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校管理学:形成与发展

学校管理学:形成与发展

【摘要】:总的来看,现代学校管理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追求效率为目标的科学管理阶段。学校管理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受到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强调学校管理中的教职工民主参与。从此学校管理学的建设和传递就得到了一个法定地位。1978年以后,我国学校管理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国外学校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人们一般认为美国学者杜顿和斯耐登在1908年合著出版的《美国教育公共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学形成的标志。美国当代教育管理专家坎贝尔曾指出,此书也许相当准确地反映出教育管理领域的一批博士生当年所学习的内容。总的来看,现代学校管理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追求效率为目标的科学管理阶段。

学校管理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受到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强调学校管理中的教职工民主参与。梅奥及其合作者通过一个实验提出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是社会人,通过获得社会需要方面的满足提高工作事迹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20世纪30—40年代,尽管当时学校管理实践中的主流仍受科学管理的理论的影响,但在学校管理的理论探讨中充斥着民族主义理念,这种理念首先受杜威建构主义理念的影响,强调在学校管理中管理人员要更多地关心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

在20世纪中期,受当时管理学界研究韦伯著作热潮的影响,学校管理主要集中于对科层组织的研究。韦伯在20世纪初攥写的关于科层组织的论著在50年代成为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并被教育管理学界所接受。对这些问题研究的总体结论是学校是科层组织和专业性组织的二元化组织,学校建设应努力做到二者之间的协调。

根据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坎贝尔的观点,学校管理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后是在开放系统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它不同于前面所说的三个阶段,这种研究把学校看作一个开放系统,看作整个系统研究的组成部分,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学校与它所存在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具体研究课题包括社会对于学校管理的参与,学校的公共关系,学校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以及校本管理等,新时期学校的效能问题也是此时期研究的话题。

(二)我国学校管理学的发展(www.chuimin.cn)

我国学校管理学的发展起步要晚得多,独立性也很弱,经历由译介到消化的过程。

19世纪后半叶,新式学堂开始在我国出现,这类学堂的经验介绍主要是外国传教士的介绍,如德国传教士华瞻,美国的传教士里提模派等,都写过一些小册子介绍西方的一些学校和西方学校管理的一些简单经验。1904年,清朝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在其中的《初级师范学堂章程》里,规定要设置学校管理法。从此学校管理学的建设和传递就得到了一个法定地位。

20世纪初,由我国学者编写和译介的学校管理学著作越来越多,1900年到1911年,翻译和编写的学校管理学著作有41种。1911年到1949年间,各级师范学校都开设了学校管理等管理类课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1966年,我国学校管理学并没有获得独立的学术地位,一直还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在学校管理上常常把管理和政治混为一体,对学校管理的科学性重视不够。这一时期学校管理学研究的特点主要是:以老解放区经验为基础,学习苏联经验,批判地吸取旧教育中有用的成分。

1978年以后,我国学校管理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最先编写《学校管理》,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到目前为止,全国出版了200多个版本的教育管理学或学校管理学著作,出版的论文和著作集中到对我国管理经验的研究,对国外管理经验的介绍,学校管理职能的探讨及一些新的学校管理改革趋势的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