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作钢琴家面对音乐搭档差异研究

合作钢琴家面对音乐搭档差异研究

【摘要】:在前面部分大致了解到一些关于合作钢琴家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但就实际操作情况来说,在面对不同的合作搭档时侧重点也有所转移,在这里我们将更进一步地说明这些差异并尽量找到解决之道。(三)灵活度几乎所有的合作钢琴家都承认,灵活变通是合作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很多的合作钢琴家在个性方面是否随和,通常被认为和他的演奏技能同等重要。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演奏却不是“合作”,那么音乐一定会受到影响。

在前面部分大致了解到一些关于合作钢琴家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但就实际操作情况来说,在面对不同的合作搭档时侧重点也有所转移,在这里我们将更进一步地说明这些差异并尽量找到解决之道。

(一)微妙的听觉

一般来说,与器乐演奏家合作时,声音的融合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合作钢琴家需要两只能够聆听乐器色彩和织体平衡的极度灵敏的耳朵。钢琴家应该非常细致地演奏自己的部分,并且真正成为另一个“人”,把自己投入钢琴家这一个艺术角色当中去,而不仅仅是跟随者。并且需要了解这个乐器的特性和音乐音色,不同的乐器需要不同程度的支撑。就拿木管乐器来举例,长笛的低音区经常配合钢琴非常柔和的演奏,钢琴不能演奏出过于强烈的声音。另外木管乐器演奏者在乐句结束时,肺部会充满污浊的空气。如果没有机会在吸气前充分呼气,那么污浊的空气就会聚集在一起,造成“背压”。对于任何一个与木管合作的钢琴家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了解了这个乐器的特性,才能时时留心,不要仓促地把乐句向前推进,而应该注意在乐句之间留出足够的时间。

相比于乐器需要注意的个性特征,与歌唱家们的合作则更需要重视的是“同呼吸,共感受”。钢琴家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带出歌词,将自己投入钢琴家、作曲家、诗人和歌唱家这四种人的混合体中。除了认真地聆听音乐部分,还要附加一点,就是必须有意识地倾听歌唱者的歌词和语言,并且随时能够提供诚实、有建设性的反馈指导意见。歌唱家们往往需要演唱不同语言的咏叹调以及艺术歌曲,那么实际上大部分不是在用他们的母语来演唱。所以对于钢琴家来说能够理解这些文本、诗词和戏剧的含义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他的语言功底的深厚与否,直接决定了歌唱家开口之前,钢琴家能否通过寥寥数小节就成功地描绘出音乐的意境。摩尔说过,伴奏者演奏一首新歌时首先应该研究的是歌词。理解歌词是这个领域学习的第一步。这与只知道如何发音与掌握这一门语言的逻辑和韵味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作为一位与声乐合作的钢琴家,其需要更多地在文学方面武装自己的大脑。

(二)精湛的演奏技术

钢琴的基础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对“伴奏者”的态度仍然是他们只需要跟随独奏者即可,因此自己的技巧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如果是作为一位合作钢琴家并想要以此来维持生计,他们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使其能够演奏任何的合作曲目,难易程度排列为简单的和声伴奏、到管弦乐曲的钢琴改编版本、再到复杂的室内乐作品。器乐演奏家对钢琴家的技巧重视程度和期望程度要高于声乐演唱家,可能是因为一些二重奏鸣曲,或者是一些管弦乐的改编版本,确实技术十分艰深,并且演奏起来相当不方便。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对于节奏的处理。有的演奏家曾这样调侃道:“技术、节奏和表达这三者几乎是演奏中合而为一的一种情况。音乐的节奏冲动,是由别人来驱动的,而你只是搭了个顺风车”。节奏不仅仅是要准确地演奏在一起,还关乎于留白,对空拍的把握上。仔细地聆听每个音的尾巴,看看它们是如何消失的,音符的时值是否有被演奏满?尤其是对于贝多芬的室内乐二重奏鸣曲,在谐谑曲乐章经常出现互相模仿,你追我赶的片段。想把很多作曲家的音乐演奏好,风格纯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节奏准确,并且在时间留白上要多花心思反复揣摩,如何达到更高级的表达与审美效果。

对于声乐歌唱家们来说,留白也是至关重要的。歌唱家们非常需要在乐句间的呼吸中留足时间,因为在歌唱中,当辅音在音符之前发生时,通常会有一个延迟。钢琴家要做到的就是理解这种延迟,并和歌唱家一起,以一种没有人会听到的方式创造这种延迟。歌唱家们每个个体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乐器,中国古语有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里面的“肉”就是指代人声。意思是弦乐(丝)感染力不如管乐(竹),而管乐的感染力不如人声(肉),因为只有人的嗓音是和自然的一呼一吸联系最紧密的。这是一件十分娇贵的乐器,且损伤而不能再生,则需要格外保护,被赋予更多的灵活性,在节奏的把握上要十分注意歌唱家们的动向,以便完美呈现完整音乐意境。

(三)灵活度(www.chuimin.cn)

几乎所有的合作钢琴家都承认,灵活变通是合作艺术中必不可少的。一位好的合作艺术家一是要具备强烈的个性,二是要时常变通妥协。这二者乍一听起来很矛盾,实则往深处一想完全不冲突。如果没有强烈的个性,做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就会很快让搭档及听众感到厌倦,因此固执己见是合作项目中最要不得一种品质。

