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目标管理:学校管理学的发展性创新

目标管理:学校管理学的发展性创新

【摘要】:由此,他提出目标管理的实践性主张。将这两种理论的长处融为一体,保护劳资双方的利益,就成为新理论的使命,由此,目标管理也就应运而生。目标管理是具有发展性、创新性的管理,不是保守的管理。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目标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方法,它以组织的总目标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分层的目标体系,通过分权调动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任务。

目标管理是1954年由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他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他认为,一个组织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特定目标,则这个领域必然会被忽视”。他在分析目标的作用时指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则组织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此,他提出目标管理的实践性主张。

1.目标管理产生的原因

目标管理模式的出现是当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泰罗等人于20世纪初提出科学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由于增加了劳动强度和强化劳动监督而遭到工人的激烈反抗,导致劳资之间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问题,梅奥等人于20年代末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主张在企业中应重视人的社会要求,通过改善人际关系和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主张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境遇,但也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缺点,即易于导致组织涣散,降低劳动生产率。将这两种理论的长处融为一体,保护劳资双方的利益,就成为新理论的使命,由此,目标管理也就应运而生。

2.目标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自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初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以绩效评估为中心的目标管理。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以“工作具体成果”的评价代替传统的以“个人气质”为评估标准的做法,力图普遍建立每项工作的量化标准,从而使管理走上突出个人工作成绩的轨道,让每一个工作人员明白应向什么方向努力,应达到什么水平,企图以此加强控制,并激励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目标管理开始从仅强调组织的总目标和部门目标,向设置个人目标发展,并使个人目标与总目标、部门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一阶段已经开始注意引导所有成员参与组织管理。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以战略规划为中心的目标管理,它超出了保证短期任务完成的范围,进一步关注组织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www.chuimin.cn)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

1.面向未来

目标具有未来指向性,目标管理是领导者引导被管理者共同努力追求未来新成果的组织行为,因此实施过程中十分注意目标决策的正确、先进与可行。目标管理是具有发展性、创新性的管理,不是保守的管理。

2.系统性的管理

在这一管理方式中,目标是全部组织活动的中心,根据它来安排和指导工作、确定工作重点,并以它的实现程度衡量组织功能的优劣。同时,目标动员所有组织成员参加管理,各成员都要承担职责内的分目标实现的任务,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对总目标应承担的义务,增强了整体观念,保证了整体目标的实现。

3.重视成果的管理

所谓成果,是指一个组织设定的目标水平的高低以及这些目标实现的程度,其水平高、实现程度大、目标成果就大。获得目标成果是每个组织存在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对社会的贡献,也关系到组织的生存,而不是空洞的言辞或无效的劳动。重视成果是指在衡量每个部门与个人的工作时,以对实现目标所做的贡献为标准。重视成果,有利于克服“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大锅饭”管理作风和懒汉作风,有助于克服“做表面文章”的虚假风气,可以起到促先进,督后进的作用。

4.重视人的管理

它强调人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规定必须引导所有组织成员都参加管理。它的特点之一是使参与管理的原则操作化,在制定目标、执行目标和检查目标执行情况等各个环节都规定了一般组织成员参与管理的具体办法,非常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