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唱艺术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艺术魅力

合唱艺术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艺术魅力

【摘要】: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对西方合唱艺术形成的三个阶段进行详细论述。总之,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音乐走上了复调合唱的艺术高峰,其宗教合唱与世俗合唱互为促进的发展特点,使后者表现出具有民族风格和人文精神的艺术魅力,并以此造就了西方世俗合唱的最终成熟。

合唱艺术起源于西方,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才形成了今天这种固定的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把西方合唱艺术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歌剧到奥尔伽农;第二阶段是西方宗教合唱的兴盛;第三阶段是西方世俗合唱的成熟。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对西方合唱艺术形成的三个阶段进行详细论述。

(一)从古希腊歌剧到奥尔伽农

古希腊歌剧是集歌唱、演奏、朗诵、祷告和肢体表演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其间所谓的“合唱”因不是多声部音乐,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唱。直到以“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为基础的“奥尔伽农”(Organum)的出现,才真正具有多声性质的合唱艺术,终于伴随着早期复调音乐的问世应运而生了。

(二)西方宗教合唱的兴盛

中世纪基督教合唱最初以各种奥尔伽农为主要形式,它和其后圣母院乐派的迪斯康特(Discant)一样,都具有十足的、浓重宗教气氛。12世纪末出现了以孔杜克图斯(Conductus)为主的合唱形式,其歌词开始具有世俗化的倾向。13世纪的经文歌(Motet)虽仍是一种基督教合唱,但其世俗性、谐谑性愈加明显,甚至已经丧失了不少宗教的庄严肃穆。(www.chuimin.cn)

14世纪以后,以法国、意大利“新艺术”(Art Nova)和意大利牧歌(Madrigal)为代表的世俗合唱,不仅进一步淡化了合唱音乐的宗教色彩,而且达到了宗教音乐的专业技艺水平,并最终实现了世俗合唱的逐步成熟。可见,随着中世纪西方宗教合唱不断发展、兴盛的同时,也孕育了世俗合唱的萌芽和发展。

(三)西方世俗合唱的成熟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合唱艺术,迎来了一个蔚为大观的发展高潮——弥撒、经文歌、牧歌和尚松等多声音乐,成为此间合唱艺术的主要体裁。15世纪北部欧洲作曲家群包括英国作曲家、“勃艮第作曲家”和“法弗兰德作曲家”等的创作,将教堂复调技术与世俗音乐进一步结合,使此间的合唱艺术获得了很大进步。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在客观上形成了宗教与世俗音乐再次互融的实际结果,其中威尼斯乐派的所谓“复合唱风格”不仅代表了此间宗教合唱的最高成就,而且对后世合唱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终,以意大利牧歌、维拉内拉、劳达赞歌、法国尚松、德国复调利德以及英国牧歌和抒情诗曲等为代表的世俗合唱,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不断兴盛。

总之,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音乐走上了复调合唱的艺术高峰,其宗教合唱与世俗合唱互为促进的发展特点,使后者表现出具有民族风格和人文精神的艺术魅力,并以此造就了西方世俗合唱的最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