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童村行政村由童村、新勇、象峰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镇治西南赤革。童村自然村,旧称童夹岙,简称童,东向沙村、施村,南越西古尖岗是奉化松岙,西接上周岙、童夏家,北与月宫山及横溪的芝山、梅峰、陈婆岙为邻。梅溪南源,过上周番,经童村汇入弦溪后,在双溪口与北源会合,注人梅溪水库,出沙村、施村至金鸡桥,入大嵩江。源自溪坑山岙底和小门坑岙底的两股涧水汇成的弦溪,穿村而过,因水流叮咚,声如弦乐故名。......
2023-10-19
(1260~1331)字臣杰,号东洲。生于宋朝景定元年二月,卒于元朝至顺二年九月。管江人。少年时与兄弟一起同求学于宋朝宝佑年间的举人、叔父杜景牧。元朝建立十八年时,募集大军征讨日本。朝廷选拔他做管军千户,后来授予进义副尉、海运百户,带银符。曾经因为有功绩觐见过元世祖皇帝。元大德六年,又因为有功绩晋升为进义校尉。第二年黄河决口,杨村都水监向朝廷告急,他挺身而出,请求去那里截流。在他的指挥下,一月后黄河决口终于堵住了,他受到了朝廷宰臣的嘉奖。后来曾经上书皇上,提出治政建议,受到赞许,由武职转任文官,担任了从仕郎杭州路税课提举。他学识渊博,才干出众,待人敦礼,乐于救助,很受当时人所称道。
杜国英擅长写诗,他的作品汇编为《东洲诗集》。元朝初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袁桷和元朝初期的大儒陆文圭都高度评价他的诗歌作品。当代宁波学者张如安在所撰的《元代宁波文学史》中,称他是继袁桷之后,对当时京都文坛产生不少影响的甬籍诗人。
(撰稿:杜钟文)
字季鷹,一字二华。明朝末年管江后笆施人。他的先祖是明朝的世袭武职,家世有经学的传统。他少年时风流倜傥,有高远的志向,家里虽然贫困,但喜欢读书,博通经史,擅长作诗,著有《二华诗(现存1卷)、《清风阁集》(失传)。曾经游历京城,成为宁远伯李成梁的门容,更加认真练习骑射,终于成为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庄安世榜的武进士,授予万安守备之职。明代东林党首领之著名大臣和学者邹元标因为政于直言辞官,曾经在家乡(吉水县)建立首善书院讲学。施翰向他行弟子礼,虚心求学,博得了大家的赞许和推崇。后来迁任四川都司时,主持修靠了锦官故城。他捏升担任云南参将后,善于治军,控御苗族,境内平安肃然。后来又擢升任神机营的都督金事。不久因为身体有疾病回到家乡,在今守波月湖桂芳巷居住近二十年,在宅后精筑园亭,取名为“竹中精舍”,每当有高官贵容来到甬城,一定先来拜访他的园亭,施翰为他们布置好坐席,演奏乐器,随侍的仆童在旁边寂然无声,他就如此风流倜傥。施翰还是个书法家,擅长写行书。崇祯十七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儿子施邦玠。
(撰稿:杜钟文)
(名字各种文献写法不一,有写成“宗炘”、“宗玠"的)宇仲茂(《雪交亭集》写成“仲吴”)。明末清初管江后笆施人。明末秀才。施翰的儿子。施邦阶为响应反清复明的斗争曾不顾惜家产,输送军甸,南明鲁王曾经授予他部曹之职,但那时由于刚好生病,他没有去赴任。适逢华夏等人图谋和舟山的海师一起攻取宁波时,施邦玠对负责郵东义军的王家说,我们负责从东面进攻,我可以和管江各位杜氏一起,去姜山一带招集3000名义士豪杰,山赛那些人的军饷由我承担。后来事情败露,施邦玠和杜懋俊、杜兆補一道斩杀前来侦察的清兵,率众与攻打山察的清兵殊死搏斗,大战3天3夜,义军终于被击败。最后他拔出先世所遗的佩刀自刎,说“我不能负这把宝刀啊!”(说纵火自焚)他的尸体被姻亲郑(秦)偷偷地派人取出,葬于慈溪父亲施翰大墓旁,他的遗文为同乡陈峡所珍藏起来。被史志称为“管江三烈士”之一。
(撰稿:杜钟文)
字英侯。明末清初管江前溪头人。明末秀才,非常仗义,曾为抵御流寇,发起组织民团,守卫家园。清兵南下浙东,钱肃乐、华夏、王家物等共同图谋宁波“翻城之役”,希望能够反清复明。秀才听说后十分高兴,就和族叔杜兆祜、后笆施施邦玠一道,共同用自家的财产招募来姜山义士3000人,亲自去金峨山邀请卖炭赵翁为军师。反清攻城之事败露后,定海(现镇海)镇将常进功派兵从象山港直抵管江,攻守搏斗大战了三日三夜,箭石如雨,义军伤亡惨重。山察被清兵攻陷了,他还率领家丁奋力迎战,他的头和眼睛都中了箭全身被箭射得好像刺猬一般,终于倚靠着墙死了,但他的尸身然几天屹立不倒。被史志称为“管江三烈士”"之一。墓在张家岭之北葹青龙山,民国时犹存,高振霄题字。
(撰稿:杜钟文)
