧,我的小宝宝,
小鸟儿已不再吵,
你的梦里多温馨,
耳边响着妈妈的歌谣,
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
星星在银河追逐嬉闹,
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
睡吧,睡吧,我的宝宝,
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
睡吧,睡吧,我的宝宝。
在一种静谧的气氛中,宝宝听着妈妈的歌谣进入梦乡,它的直接作用是催眠,却潜移默化的让婴儿接受了亲情的感染和爱心的熏陶。对即将入睡的孩子而言,摇篮曲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舒缓温柔的节奏变化与和谐优美的韵律交织在一起所营造的静谧温馨的氛围。当然,摇篮曲带给孩子的还有最初的情感滋养与语言熏陶。再如黄庆云的《摇篮》: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作者把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比喻为摇篮,运用拟人手法,通过重叠复沓的句式与旋律,让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小宝宝在白云、浪花、风儿、歌声的陪伴下甜甜地入睡。意境优美,温馨柔婉,爱自然爱妈妈的意识自然地播撒到了孩子的心中,陶冶了性情。
(二)游戏歌
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儿歌。孩子们边玩边唱,且歌且舞,可以提高游戏的兴趣,增添欢乐的情绪,可以协调游戏的节奏、动作,还可以丰富游戏的内容。“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鲁迅),它不仅可以统一游戏动作,而且也强化了游戏本身的娱乐性。
游戏歌的种类很多,有成人帮助儿童认知或逗耍孩子的儿歌,也有相当数量的是儿童玩耍时诵唱的儿歌,像《找朋友》《丢手绢》《拍手歌》《跳绳歌》等,都是两个以上儿童的游戏歌,它们不仅可以统一游戏动作,而且也强化了游戏本身的娱乐性。
游戏歌的形式也极富变化,在儿歌中占的比重也大,是儿童口头上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儿歌。它的特点就在于有明显的组织游戏的作用。
由于儿童游戏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独特的反映方式,游戏儿歌就必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地域特色。它会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多彩。
如《盖楼房》:“盖,盖,盖楼房,你搬积木我‘砌墙’。一层蓝,一层黄,赤橙红绿真漂亮。一边‘干’,一边唱,高楼层层往上长。一长长到白云里,我踩着高楼摘月亮。”就是儿童一边玩着积木一边咏唱的儿歌。
如《变变变》:“一个手指头呀,变变变,变成毛毛虫呀,爬爬爬;两个手指头呀,变变变,变成小兔子呀,跳跳跳;三个手指头呀,变变变,变成小花猫呀,喵喵喵;四个手指头呀,变变变,变成花蝴蝶呀,飞飞飞;五个手指头呀,变变变,变成大老虎呀,嗷嗷嗷。”这首儿歌既是一首游戏歌也是一首数数歌。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欢笑中模仿动物动作、声音和数数的同时,也学会了小动物们的不同的走路形态,学会了几个动词词汇。整首儿歌趣味性强,动作性强。
如儿歌《跟我做》:“小花猫,喵喵瞄,每天早上伸伸腰,左伸伸,右伸伸,最后还要扭扭腰。”教师或家长可以带着幼儿在镜子前做动作,让幼儿和成人一起边唱儿歌边模仿动作。待熟练后可以让幼儿自己做,教师或家长边上诵读儿歌即可。
如吴杨的《滑滑梯》:“滑滑梯,滑滑梯,你先我后别着急。上去好像爬高山,爬了一级又一级。下来好像坐飞机,忽忽悠悠飞到地。”则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在游戏时注意礼让的文明习惯。
(三)数数歌
数数歌是以适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形象描写来巧妙地训练儿童数数能力的儿歌。它把数学与文学巧妙结合起来,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的、最早的算术教材。它将数字教学、知识教育包容在有趣的形象描述之中,使儿童由此逐步学会概括和抽象,包含着较强的知识性、教育性。它把初步的数字和一些有趣的事物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字变成具体形象,引发儿童的兴趣,从而学会数数。同时也能丰富儿童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在数数歌中,有的是教儿童认识数序的,如传统儿歌《一二三》:“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头,七八九,拍皮球,张开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有的数数歌不仅培养儿童的数序观念,还训练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传统儿歌《数蛤蟆》:“一个蛤蟆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两个蛤蟆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蛤蟆的嘴、眼睛和腿的数目是随着蛤蟆数目的增长而成倍增长的。
