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钢琴伴奏艺术及教学研究成果

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钢琴伴奏艺术及教学研究成果

【摘要】:优秀的钢琴伴奏者需要具备大量的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如视唱练耳基础训练对于钢琴伴奏能力的形成和鉴定再加工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声是钢琴伴奏的理论基础,在钢琴伴奏中和声的选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和声选配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整首歌曲最终效果的好坏。在弹奏时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曲式结构,有助于对全曲的织体和情绪方面做合理的布局。

高校音乐专业一般开设有基础乐理、视唱练耳、音乐赏析、中外音乐史、和声与复调、曲式、配器、作曲等理论课程。而钢琴伴奏教学在这些理论课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依赖性,通过钢琴伴奏能够将这些课程紧密而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依赖于这些理论课程。优秀的钢琴伴奏者需要具备大量的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如视唱练耳基础训练对于钢琴伴奏能力的形成和鉴定再加工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难想象,对钢琴伴奏这样一门将所有理论科目综合为一体的艺术学科来说,听力不佳、反应迟钝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而钢琴伴奏技术的进步几乎全是依赖于高度敏锐的听辨和超乎想象的模仿能力。音乐史和赏析能促使掌握了解更多的风格,更加容易地编配出符合某一风格的作品;而对和声应用、曲式结构的划分又是编配和声和设计织体的重要先决条件。

和声是钢琴伴奏的理论基础,在钢琴伴奏中和声的选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和声选配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整首歌曲最终效果的好坏。例如歌曲《浏阳河》,这是一首宫调式与徵调式交替的民歌,开始为宫调式,后转为徵调式。为此类五声性歌曲选配和弦时,不仅要看起始音和结束音,还要注意旋律中各个骨干音之间的倾向性,更要注意的是选配的和声要和整曲风格保持统一。除了要在风格上对各种调式体系的和弦功能关系搞清楚外,实际音响效果应该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比如一般短小活泼类儿童歌曲,像《嘀哩嘀哩》《铃儿响叮当》等,在和弦选配中应力求清晰、简洁,常是以正三和弦为主,因此在选配中应力求做到清晰简洁和调性的稳定,有时加入少数色彩类副和弦以丰富歌曲的旋律。又如进行曲风格类歌曲,像《咱当兵的人》《游击队歌》等,在和弦的选配中应多用功能性和倾向性较强的和弦,如果增加副属和弦到副主和弦的离调手法,将会有效地加强和声进行的动力感和期待。再如抒情类歌曲,像《天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在和弦的选配中,则没必要要求很强的和声动力,在不破坏调性稳定的前提下,适当的副和弦及副属和弦的正确使用,既可以丰富和声色彩,又可以给予旋律鲜活的生命,这在歌曲的钢琴伴奏中是非常常见和重要的。

其次歌曲的音乐分析能力是钢琴伴奏如何编配与弹奏的重要依据,它的程度深浅是即兴伴奏风格是否统一的关键。比如,看到一首歌谱后要用心研读和分析音乐的诸多表现手段,包括速度、旋律、节奏、拍子、表情等,会更从容地拿捏歌曲的风格、情绪和基调,从而设计合理恰当的伴奏织体。最常见的三种织体往往对应着不同风格的作品:一般进行曲风格的歌曲采用柱式和弦伴奏,而优美抒情的歌曲则多选用半分解或全分解进行伴奏等。在弹奏时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曲式结构(常见有一段体和二段体),有助于对全曲的织体和情绪方面做合理的布局。(www.chuimin.cn)

接近于作曲的复调手法会使钢琴伴奏水平进入一个更高档次的阶段。钢琴伴奏中的复调手法往往与主旋律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不然风格就不会统一,比如在音高上力求做到与主旋律的进行方向相反来获取更为明显的动力;在节奏上力求做到与主旋律错开并且与主旋律繁简交替来获取更为明显的节奏支持,等等。因此,复调语言与主旋律利用种种技术结合以后形成的多层思维甚至比独奏作品更为丰满、巧妙且经得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