名应宠,字承芝。明末清初管江前溪头人。明末秀才。当时沿海一带有流寇,他曾经向官府请求颁兴土团(即自卫的民团)之法,获准后用军营的那一套管理杜氏族人,日夜分队,到各处暸野,夜里让族人击标巡査,乡里因此得以安宇下来。大嵩地区沿海各村,都纷纷效仿这种做法,保护家乡不受侵抗。他积极响应宁波义士们实施“翻城之役”,以反清复明的计划,和族侄杜懋俊、后笆施施邦玠一起出资从姜山招来义士3000人,与清兵在管江激战三天三夜。山禁攻破了,他终于被捕,但大义凛然,大骂不屈,清兵连砍十二刀,他的头才坠落。被史志称为“管江三烈士”"之一。墓在管江经堂山之。民国时犹存。
(撰稿:杜钟文)
(1886~1948)字葵荪。童村人。年轻时因父早逝,长子代父承办塾学,后筹建冠山小学,四个弟弟均由此启蒙,培养成才。擅长书法,又乐于为民办事,所以他以处事严明公正名闻乡里,村人闻其声而生敬畏,称葵荪先生。
他筹建冠山小学时,先约请童中莲先生出资,再与童庆和先生一起买来南山堂药店及周边房屋做校基,主持土木扩建校舍,悉心操劳。校含建成后,亲任校董,聘请老师施教,减免学费,致学生一下子増至一班40人。村里如婚丧嫁娶、邻里纠纷、赡灾济贫、道路修整、桥梁修复、堰渠补缺等一应事项,都邀其主持操办。兼管庙产账目清楚,处事秉公。虽身居赤堇,但塘溪、管江民众有事亦邀其出面主持。曾任具参议员。民国二十九年(1940)童村遭受旱灾,众生待哺,其主持斫坟头大枫树換粮度灾。第二年,又邀庆和、族长等4人前在奉化松岙卓祥根处,租来郵奉交界的西古尖山岗,由村民垦殖番警,以度灾荒,并劈出上山新路。有一年庙里演戏时,当地国民党游击队来抓壮丁,他出面慷概陈词,力拒抓丁而护民生。塘头街建沙塘长堤时,与童书恩、童书宽、童庆和、童第德、童中達一起解囊捐资,名刻《大成乡赡灾后记》石碑。
(摆稿:童中高、马宏良)
(1875~1941)名本镐,字继丰,号绍周,清水为别号。管江村人。一生乐善好施带领村民兴办公益事业,造福乡里。他以让推贩免费吃午餐的方式,吸引商贾逢农历“二、ピ”日到管江赶集,在店门口逐渐兴办了管江集市;亭溪连接前后溪头两地的五郎桥,原来是石桥,比较狭窄,而且容易被洪水冲垮,他出资买来三根8米长的大洋松木,改建为较宽的木板桥,方便了两地的交通。民国二十九年(1940)旱灾粮荒,村民饥饿,他卖田筹资买来面粉、红枣等食物,并在祠堂设粥雄,以救济饥民。1936年发起兴办管江崇义小学,各房集资不足,他卖掉自己的8亩良田充实建校资金。学校建成后,当时的鄞县县长陈宝麟及各界人士送来“热心兴学”、“望重管江”、“急公好义”等6块横匾。1937年,他和宝乐振葆、甲村王庭赓一道被公推为县三大乡贤之一。
(撰稿:杜钟文)
(1877~1939)童村人。参加过辛亥革命,早年在上海经营“達记水电公司”,还在宁波开过米行,曾任在沪大嵩地区同乡会会长。旧时童村人出门到梅岭五山头一些村庄,大部分山货到韩岭出售,都要经张家岭,之间有梅溪相隔,梅溪上的东庆桥由初时的木桥到石桥,可屡造屡毁,有时一月冲毁两次。
而造水泥桥需一万多元银元,本地很难募集到。1918年,他受本村童汝祥、钟土元,钱家山钱雨岚,童夏家童吉生等的委托,在上海工商界募资,由县旅沪同乡会会长陈磬裁独资改建梅溪上的东庆桥为水泥桥,1920年完工。为建校舍,1925年和童藻荪、葵荪、庆和等一起动员村内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两年建成“冠山小学”校舍,当年的建校资金,包括部分教师工资由童中莲先生出资。灾荒年,他委托虞治卿从南洋买来罗米、玉米、小米、高梁、红枣等粮食及代粮食品,冒险运到宁波,再转运家乡,“巡罗米”平染救済村民,每人每天1斤,共4个月,帮助村民度过了灾荒。家乡村民一直铭记童中達恩德直到现在,在“下白庵基”仍保留着他的墓道。
(撰稿:童中高、马宏良)
(1884-1946)原名大德,又名宜读。东西番村东陶番人。出生书香门第,成年后继承父业,在本村私塾(原称沨植学堂)坐馆,为继父辈行医济世之业就改名为志济。1912年拜甬城名医颜芝撃为师八年。1920年起在宁波镇明路独立开诊行医,擅长内科、妇科、小儿科、喉症科,自制有“喉症萝ト霜”和小儿疳积散”供病人服用,效果显著,在雨城颇有名气,曾著有《伤寒论新义》一稿,因战乱未及付印而丢失。1928年,曾任宁波中医公会委员,1929年和甬城名医吴涵秋、范文虎、王宇高等人一起参与“废止中医案”的抗争。20世纪30年代,曾收弟子十余人,如大成乡上城村黄鸣鶴、成祥朱葆华、童村童传苗,宁波有王庆生、翁启文(女)等。1941年4月19日宁波沦陷,日寇汉奸曾邀其出任伪维持会职务,他不做汉奸,闭门守志,避居故乡东陶吞。1941年夏举家避居上海,先后在上海重庆路同裕里和威海卫路崇德里开诊所营业,幸得旅沪同乡黄振世庇护得以渡过难关。1943年返回故乡,安居东陶吞。
大成乡就近数十里乡民每日有病人前来东陶番,一律不收诊费,还常带病把脉开方。一生行医四十载,不为名,不为利,家无余资。终年63岁。
(摆稿:张雏新、马宏良)