因此,数数歌不仅可以训练儿童的初步运算能力,而且还起到训练儿童思维敏捷、准确表达语言的作用。有的数数歌既有数,又有其他方面的知识。
如滕毓旭的《手指头》:“一个指头按电钮,两个指头拣豆豆,三个指头解扣扣,四个指头提兜兜,五个指头握一起,攥个拳头有劲头。”它不仅可以帮助儿童练习数数,而且还可以让儿童认识自己两手的用途。
如北京儿歌《七个妞妞来摘果》:“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妞妞来摘果,七个花篮手中提。七个果子摆七样: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这首儿歌是一首数字歌,儿歌中的许多地方都是用数字表示的。同时也是认知性儿歌。秋天到了,果树林里的水果成熟了,有几个妞妞来采水果?她们提着几个篮子?一共有几样果子?从中感知数量“7”。
如传统儿歌《数数几条腿》:“大黑鸡,两条腿,小黄牛,四条腿,蜻蜓六条腿,蜘蛛八条腿,螃蟹十条腿,蚯蚓、鳝鱼没有腿。”这是一首数数歌,也是一首认知性的儿歌。孩子们在诵读儿歌中既学会了数数,也学会了关于小动物们的一些常识。
有的数数歌除了能用来进行知识教育外,还渗透了一定的思想教育的内容。
如《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清晨早起练身体;你拍二,我拍二,常开窗子透空气;你拍三,我拍三,经常洗澡换汗衫;你拍四,我拍四,天天洗脸别忘记;你拍五,我拍五,痰和唾沫别乱吐;你拍六,我拍六,多吃蔬菜少吃肉;你拍七,我拍七,饭前便后把手洗;你拍八,我拍八,饭后要把牙来刷;你拍九,我拍九,不揉眼睛不舔手;你拍十,我拍十,样样都吃不挑食。”这首儿歌变数字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这首《拍手歌》不仅帮助儿童掌握了数序,还教育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有的数数歌把数字和量词结合起来,使数数更加活泼有趣。如寒枫的《数一数》:“一条虫,两条虫,小虫喜欢钻洞洞。三头猪,四头猪,肥猪睡觉打呼噜。五匹马,六匹马,马儿一跑呱哒哒。七只鸡,八只鸡,公鸡打鸣喔喔啼。九朵花,十朵花,桃花树下是我家。”这是幼儿园常唱的一首儿歌。既锻炼了幼儿数数的能力,也培养了幼儿善于寻找身边的事物进行数数的能力,同时也让幼儿接触量词的意义。
(四)问答歌
问答歌,指采取一问一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反映生活的儿歌。问答歌的特点就在问答。既然要回答问题,总得动点脑筋,所以问答歌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问答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有自问自答,也有二人对诵,或者一人发问、多人对答。许多问答歌中的问和答可以延伸,由问者不断提出问题,对方不断回答,直到问完或答不出为止。
如朱晋杰的《什么好》:“什么好?公鸡好,公鸡喔喔起得早。/什么好?小鸭好,小鸭呷呷爱洗澡。/什么好?小羊好,小羊细细吃青草。/什么好?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闹。”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而李海松的《什么船儿》:“什么船儿上月球?什么船儿海底游?什么船儿水上飞?什么船儿冰海走?/宇宙飞船上月球,潜水艇儿海底游,气垫船儿水上飞,破冰船儿冰海走。”采用了多问多答的形式。
问答歌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幼儿的想象与思维,培养他们比较、鉴别事物的能力。不仅发展智力,也训练了语言。既是智力游戏也是语言游戏。
如传统儿歌《谁会跑》:“谁会跑?马会跑。马儿怎样跑?四脚离地身不摇。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样飞?张开翅膀满天飞。谁会爬?虫会爬。虫儿怎样爬?许多脚儿向前爬。谁会游?鱼会游?鱼儿怎样游?摇摇尾巴点点头。”这首儿歌节奏感强,动作感强,不仅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和想象,也在游戏中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
(五)连锁调
连锁调,即连珠体儿歌。它以顶针的修辞手法结构全歌,即将前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或前后句随韵黏合,逐句相连。这类儿歌大都没有一以贯之的中心,但节奏韵律感极强。总之,连锁调这类儿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独具特色。它的特点是:随韵接合,易唱易记。