这些灵活度还表现在对于分句、Rubato节奏以及接受任何表演中使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方面。很多的合作钢琴家在个性方面是否随和,通常被认为和他的演奏技能同等重要。很多优秀的独奏钢琴家在被问到能否成为一个好的合作者时,大多数受访者觉得他们是因为个性,而不是因为演奏的原因阻碍了他们的选择。合作者一定要有强烈的与他人合作的意愿,而有的时候独奏者是没有这样的意愿的。如果一个人生性自私,那么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而作为一个合作者,应该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人,放在音乐本身的内容表现上。俄国作曲家格林卡曾说过:要爱你心中的音乐,而不是音乐中的自己。独奏家们有时候常常唯我独尊,这也不完全是他们生性使然,而是他们就需要一个强大的自我,无条件地信任自己,必须足够坚定,相信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确的。而合奏者不需要采取这种态度。合作的感觉是一种天赋,尤其在教学上,如果这种天赋不在你的身体里,那么真的很难教会。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演奏却不是“合作”,那么音乐一定会受到影响。这里的合作代表着互相支持,为了达成统一的目标而努力去接受、妥协。在器乐演奏家的眼中,如果他们经常觉得两个人各自为政,音色没有互相信任地依偎交织在一起,那么这根本不算制造音乐,只是制造了一些声音罢了。

与声乐歌唱家在一起的灵活度范围相信会更宽泛一些。歌唱家们都有着美妙的嗓音,当他们沉浸在一段异常优美的咏叹调,或者是某一个或紧张或激情的高音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给他们以相应的支持,不然可能就会打破音乐的节奏以及线条。歌唱家与器乐演奏家相比,更看重与合作钢琴家之间的沟通,因为他们需要更多来自钢琴声音的支持,所以钢琴家的妥协也就相应的要更多一些,当然这也得到了很多歌唱家的充分肯定。歌唱家们最害怕的就是一位“伟大的”钢琴家,过分地看重自己的个体从而忽视了团队合作,把歌唱家“拖”在身后,只炫耀自己的光彩。

(四)恰到好处的平衡感

对于所有类型的钢琴家而言,平衡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方面,因为几个层次的声音经常要同时演奏。除去比较基础的一只手演奏旋律线条,另一只手演奏伴奏声部,还有更精细的工作,由一只手的不同手指分别演奏旋律和伴奏线条,或者类似巴赫的复调多声部乐曲,双手同时控制三四个声部。钢琴家可以成功平衡自己一个人的声音,使听众的耳朵集中在组成音乐的线条上。但是在合作演奏中,有一些层次不是由钢琴家来完成的。很遗憾的是,演奏家不能同时站在两个位置,各自去听去感受,或者干脆站得远些,置身事外地细细聆听各种差别。保持声音的平衡不仅仅是钢琴家的任务,也是所有合作者的责任。但这个平衡又涉及了一个审美问题。作为正式音乐会开场之前的彩排,在将要演奏的场地和钢琴一起排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尽管真正的平衡在舞台上时常是听不到的。演奏家们往往会邀请朋友来帮忙聆听音效,但这偶尔也会让人抓狂,因为他们的意见显然取决于这个朋友是钢琴家还是其他专业的人士。

与乐器一起演奏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但是要十分注意控制钢琴的音色。与不同的乐器合作需要了解这件乐器的特性,清晰了解对方部分的音乐内容,并尽可能地去烘托支持。有时候小提琴家们喜欢钢琴的踏板不要过于厚实,某些时候由于钢琴本身的老化踏板一踩就会发出声音,也要非常注意这一点。乐器音量的融合,对于器乐演奏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钢琴是一个庞然大物,如果钢琴家火力全开,那么任何一个单声部乐器在它面前都很难占到便宜。譬如在与小提琴合作的时候,钢琴就需要加强左手低音的部分,因为小提琴的音色过于鲜亮高昂,而缺少低音的厚实。恰恰相反,当我们与大提琴合作的时候,则需要加强高音的部分,因为低音的声部已经有大提琴的音色而补齐了。举个例子,法国著名作曲家弗兰克所写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可以分别由小提琴、大提琴和长笛来演奏,但是当钢琴与这三种乐器配合的时候,使用的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

另外,对于钢琴盖到底应该打开多少也是经常争论的一个话题。歌唱家们通常会要求钢琴打开小盖,因为钢琴的音量确实过于大了,尤其是在面对施坦威大三角钢琴,音色极其华丽清澈,很容易被抢去了属于自己的风采。但是,钢琴家们经常会觉得,打开大盖子会赋予钢琴声音更多的清晰度,如果关闭或者开小盖子就好像会“塞住”钢琴一样,听起来总是不够清亮。这就取决于场地的限制了。如果是在一个室内的小场地,声音已经是比较干,如果这时候再开大盖子,可能会导致过大的钢琴声音在屋子里到处撞而显得有些杂乱。如果是在大剧院形式的演奏厅,尤其是挑高空间足够高的,那么可能开了大盖子效果反而会更好,音色可以被很好地传导出去,不会只闷在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