1893~1968)宇藻苏,号次布,童村人。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文学门,曾在宁波中学任教,后任民国政府交通部、邮电部秘书。1949年后任北京中华书局编审。工于文辞,勉学通识,是一位有乾嘉学者风骨的谦谦君子。擅长经史中的小学,以研究韩愈著称,著有《韩集校诠》、《韩愈文选》等,《韩集校诠》对于韩文之校劫与诠解,有突破性贡献。他也是著名书法家时人有“北有孙墨佛,南有童第德”之说,足见其书法功底。乡人则传“奉化庄掖存,鄞县童藻荪”说,可见其社会地位。每次回家,一过张家岭,虽双脚不便,必下轿步行回家。
童第德育有四子,都是科技人才。长子童祖安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次子童祖模毕业于浙大化学系,中国石化总公司高级工程师;三子童祖楹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教授;四子意祖康,毕业于清华大学,上海电力修造总厂副总工程师。
(稿:童中高、马宏良)
(1900~1983)东陶岙人。9岁丧父,到宁波半边街做童仆,16岁后由李家主人带到上海干杂役。1928年投拜黄金荣门下。30年代发迹,先后独资和台股设立的企业近百家。著名的有中国渔业公司、中国渔业银行、汉利造醋厂人福土产公司、宝昌轮船公司等。组织成立“振社”,广收门徒千余名,结拜兄弟与徒子徒孙散布各行各业、社会各部门。
黄振世发迹后不忘回报故乡。30年代曾在管江试か织布厂,并办起一家医院。为方便乡亲通信汇兑,又邀集旅沪同乡,组织大成乡乡谊社。1935年,赞助成祥人朱绣芳等人发起办《中南日报》。民国二十九年(1940)家乡荒年,他向贫困人家赈灾大米几十石。1949年12月3日江亚轮失事,任“江亚惨案善后委员会”副主任,处理罹难者的打捞、认领、安葬、赔偿等各项事务。
1949年9月20日守波遭蒋军飞机大轰炸,黄振世积极参加上海募捐救济活动,并赴香港筹集救济款。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积极投入禁销日货运动。淞沪会战时,支援前方,在南市参与组织抗日义勇队,抢运难民转移租界安置。上海沦陷后,从南市迁居法租界,不与敌伪合作,拒绝汉奸诱降。为对抗敌伪劫持的鱼市场,维持市民鱼货供应、等组中法合资公司鱼市场,固定在小东门供应鱼货。河鲜业中有人进行汉奸活动,他和金楚相用血魂锄奸团名义发传单、标语,于以严厉警告,并掩护、营救在沪地下抗日工作者。他曾任渔业善后救济物资江苏省(包括上海市)分配委员会常委兼提领保管委员,把领来的物资保护完整,解放军进入上海后,即移交军管会接收。
解放初,黄振世在上海曾当选为人民代表。1951年以后被捕判刑。1975年提前释放,回宁波。1980年上海虹口区法院再审裁定,宣告“无罪”,予以平反。晚年,黄振世被宁波市政协特邀为文史委员会委员,口述整理有《“海上闻人”虞治卿》、《我所知道的黄金荣》等。(www.chuimin.cn)
(撰稿:胡纪祥等)
(1910.2~1999.7)原名沙文成、字重叔。沙村人。沙氏兄弟中排行第四。
1925年3月在宁波四中读书时开始接触新思潮.后任共青团支部书记、団地委组织部部长、宁波学生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底宁波地委遭到破坏后,被共青团江浙区委调至共青团上海沪西区委。
1934年10月重新为党工作并恢复党组织关系,先后在上海、南京、汉口、重庆从事情报工作。其间,参与了策动国民党空军第人大队俞渤机组起义、南京98师起义、“重庆号”巡洋舰起义,转送情报给党中央等。1949年2月起,任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1958年3月后,任华东局统战部秘书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协商处处长。1961年2月起,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6月起,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根据《沙氏故居陈列大纲》节选)
(1910-)东山村人。肄业业于宁波四明中学。1926年赴沪从商。不久自创泰源永玻璃厂。1930年又创中国晶甲玻璃公司,是当时国内唯一能制造晶甲玻璃的厂家,出品良好,行销国内。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参加地下组织,从事敌后工作。因工业原料来源已告中断,保险玻璃和安全玻璃无法继续出品,就另外创立中国玻璃公司。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元顺钱庄、中国玻璃公司、中国品甲玻璃公司总经理,中国渔业公司副总经理。曾任上海市第届参议会候补理事、上海市商会候补理事兼组织委员、上海市玻璃商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宁绍周刊》董事,并发行《光明月刊》。热心公益事业,曾赞助多所小学。