如金波的《野牵牛》:“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也有具有一定意义的连锁调。
如邓德明的《做习题》:“小调皮,做习题。习题难,画小雁;小雁飞,画乌龟;乌龟爬,画小马;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吓一跳。学文化,怕动脑,看你怎么学得好?”儿歌中描述了一个不愿学文化的调皮儿童的形象,告诫儿童如果怕动脑筋是学不好文化的。
传统儿歌中还有一种连锁调与问答调的结合体,兼具两类形式的特点,且前后句变化迅速连贯,谐音相连,颇具情趣,对培养儿童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十分有益。如《我唱歌儿骑着马》:
青青的草,红红的花,
我唱歌儿骑着马。
什么马?大马。
什么大?天大。
什么天?青天。
什么青?山青。
什么山?高山。
什么高?塔高。
什么塔?宝塔。
什么宝?国宝。
什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六)绕口令
绕口令,也称拗口令或急口令。由一些双声叠韵或发音相近相同的词语结构成简单有趣的句子或短语,要求吟诵者快速无误地念出,有趣而富有训练性。可以用来训练儿童口齿清楚,吐字辨音正确,提高口语能力,促进思维的敏捷,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儿歌。若在其中贯穿一定的教育内容,则可以起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传统的绕口令有多句式的,如常见的《四和十》:“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要想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谁说四十是‘细席’,谁的舌头没用力;谁说四十是‘事拾’,谁的舌头没伸直。认真听,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就是专门用来区别声母“s、sh”的发音的,同时告诉儿童错误发音的毛病所在。也有一句式和对偶式的,多数无明确的意义,只以训练儿童的发音为目的。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则是训练儿童区别“葡萄”与“不吐”这两组音节的。
新编的绕口令大都采用传统的形式,有的具有益智助思的作用。如《数狮子》:“公园有四排石狮子,每排是十四只大石狮子,每只大石狮子背上是一只小石狮子,每只大石狮子脚边是四只小石狮子,史老师领四十四个学生去数石狮子,你说共数出多少只大石狮子和多少只小石狮子?”
总之,绕口令绕弯、咬嘴,要求读得快,重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训练。为了读得又快又准,儿童常常有意反复念读,一旦能顺畅地念诵便会感到巨大的快乐和满足。如《打醋买布》:“一位爷爷他姓顾,上街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打了醋,回头看见鹰抓兔。放下布,搁下醋,上前去追鹰和兔,飞了鹰,跑了兔,打翻醋,醋湿布。爷爷气得直拍树。”
如《妞妞和牛牛》:“妞妞不爱吃肉,不爱吃豆,吃饭发愁,越来越瘦;牛牛又爱吃肉,又爱吃豆,吃饭不愁,壮得像牛。你是学妞妞,还是学牛牛?”这首绕口令既培养幼儿对“iu”和“ou”的正确发音,同时告诉幼儿多吃蔬菜的益处。
再如《金瓜瓜,银瓜瓜》:“金瓜瓜,银瓜瓜,村里瓜棚结瓜瓜,瓜瓜落下来,打着小娃娃。娃娃急得叫妈妈,妈妈急得抱娃娃,娃娃怪瓜瓜,瓜瓜笑娃娃。”这首绕口令主要培养幼儿对“gua”和“wa”的正确发音。通过对瓜瓜、娃娃、妈妈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一幅童趣盎然的亲子图。动词“落、打、叫、抱、笑”的运用使这首儿歌生动形象,幽默有趣。
(七)颠倒歌
颠倒歌,也称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颠倒过来叙述,使其具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儿歌。它通过大胆的夸张,故意将事物的正常关系和各自的特征加以颠倒,达到以反衬正的目的。它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辩证法,以表面的荒诞揭示事物的本质,常常蕴涵哲理。这类儿歌幽默诙谐,意味深长,可使儿童轻松愉快,也可训练儿童辨别事物的能力。
如河南的儿歌《小槐树》:“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着轿。蚊子踢死驴,蚂蚁踩塌桥,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小鸡叼个饿老雕,小老鼠拉个大狸猫,你说好笑不好笑。”
有的作者在这一形式的儿歌中注入了科常知识,成为启发教育儿童的短歌,如张继楼的《错了歌》:
刚刚三点过,太阳就落坡。
鸭子跳上架,猫儿进了窝。(www.chuimin.cn)
蝙蝠天上飞,正把蜜蜂捉。
狗儿不怕热,舌头嘴边拖。
飞来萤火虫,把我手烫破。
蚊子叽叽叫,直往灯上落。
月圆星星多,蚯蚓在唱歌。
请你想一想,唱错没唱错?
