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素质要求的新变化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素质要求的新变化

【摘要】:1993—1994年,亚洲经济奇迹般地增长,发展十分快,亚洲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人们一般认为世界经济重心将要向亚太地区转移。现在反思亚洲模式,可看出创造发明、创新精神与能力,对社会、国家和民族是生死攸关的。德国教师打电话叫他们回来,每个人都要改正好。人的素质随着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而有新的内涵。今天我们面临巨大深刻的人类社会的变化,要参与全球化竞争,教育就要适应这种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变化。

一个民族能否站在世界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创造力。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发达国家迅速发展。在此情况下,开拓进取、创新、创业显得尤其重要,某种程度上不比基本知识与能力对人的作用少,从对社会将要起的作用看,这点更重要。

1993—1994年,亚洲经济奇迹般地增长,发展十分快,亚洲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人们一般认为世界经济重心将要向亚太地区转移。但当时有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写了文章,题为“21世纪是亚太经济吗——亚洲成长的过程”。文章中指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确实很快,但亚太地区经济的增长是追赶性增长,是靠本国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与引进技术,这种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遇到问题。文章中又提到21世纪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必须是质量性的,即靠发明创造、技术创新,21世纪只有发明创造、技术创新能力很强的国家,才能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现在反思亚洲模式,可看出创造发明、创新精神与能力,对社会、国家和民族是生死攸关的。

加入WTO,参与全球化,是中华民族参与全球性未来的挑战与竞争,更深层要求我们具有创新意识。从知识角度讲,我国并不比别国差,特别是小学与本科教育,但是我们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我们的创见,就有些逊色。创新精神和能力,即是个人品质,也是社会文化新的观点。

教育专家谈到,在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合格工作人员,应有三张证书:学术证书学业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第三张证书就是指事业心、责任心、进取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产品质量是民族素质的体现,是综合问题,不完全是技术问题、知识水平问题,不是做不来,而是不好好做、没有责任心的问题。

德国巴伐利亚州教育部长伯克教授,曾谈了两件很有感触的事情。第一件,他到上海参观大众汽车制造厂,看到工人站在汽车上电焊,他问你为什么站在这里工作,这是违反操作规程的,影响质量,工人告诉他没关系。而奔驰汽车是以质量取胜的,他们很强调的观点就是不能有一点质量问题,是企业信誉问题。第二件,我国派职业学校教师到慕尼黑进修,进修结束时,实习工厂的地上到处是东西,不收就跑掉回国。德国教师打电话叫他们回来,每个人都要改正好。这就是要求,是习惯,是人的素质。(www.chuimin.cn)

所以,参与国际竞争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企业素质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人的素质随着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而有新的内涵。今天我们面临巨大深刻的人类社会的变化,要参与全球化竞争,教育就要适应这种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变化。

美国一位记者写文章,分析美国经济为什么持续繁荣,一个原因就是,美国青少年从小是在修理文化中长大的,从小就拆拆装装,自己修理,自己去想问题、解决问题,而我们却认为这不是学习,背、记忆才是学习。

中国科协、团中央、教育部科技司做了次大陆66000名大中小学生及香港6000名大中小学生的创造力意向调查,问家长对孩子拆装闹钟的态度,绝大多数家长的态度是训斥。这就是两种文化的差别。只懂书本知识,没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发展很有影响。

对人的培养还应有多样性,发挥个性特长,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