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校组织文化重建的策略:来自《学校管理学》的实用指南

学校组织文化重建的策略:来自《学校管理学》的实用指南

【摘要】:学校组织文化诊断应注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发动全体师生参与讨论,确定现有组织文化的优缺点、发展环境的利弊。“评价发展”策略指将学校组织文化重建视为需综合协调、有效控制的系统工程,视为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评价中推进建设进程,在发展中调整目标定位。

1.“准确诊断、批判继承”

任何学校都有其固有的独特的组织文化。每一所学校通过开展管理、教育、教学、教研、生产、经营、生活等活动而发展,并与外在环境产生互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本假设、人性观、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即具有鲜明色彩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有积极、消极之分。早在1934年,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即主张文化继承应予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个主张在今天仍是我们从事学校组织文化重建的指针。重建学校组织文化是在继承学校原有组织文化精华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其首要策略应为:“准确诊断、批判继承”。

“诊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分析学校现有组织文化内容。分析现有学校实物、学校行为、学校语言、学校行为规范中的文化内涵,明确时空观、环境观、人性观、管理观、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学校精神等学校基本假设,区分其积极因素、消极因素。

(2)分析学校组织文化发展环境。包括国家政治文化走向、传统文化影响、社区文化影响等。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应成为学校组织文化重建的主导价值观。

学校组织文化诊断应注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发动全体师生参与讨论,确定现有组织文化的优缺点、发展环境的利弊。这样,既有利于集思广益,同时也是进行宣传发动,进而体验建设新文化的重要仪式。

2.“分类定位、整合分解”

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应在准确诊断、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实施“分类定位,整合分解”的策略。

实施“分类定位”策略指根据学校作为新建校、薄弱校、发展校、重点校的类别,从“规范、人文、特色、超越”的学校组织文化内核选择确定重点努力的目标。笔者认为,可进行以下分类:

新建校:建立规范务实的制度文化。

薄弱校:施行真诚深切的人文关怀。(www.chuimin.cn)

发展校:追求独树一帜的特色创新。

重点校:构建自我超越的共同远景。

3.“循序渐进、评价发展”

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实施中,笔者认为应施行“循序渐进、评价发展”策略。

“循序渐进”策略指组织文化重建应由显性文化(实物、行为、语言)向隐性文化(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基本假设)推进,由表层的物质文化向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推进。实施中可遵循以下步骤:

(1)从学校显性文化重建切入。由改造人工创造物入手,使学校的建筑、设备、雕塑、校服、校徽等实物体现学校的文化追求,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同时,注重创设有利于文化交流的信息环境,使师生获得更有效更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进而改进学校行为:规范教职工的管理行为、教育行为、教学行为、教研行为及学校的领导行为、公关行为等;改进学校的语言:使书面语言规范雅驯,口头语言兼具人文性、教育性。

(2)从学校制度文化重建着力。针对常见的“修订就是落实”“口号代替行动”的弊端,适应当代学校教育发展走向“校本”的取向,立足校本管理,建立规范务实同时又深具人文关怀的会议制度、教职员工工作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及各种常规细则等。在从事制度文化重建的同时,应注重不成文规范,即软规范的建设,软规范作为学校成员认同的从事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处理人际关系的不成文规则,在学校中具有比硬规范——规章制度更广泛、持久、有效的作用力,实践中应予充分关注。

(3)以共同价值观和学校精神的形成为旨归。“评价发展”策略指将学校组织文化重建视为需综合协调、有效控制的系统工程,视为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评价中推进建设进程,在发展中调整目标定位。

“评价”指按一定周期对制定的子文化、亚文化建设目标及实施规划达成度进行过程评估,以洞察学校组织文化的变化,掌握组织文化的发展趋向,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对策,确保组织文化重建的顺利进行。当工作取得阶段性成就时,需要进行成果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科学结论,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