(编写:杜钟文)
(1911~1986)东山村蒋家潭人。自幼失去父母,生活贫困,从未进学校读书。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上海,在商店当搬运工。1950年后,在提篮桥区新港路家煤炭柴爿店(后改为新港煤炭供应站)当送货员。将兴海注意居民家庭情况,按用户的不同要求分类送达。有的用户地址、姓名不清,他细心询问,笔笔送到家,没有死单。有时煤球供应紧张,商店缺货,居民一次购量要分几次才能送完,蒋兴海记下用户家存量,分5斤、10斤送,宁可自己多跑几次也不让用户析煤。每次送货,还把搬送后散落在地的煤屑用随带的扫常、小畚箕打扫干浄。长年累月,不分休息日、不限上下班,天天如此,受到居民们交口称赞。他送煤球“三轻一静”(轻喊、轻倒、轻放、把地扫清),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经验,被虹口区总工会总结后广泛推广。他于196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9年、1962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生产者。1965年,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和部分先进人物一起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72年退休。人物事迹入编《虹口区志》。
(编写:杜钟文)
(1914~2008)坊前人。坊前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群众,1963年起苦干8年,建造了坊村番水库,大大改善了山地灌溉和村民饮水困难;改造平整坊前相关的大慈塘、育王塘土地;挖河造田,把低产畈变为高产田。
1973年组织村民,共同协カ把电网通到大嵩区。作为基层干部他大公无私两袖清风,带头实干,带领群众改变了坊前的面貌,曾多次被授予县劳动模范称号。他有一副热心肠,经常竭己所能,捐钱捐衣捐粮,助人为乐,雪中送炭。上世纪30年代,他到韩岭去看望住在丈人家的同村人阿召,见到阿召身上生着疮,痛苦地哼着,得知他们已两天没有吃的了,忙上街打来5斗米,另外又给了阿召一些钱。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户人家做生意亏了很多钱,杜朝宝得知后,替他还上了13石6斗米、200公斤谷,可这些都是他向別人借的。那户人家感动得一定要把家里的2亩7分田转给他,但杜朝宝只是说“我不是要你田,我是来救你命的。”此后,社朝宝一直都没让那户人家还一斤米、一斤谷。10年前,他住到了宁波市区女儿家中,看到街上有几个傣族人在卖铝制手髑,可一连几天都没什么生意,就上前关切地问他们有没有吃过饭,并摸出身边仅有的100元钱兑开后分给他们,劝他们回家去。一次,他看到街上躺着一群人,盖着一条旧被单冷得发抖,就赶紧跑回家向女儿要了3条旧被单送给他们驱寒。当他看到邻居出租房内的5个外地人因一时找不到工作,愁得哭了起来时,又拿出750元,给他们做回家的路费。这样的慈行善举不胜枚举,当地百姓称他为“活苦萨”。
(撰稿:杜钟文)
(1919~2007)上周村人。1949年入农会,搞土改,组织起周扬裕互助组由16户发展到32户。1951年当选为郭县第一批农业初级社主任。1956年选为上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为造村五间公用楼屋,木料由各家自愿捐助,他从自家毛竹山斫了大毛竹,计80多株,卖得2000元,用于购砖瓦付工资。在松番畈杀人塘种出单季准白水稻亩产1千多斤,荣获县劳动模范称号。曾任鄞县人民政府委员,1952年12月出席浙江省各界人代会代表会议。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荣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获鄞县人民政府奖给的收音机1台,票1头,牛1头。1956年6月至1958年4月当选塘溪乡(鹈山、管江、塘溪三乡合作)人民委员会委员,不脱产副乡长。1959年5月在县“四级干部大会”讨论“多快好省”时,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少产”提出不可能的异议,被拔白旗。同年至浙江省农科院,培育出番高产品种。
