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唱艺术表演形式探究

合唱艺术表演形式探究

【摘要】:从表演形式的角度来看,合唱可以分为“无伴奏合唱”与“有伴奏合唱”两种基本形式,在以下的内容中,我们将对这两种合唱表演形式展开重点介绍。(一)无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顾名思义是指在合唱时无须乐器伴奏,单纯依靠人声完成整个合唱表演活动。(二)有伴奏合唱有伴奏合唱,顾名思义是指有管弦乐队、民族乐队、钢琴、手风琴以及打击乐等乐器伴奏的合唱表演形式。作曲家在创作有伴奏合唱时,应当全面考虑不同伴奏乐器的作用。

从表演形式的角度来看,合唱可以分为“无伴奏合唱”与“有伴奏合唱”两种基本形式,在以下的内容中,我们将对这两种合唱表演形式展开重点介绍。

(一)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顾名思义是指在合唱时无须乐器伴奏,单纯依靠人声完成整个合唱表演活动。事实上,相比于有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由于完全脱离了乐器、单纯依靠人声来表情达意,其演唱的难度往往更高,需要合唱者必须具有高超的演唱能力与良好的协作能力才能驾驭,由于这种合唱方式不依靠乐器对声音进行修饰,所以也更容易暴露问题,如音准问题、音色问题等等。如果合唱者能够很好地驾驭无伴奏合唱,就能使合唱音色变得更加甜美而又悠扬,进而收获比伴奏合唱更加精彩的音乐效果。无伴奏合唱更适合表现丰富的和声变化,这种合唱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将音乐的美好意境展现出来,从而带给听众以真正的美的享受。

事实上,作曲家在创作无伴奏合唱音乐时,就应当充分考虑没有乐器伴奏下的人声演唱特点,通过精细、周全的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声演唱的优势,找到每个声部的均衡点,进而使众多合唱者的声音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极具感染力的音响效果,这也是无伴奏合唱创作者的职责所在。

典型的无伴奏合唱作品有王方亮、张树改编的陕北民歌《走西口》,瞿希贤改编的内蒙民歌《牧歌》,蔡余文和杨嘉仁改编的清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等。(www.chuimin.cn)

(二)有伴奏合唱

有伴奏合唱,顾名思义是指有管弦乐队、民族乐队、钢琴、手风琴以及打击乐等乐器伴奏的合唱表演形式。有伴奏合唱由于将乐器声与人声有机结合起来,因而使和声效果变得更有层次,音响效果也变得更加宏大,所以这种有伴奏合唱更适合表现一些具有交响性特征或戏剧性特征的音乐,往往能够取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作曲家在创作有伴奏合唱时,应当全面考虑不同伴奏乐器的作用。此外,还要兼顾人声的特性,将人声的特性与各种乐器的优点完美地结合起来,用乐器的声音衬托人声、用乐器的声音为人声演唱塑造情感背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动人的音响效果,进而将伴奏合唱的魅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典型的有伴奏合唱作品有《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在太行山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