颠倒歌以违反常规的描写,表达出在常规中难以表达的事理,适合儿童好奇快乐的天性。它的特点是:正话反说,内容机智,联想丰富。
如黄湘雄的《滑稽歌》:
听我唱个滑稽歌,
五个没有三个多,
公鸡生个大鸭蛋,
小猫游泳多快活,
鱼儿岸边晒太阳,
兔子头上长犄角,
小朋友们想一想,
这个歌儿错没错。
(八)字头歌
字头歌是指每句尾字几乎完全相同,多以“子”“头”“儿”作为每句结尾的儿歌形式。这类儿歌多以“子”“头”“儿”等为韵脚,一韵到底,有很强的韵律感。
像夏晓红的《猴子搭戏台子》:“小猴搭起戏台子,穿起一条小裙子,引出两头小狮子,舞起三个响铃子,穿过四个小圈子,抛起五顶小帽子,叠起六把小椅子,摆起七张小桌子,转动八个小盘子,挂起九面小旗子,变出十个小果子,人人都夸小猴子。”
它是一首以“子”字做尾字的字头歌。这首字头歌的妙处不仅在于成功的“子”字尾,而且有完整的情节结构和生动的形象描写,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把动词、数字和量词组织其中,具有丰富的认知内涵。字头歌以其独特的句尾区别于其他类型儿歌,受到儿童的欢迎。
如《来来来》:
太阳来,太阳升起来,
鸟儿来,鸟儿飞起来,
鱼儿来,鱼儿游过来,
青蛙来,青蛙跳过来,
白兔来,白兔蹦过来,
马儿来,马儿跑过来,
雨儿来,雨儿落下来,
云儿来,云儿飘过来,
风儿来,风儿吹过来,
我们来,我们走过来。
如张永泰的《长字歌》:
小白兔,耳朵长。
长颈鹿,脖子长。
山羊爷爷胡子长。
还有大象鼻子长。
长臂猴,胳膊长。
小松鼠,尾巴长。
动物园里细细看。
什么动物腿儿长。
(九)谜语歌
谜语歌,即用儿歌形式表达谜面的谜语。一种采用寓意手法,抓住谜底和谜面的某种联系,以歌谣形式出现的叙说本体(现象或事物)的特征,请对方说出本体的儿歌。谜语儿歌是一种适应儿童好奇心,以歌谣形式叙说事物特征的益智游戏,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形象思维等诸方面能力,这样的谜语歌一般说来应符合他们的理解水平,不能太复杂与艰深。如谜底为“橘子”的谜语歌:“小小红坛子,装满红饺子;吃掉红饺子,吐出白珠子。”它在浓缩的、象征的形式中包含着强烈的悬念,这正投合了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
猜谜的过程是逐渐释解悬念的过程,也是检验儿童的联想、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过程,又是儿童自我检验机敏和智慧的一种方式。经过紧张的、连贯性的思索,当儿童找到谜底与谜面之间所隐藏的巧妙结合点,他们会格外愉悦、欢慰,在心理上获得满足。这是谜语歌受到一代代儿童欢迎的主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供儿童吟诵猜度的谜语歌应符合他们的认识能力和理解水平,困难程度可略高于他们的理解力,但不能太复杂艰深,也不应像供成人猜测的灯谜之类迂回曲折,否则会使儿童丧失信心而失去兴趣。无论是传统的谜语歌,还是新编创的谜语歌,在谜底与谜面之间大都有一层形象的联系,不甚复杂。
比如谜底为“灭火器”的新编儿歌:“它的身体像圆筒,浑身上下一片红,一见火焰便生气,口吐白沫倒栽葱。”谜底与谜面之间的联系是再形象不过了。
总之,谜语歌是一种有文学趣味的、有益的智力游戏,它可以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同时,歌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形象有趣的描述,又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谜语歌还可以促进儿童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能力的发展,促进儿童记忆、想象、联想能力的提高。如:
1.明又明,亮又亮,
一团火球挂天上,
冬天呆的时间短,
夏天呆的时间长。
——(谜底:太阳)
这首儿歌,从颜色、亮度、形状、出现时间等多个方面,生动地刻画了太阳的形象,让宝宝在唱儿歌、猜谜语的同时,能够具体地感受太阳的特点,更加深刻地记忆太阳的形象。
2.有时候,圆又圆,
有时候,弯又弯,
有时晚上出来了,
有时晚上看不见。
——(谜底:月亮)
这首儿歌,从月亮的圆与弯、出现与消失这两个方面,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形状和变化,让宝宝明白月亮的阴晴圆缺,了解月亮的特点。
3.头戴绿帽子,
身穿紫袍子,
小小芝麻粒,
装满一肚子。
——(谜底:茄子)
这首儿歌从颜色、形状上具体形象地描述了茄子的特征,可爱有趣。
4.叫猫不是猫,
眼被黑圈包,
竹叶是粮食,
珍贵又稀少。
——(谜底:熊猫)
这首儿歌不仅帮助幼儿分清猫和熊猫的区别,还让幼儿知道了熊猫的食物原来是竹叶。既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孩子的联想力。
5.一物长来真奇怪,肚皮下面长口袋,
孩子袋里吃和睡,跑得不快跳得快。