1961年任旭光公社试验场党支部书记。自1954年起,任郭县第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村党支部委员、大队长。1972年任赤革电器厂厂长。曾是部县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委员。
(撰稿:童中陆、杜定国、马宏良)
(1926.5~2003.10)沙村人。具联中(宁波二中前身)毕业。1949-1954年,在兰州大学、大连工学院毕业。1954~1957年,在北京电力工业部水电总局北京水电测设计院工作。1957~1960年,在苏联全苏水工科学院水轮机研究室和加里宁工学院水轮机实验室进修。1960年起,在电力工业部、水电部、水利部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副处长、处长、主任。1986年以前长期从事水电站机电设计、安装和运行中的技术归口工作,负责水电站水电设备选型,机组重大技术审査及重大技术问题处理,负责水利水电科研攻关及重大装备研制的归口管理,组织编写《2000年水利水电科学技术长远规划》。他是我国第一个?“江度”潮シ试验电站建设负责人。1986年后,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专家、机电专家工作组组长,任水利电力部、水利部三.峡工程重大装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重大装备三峡及大型水利水电专项领导小组か公室专职副主任。1994-1998年,被聘任为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装备协调司专员。荣获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颁发的¨“在三峡机组国际招标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嘉奖,多次受到江泽民同志等中央领导接见。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理事,水力机械专委会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水电设备专委会副主任,国际水力机械协调研究中心的常务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进步奖水利行业评委,华中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兼职教授,培养过多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主编《贯流式水电站》等书,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国内多种刊物上发表过各种论文、文章。
(沙锡林夫人供稿)
(1933.9~2010.5)又名英浩、志方。坊前人。1948年就读宁波浙东中学。
1951年9月在管江乡中心小学任教,1951年10月保送入华东革命大学浙江分校学习。1953年6月起一直在舟山工作。1977-1983年在舟山地委か公室工作,后任中共舟山地委办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1983-1984年任地委渔农工作部副部长。1984-1985年任舟山地区渔工商联合公司总经理1985-1987年任舟山水产联合公司总经理。1987~1992年任舟山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1992-1997年任中国贸易促进会舟山市支会会长等职,并担任舟山市渔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舟山市软科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舟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顾问。1988年评为高级经济师。
