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钢琴伴奏艺术及教学研究:揭秘伴奏称谓之争

钢琴伴奏艺术及教学研究:揭秘伴奏称谓之争

【摘要】:相信很多人有这种困扰和疑惑,很多钢琴家们被问及,他们是否觉得“伴奏者”这个词令人不安或有辱人格,以及他们是否在音乐会节目单或者前期宣传中规定了这个词。这一情况在我国更是普遍,我们还处在刚刚开始普及这个专业名词的阶段,很多专业院校还在使用“伴奏者”这一称呼而没有丝毫不适。笔者想不会,更不太可能是“伴奏者”这一称呼。尤其是“伴奏者”这一称谓,意味着一种“附属品”的地位,是十分不公平的。

前文提到过,专业用语“合作钢琴”的起源与由来,以及在21世纪使用专业用语“伴奏者”可能存在的问题。相信很多人有这种困扰和疑惑,很多钢琴家们被问及,他们是否觉得“伴奏者”这个词令人不安或有辱人格,以及他们是否在音乐会节目单或者前期宣传中规定了这个词。

有的人并不觉得这是一个禁忌,或者有任何冒犯之处,虽然自己被叫了这么多年,这是一些神经不太敏感的钢琴家。但是大多数人是有这种不安、被冒犯之感的,不少人感叹,合作钢琴在国际上被接受的速度如此之慢。这一情况在我国更是普遍,我们还处在刚刚开始普及这个专业名词的阶段,很多专业院校还在使用“伴奏者”这一称呼而没有丝毫不适。

孔老夫子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有的钢琴家甚至被称为“合作钢琴家”也会觉得十分不安,因为感到这种行为缺乏平等。试想一下,如果今天的音乐会节目单上印着曲目为《贝多芬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小提琴演奏者是一位绝对的独奏大咖,而钢琴家只是一位一般的音乐会钢琴家,那么很大概率会写“合作钢琴家”。但如果情况反过来呢?钢琴家本身就是一位独奏大师,小提琴声部只是找了一个一般的演奏员,节目单对演职人员的介绍还会是“合作钢琴家”吗?笔者想不会,更不太可能是“伴奏者”这一称呼。尤其是“伴奏者”这一称谓,意味着一种“附属品”的地位,是十分不公平的。

如果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被问及他们在节目、宣传和音乐会演讲中用什么词来称呼钢琴家,他们会如何回答呢?有一个情况经常发生,就是器乐演奏家通常使用专业用语“(合作)钢琴家”,而歌唱家倾向于使用术语“伴奏者”。不过对于某些德语区经常演奏艺术歌曲的钢琴家们来说,“伴奏者”一词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不满和抱怨,因为它的德语单词“Begleiter”,意思是“同伴”,这也许是一个最恰当、最好的解释。(www.chuimin.cn)

过去,在与歌唱家同台演出的音乐会节目单中,很多钢琴家会被称为“伴奏者”accompaniment,他们的名字会用比歌唱家们小得多的字体。然而,随着钢琴伴奏的发展,现在两者的字体开始类似;演出结束后,钢琴家和歌唱家并排在一起走上舞台,和歌唱家一起鞠躬,而不是歌唱家先鞠一躬,不停地反复谢幕,直到最后扬起一只手示意钢琴家,邀请他或她鞠躬。

其实大多数钢琴家们并不介意着“伴奏者”这个词,而是介意由此折射出公众们对包含的内容缺乏理解,致使“伴奏者”这个词意味着自卑和卑躬屈膝,无论付出多少只能默默站在背后,如果也想出来接受鲜花和掌声,就是过分彰显自己,显得不够谦逊,这是极为错误的。年青一代的合作钢琴家生长在一个强调自由公平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称为“伴奏者”会让他们觉得受到了高度冒犯。要真正接受“合作钢琴”这个词,真正理解这个词,需要接受一些教育。而这些教育是需要艺术工作者长年累月、一点点浸入式的普及,直到全社会开始意识到,需要给予艺术家一个更有尊重感的称谓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