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德国人才成长途径:开放创新下经济教育

德国人才成长途径:开放创新下经济教育

【摘要】:在德国,30岁以上的学生可以就读大学。近年来,德国政府为人才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德国与中国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有一定区别。德国企业的用人标准是,一个人的能力比他的学历更重要,大多数德国老板雇用人的时候,首先考虑这个人的能力,他做过怎样的工作,工作经验怎样,学历以后再考虑。

笔者:请您介绍一下德国教育与培训的原则。

君德·瓦格纳:德国教育有两个原则。第一,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原则上有同样的价值。第二,整个教育体系有较大的渗透性,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沟通。一般工人如果很努力,有很多机会上大学,有很多道路可以选择,可以上专科学校、专科大学、业余大学、夜校等。在德国,30岁以上的学生可以就读大学。例如,有的学生在双元制职业学校毕业后,在企业有1—2年的工作经验,可以入专科学校,学习两年后,还可以入一个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德国称为专科大学。学生由专科学校进入专科大学,专业要对口,如果在专科学校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进入专科大学只可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不可以学习医学、化学等专业。实行学分制,两校相互承认学分,不重复学习。这是新规定,而且不是全国各州都有这种规定。专科大学毕业生还可以升入普通大学,专业也要对口,实行学分制,这样在大学的学习时间比规定的要缩短。

近年来,德国政府为人才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20世纪90年代后期德国颁布了一项新规定,在工作中表现非常好的,有师傅学校毕业证书的师傅,可以入对口专业的大学,入大学的理论考核也不太高。他们毕业后可以当工程师,对工程师不满意还可以读博士。新规定的目的,首先使这些师傅有可能得到发展;另外,社会也需要有工作实践经验的人。颁布此项新规定时,估计会有许多师傅入大学,但他们面临很多实际问题,虽然他们的地位会从师傅变成工程师,收入也高一点,每月可多500—600马克。但他们认为不合算,一是要花3—4年时间学习,二是谁来负担家庭的问题不好解决,更重要的是师傅的收入也是高的。因而,实际入大学的师傅没有预计的那么多。

德国与中国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有一定区别。德国培养技术人员,在其培训上强调要有一段工作经验,如在德国双元制学校毕业的学生,因在企业工作过,他们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体验。而在中国走向技术岗位的毕业生,缺少企业内的工作经验。

笔者:职业学校与专科大学的毕业生在工作现场担任什么职务,他们的就业状况如何?

君德·瓦格纳:专科学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中等层次里工作,他们可以领导一个工人小组,表现好的可以做到工段长。专科大学或大学的毕业生,他们一般做领导工作。毕业生只要有能力,领导给以好的评价,就可以升迁,在私人企业里这是很普遍的情况。国家办的私人企业也是如此,如德国大众是一个股份公司,50%以上的股票在国家,公司里有私人管理企业的机构,是面向市场的。同样这种企业看重的是能力,有大专学历,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升到较高的地位。(www.chuimin.cn)

德国学生入大学不难,但毕业后找到合适工作较复杂。一些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合适工作,他们会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能力。如德国文理高中毕业生是有资格入大学的,但他们考虑入大学学习4年,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工作,这也不太理想,这时学生首先接受双元制培训,即一般工人的培训,为2—3年。学生接受双元制培训后,在劳动力市场可能有较好的就业状况,老板知道他是文理高中毕业生,同时又受到双元制培训,企业的情况他知道,老板会给他很好的工作。另外,对工人的工作不太满意还可以入大学。

近年来,据劳动力市场调查,很多企业喜欢雇用专科大学毕业生。这与专科大学的特点有关。一是学生的培训来自企业实习,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在企业实习一年,他们的培训很多是通过企业实习来完成,因此熟悉工作要求。二是学生受到更多的职业技术培训,在专业学习中有理论内容,更有很多实用内容,如商务类培训、技术类培训,没有单独外语课,如英语、德语、汉学,而有商务英语。三是专业内容比重大,如学生学习经济类专业,仅学劳动法、经济学等与经济和法律有关的内容,80%是经济类内容。

与此不同的是,普通大学的学生仅在学校里学习,如学习企业管理、机电一体化,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情况不熟悉。因此,普通大学毕业生第一次找工作有很多困难。在待遇方面,专科大学与普通大学差不多。

德国企业的用人标准是,一个人的能力比他的学历更重要,大多数德国老板雇用人的时候,首先考虑这个人的能力,他做过怎样的工作,工作经验怎样,学历以后再考虑。同时企业也没规定什么学历可以做什么工作,首先考虑的是能力。而在国家机构工作要考虑学历,如当公务员、军官、警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