直致力于舟山渔业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研究,在担任舟山渔业经济研究小组组长时,主持编辑了《舟山渔业经济研究论文选》,供国务院领导在农村发展研究中参考;参与编写了《舟山泊业志》、《中国泊业经济》(舟山分册)等发表泊业经济论文50余万字,有11篇获全国及省部级渔业经济研究会或社科联优秀科研成果奖,汇编出版了《杜英豪泊业经济研究论文选》。他的研究成果如“实行多层次生产结构,开创海洋捕捞业的新局面”,“建立合理的水产价格体系”等,联系实践,观点鲜明,思路开拓,富有创新,对舟山乃至全国渔业经济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撰有自传《一粟一杜英豪兴笔回忆录》。
(撰稿:杜钟文)
(1933~2010)童村人。1940~1946年在童村冠山小学读书,毕业后就读于私立正始中学、奉化中学、省立守波中学。1950年12月投笔从戎。1951年1月入西南军区通信学校学习。1951年10月在军委第二通信学校见习,任组织干事。1952年4月任军委高级通信学校干部部干事。1957年5月任军委通信兵学院秘书。1969年11月军委通信兵政治部秘书。1972年6月至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学习。1979年10月任总参通信部政治部组部党委科科长。1981年6月任总参通信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83年2月任总参通信部军事代表局政治委员。1986年11月,任通信指挥学院政治部主任。1988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行。1990年6月任通信指挥学院政治委员。1994年6月退役。
在通信指挥学院的最后八年工作中,为培养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的通信指挥人才,加强通信兵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军内外报刊上,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毛泽东军事通信建设思想初探》获全军优秀论文奖,《认清中国与东欧国家的不同特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被总政治部印发全军团以上单位。《通信指挥学院的政治建设》刑登在中国人民解放车史料丛书《院校回忆·史料》。1979年2月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作战时,深入前线调査研究,总结编写了《通信兵战时政治工作经验》一书印发全军。
(根据自述整理)
(1937.3~2009.6)字信华,管江村人。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计算机专业,并学习汽车专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长期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前身先后是解放军国防科委、航天工业部)706所工作,从事航天飞行器控制系统的相关研制,主要方向为计算机电源及其相关领域。先后任该所组长、室主任、科技计划处处长,总调度。
1960年起,参加清华大学重点工程核反应堆控制的911电子管计算机电源设计,任课题组长:到航天工业部二院706所后,先后进行计算机电源晶体管电路设计规范研究,和标准化电路、晶体管电源开关电路研究,任课题组长。1962年8月至1963年10月,担任电源脉动负荷研究课题组长,在国内第一个提出电源的稳定性与负载有关的理论及解决问题方法,当时在国内计算机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一理论及结果至今还被沿用及完善。
1964年12月完成706所第一个电源开关电路设计模型。至1984年,参与了706所所有全部型号计算机电源的研制工作,为计算机电源的系列化、小型化、标准化和可靠性做出了贡献,是706所计算机电源事业的创建人之一。
(杜钟文根据其家属材籵整理)
有关堇山塘溪的文章
现在的童村行政村由童村、新勇、象峰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镇治西南赤革。童村自然村,旧称童夹岙,简称童,东向沙村、施村,南越西古尖岗是奉化松岙,西接上周岙、童夏家,北与月宫山及横溪的芝山、梅峰、陈婆岙为邻。梅溪南源,过上周番,经童村汇入弦溪后,在双溪口与北源会合,注人梅溪水库,出沙村、施村至金鸡桥,入大嵩江。源自溪坑山岙底和小门坑岙底的两股涧水汇成的弦溪,穿村而过,因水流叮咚,声如弦乐故名。......