——(谜底:袋鼠)
这首儿歌主要从袋鼠特有的特征进行描述,引人入胜,更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究中学会了关于袋鼠的知识。
有关儿童诗歌鉴赏与教学的文章
而儿童唱儿歌,则是感情的外泄过程,并且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例如《十四和四十》这首儿歌是典型的矫正发音的。就其内容而言,不同主题的儿歌又有着不同的功能侧重,如,描述事物的儿歌可以扩大儿童的认知范围,数字儿歌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数概念,绕口令类的儿歌可以帮助孩子矫正发音等。......
2023-10-20
现代诗教,最为重要的是对童年心性的呵护、鼓舞与开发,是发现儿童。最好的儿童诗,应当是儿童生命内在的审美意蕴和情感表达。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儿童诗是这个国度里的一朵奇葩。诗是天籁的声音,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之一。”......
2023-10-20
在富于变化的节奏中,在童心可掬的表演动作中,在自问自答的设想中,儿歌是最具有娱乐性质的,而娱乐性与趣味性总是紧密相连。这首儿歌写出了孩子互打电话的场景,富有孩子们特有的思维特点。也是儿歌游戏性趣味性的最好体现。而浓郁的儿童情趣,是吸引孩子通向审美过程的桥梁。作品里那个小娃娃蓬头垢面的“小刺猬”形象是多么令人发笑。......
2023-10-20
当夜色降临,我站在台阶上倾听:星星蜂拥在花园里,而我站在黑暗中。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2023-10-20
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巧妙的构思模式,达成了别具一格的表达效果。这两首诗基于生活基础和经验上的大胆想象,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如刘饶民的《月亮》: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海里像玉盘。回过头来看一看,月亮还是圆又圆。......
2023-10-20
儿童诗让儿童的生命充满善与美、自由与想象、童真与童趣。一首好的儿童诗,应当把某种劝喻隐含在能唤起美感的形象中,以达到润物无声,寓教于乐的效果。(三)丰富并启迪儿童的情感与心灵儿童诗让儿童体味生活,让一颗童心自由地舒展,感受人和自然是那样的和谐、美好,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儿童诗在丰富儿童心灵和情感,激发想象力,发展儿童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等方面有优越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的功能和作用。......
2023-10-20
优秀的儿童诗歌在形象、意蕴、结构、语言等多方面都体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儿童理想的阅读、鉴赏对象。与儿歌一样,诵读也是儿童诗鉴赏与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都可以是儿童诗的形象。儿童经常吟诵此类诗,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从中学习并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儿童诗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押韵和节奏上。比喻、夸张、拟人、排比、摹声、疑问等手法是儿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2023-10-20
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意境同样是儿童诗应该刻意创造的,而且应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诗的前一节紧紧抓住“飘”字,用绚丽的色彩烘托,再用一个漂亮的比喻,描绘出一幅自然的图画,使天性热爱自然、热爱美的孩子沉浸其间,产生共鸣的欢娱。具有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也才能吸引儿童的阅读兴趣。情景融合为一幅令人向往的图画,美好的意境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2023-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