2023-10-19
塘头村,亦称塘头街村,因地处砂塘岩嘴头而得名,位于镇治中心。东南有古刹天福禅寺,梅溪汇洪溪穿村而过,分隔成塘头街与溪心王两个自然村。塘溪桥贯通了塘头街和溪心王。所以当地称塘头街为“走拢百姓”。相传约300年前,最早在后沙滩盖起了二十来间草房,这是最初的集市贸易,以后逐渐形成了农历逢三、途八,每月六天的集市,称为“三八塘头市”。塘头村历来是半农半商经济。......
2023-10-19
上周村,俗称上周岙,位于镇域南端,东、西分别毗邻童村和童夏家村;南面黄泥岭、银山岗、苦提岭。银山岗东,有出产铜矿的铜脑山。群山拱卫,苍翠清秀;梅溪源头之水,汇合丁源自银山岗的革溪之水,穿村流过,溪流清澈见底,溪鱼游弋于鸦卵石间,恰然自得。山村常年蓝天碧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清风凉爽,生态优美。梅溪两岸因而成为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福地。......
2023-10-19
邹溪村地处镇治东南,东接大碧浦,南以东庄岭、青龙山、金钟山与成祥劈岗为界,西邻坊前、塘头,北连鹈山。全村由邹溪、蛤山、前岸、华塘自然村合并而成。也就是说,邹溪村以最早的居民姓邹而得名。邹溪张氏宗谱,“文革”时被毁。邹溪张姓原有两所祠堂,俗名叫老祠堂新祠堂,是同宗的两大支派所建,宗族排行相同。邹溪以姓氏名村,以溪见称。邹溪大桥,原是简易石桥,常毁于洪水,遇暴雨,桥即被淹。......
2023-10-19
塘溪四面环山,山间多溪谷,溪谷之水汇于江河而注于海。域内之溪,均为大嵩江源流,主要有梅溪和亭溪。两溪之水流经镇内大部分地域后,汇于大嵩江,注入象山港。水在塘田中曲折缓流,到育王头,注入大嵩江,全长10.5千米。梅溪水在流量小时全纳入咸祥河,在流量大时则分水至大嵩江。2006年在距原金鸡堰北约200米处,新筑一道滚水大坝,并在其东侧江堤上开口设闸,另引梅溪水从新辟水道流入咸祥河。......
2023-10-19
前溪头村南面的山,统称前山,自大梅山牛泥塘岗东出,为奉化西第一尖山东行的分支,由西而东,经红岩山、青龙山、西山、茶山、虎岩、马前山,过邹溪岭为黄蛇山。一条流经前溪头村之南,俗称前溪;一条流经前后溪头中间,称后溪。山脉与前溪之间有宁横公路,连接宁波和成祥。据民国《郵县志》记载,紧靠前溪南边,有条沟通四面八方的主干道路,以管江经堂为中心,用鹅卵石铺成,宽约1.5米,可通人力车。......
2023-10-19
在“五卅”运动的推动下,1926年1月中共宁波地委派共产党员沙文求到家乡大咸乡沙村从事农民运动,办农民夜校,向农民宣传国民革命的道理。1926年3月,沙村建立了鄞县大咸乡第一个农会—沙村农会,会长沙玉成,副会长沙海生。1926年11月,宁波地委帮助建立宁绍台农民协会办事处,统一领导宁属各县农民组织。刚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回来的金绍勣作为宁绍台第三分区农民运动特派员,协助沙文汉开展农民运动工作。......
2023-10-19
管江盆地的北部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当地人称为马峰山,因它起伏的山脊形似马背而得名。马峰山高可200米,占地面积1046亩,主产竹木。象山港古称港,古代管江一带系其江湾,下溪滩区域沉沙淤积,故有是名。管江与外界的交通主要是宁横公路,正在建造的宁波至象山的高速公路管江段,经杨梅地山至徐家溪,在船舫山西建有连接宁横公路的坊前进出口。管江村由后溪头、后笆施、徐家溪三个自然村组成。......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