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童村行政村由童村、新勇、象峰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镇治西南赤革。童村自然村,旧称童夹岙,简称童,东向沙村、施村,南越西古尖岗是奉化松岙,西接上周岙、童夏家,北与月宫山及横溪的芝山、梅峰、陈婆岙为邻。梅溪南源,过上周番,经童村汇入弦溪后,在双溪口与北源会合,注人梅溪水库,出沙村、施村至金鸡桥,入大嵩江。源自溪坑山岙底和小门坑岙底的两股涧水汇成的弦溪,穿村而过,因水流叮咚,声如弦乐故名。......
2023-10-19
童夏家村由雁村和夏家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
拥翠入幽,顿觉误临桃花源;踏歌览胜,犹感畅游紫竹林。这是游人对雁村赞誉之词。雁村得名于1949年后,缘由有三:一是本村地处全乡之首,宛如一只领头雁;二是村民沿溪建房而居,自东至西长三百余米,形如一列雁行;三是在民国初期,本村隶属大成乡之革雁村,取“雁”字有据可依。雁村位于塘溪镇最西面岩峣巍峨的赤革山蔍,四面环山,梅溪由西向东,从村中心流过,溪中碧波粼粼,两岸古木森森。
雁村西之赤堇山,属天台山脉。因它漫山遍野生长着一种叶片对生,呈心脏形,面深绿,背赤色的多年生丹草,名日赤革,俗称叶丹草。村里传有句以丹草自述口吻的民谚曰:“大熟视我臭,荒年是我救”。山由草得名,主峰海拔628.5米,是东群山的第三高峰,向东、南、北三方延伸。主峰高而陡险,多岩穴。1949年前,偶有土匪劫持人质(俗叫劫财神)藏置于此。临近山巅处,尽是灰白色的巉岩怪石,故俗称白岩山。山之绝顶地势狭窄,岩石嶙峋无土壤,但石隙中嘉树美竹,疏密适度。据沙孟海考证,公元前222年,秦建郡县制时,赤堇山东西两面的村落同属一县,当时县治设在距赤墓山仅10公里的白杜,取蕴山的“”字加邑,新造一个“绑”字作县名。赤革山山体庞大,山势险峻,素为奉界山。山之南北两側的马鞍形处,各有一条古道,长可四五公里,南側称苦提岭,乃旧时参要道;北侧为九曲岭(岭蜿蜓曲折盘旋而上,故名,俗称九阔岭),是人们当时与县治往来的主要通道,越岭下行,便是横溪镇的道成。
雁村四周除修竹千顷和林海万重外,尚有梅溪一条支流,源出自梅岭南施和赤革山北側九曲岭脚的峡谷之间。水由北向南流经千丈岩,因岩高崖陡,水循岩直下,形成一条瀑布。水源充足时,远望去如银河倒悬,煞是迷人。
流至洪坑口,与源出苦提岭脚的小洪坑溪水汇流,水势増大,折向东流,经高滩,冲激成一潭,水色如黛,其深莫测,俗称龙潭。约流经近四五公里,汇合诸多涧水,浩浩荡荡从村中心穿流而过。本世纪初,村之主政者,筹资金,集群力,按村前溪流坡度分级拦截,筑坝蓄水。既方便了村民洗濯,又可保护居住安全还增添村庄环境之雅。每级拦水坝下的清流激湍,如奏出清丽的乐声,使赏者悦目,闻者爽心。溪两岸的参天古木,有枫杨、香樟和绿枫等,粗的如水缸,径有米许,龙干虬枝,绿荫茂密,倒映水中,可见“鸟栖水底,鱼翔树梢”之奇观。故后来获得宁波市级生态村和卫生村之美誉。
童夏家村(杜定国摄)
在沿村四百余米的溪坑上,架有中兴、永靖、镇溪等六座水泥桥,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村口一座建于民国初期的高拱桥了。桥名曰“镇安”,高8米许,跨径10余米,全用不规则的大石块砌成。经近百年来无数次洪水的考验,仍岿然不动,可算是一份桥梁建筑的文化遗产。梅溪出桥洞,迁回曲折继续东流,过上周,越資村,约经2.5公里,在双溪口与其北面支流殊途同归,注人梅溪水库。
梅溪自西向东,曲折奔流,所以雁村出入道路唯有由西向东一条沿溪而筑的小道。旧时村民去赶塘头市日或走亲访友,要跨过六条“溪步”和五座“小桥”,而且沿溪筑的小路只有一米左右的高度,所谓“桥”,其实是放在贴近水面的几根石条而已。若遇天下大雨或久而不歌,溪水便漫过沿溪小道,对村民出入造成极大的困难。因此、这一带有一句民谚曰:“十埭溪步九根桥,生圆解(音beng)许(方言读“海”音)童夏家。”民国初期,旅沪经商的村人童吉生,怀乡情深,决心改善故乡出入的道路。于是偕同旅沪的族人童中莲,向在上海的宁波同乡们发起劝募,筹集资金,动工修建。自童村东面的黄家岭向西一直修筑至雁村村口,长达近4公里。或拓宽路面,或垫高路基,或劈山改道,或遇水架桥,基本上解决了村人出入的困难。至1971年,靠当时生产大队集体之力,在村口的梅溪南岸前山脚下,劈山凿石,砌砌填土,筑成条百余米长的行人通道。从此,人们出入和手拉车往来再不用过坡度较大的高拱桥了。1983年,自邹溪汽车站至雁村村口的沙石公路建成,公交车可直达村口。1995年,趁建造梅溪水库公路改道之机,原赤革乡三村联合行动,由群众集资为主,将原砂石公路加固拓宽并浇上混凝土,跟215省道相连。
2002年起,自村西之永晏桥头至磊头水库旁边,全长3000余米的山间小道削高垫低,裁弯取直,适当改道,修筑成一条机耕路,方便了村民上山下地运输竹木山货,2009年,浇筑成水泥路面。
夏家自然村,因为夏氏先定居,故以姓名村。位于在上周和雁村之间,各距约500米,是坐落在赤革山东延的型头山、积岩山夹缝里的小村庄。夏家后山有一棵老樟树,胸径周长5米许,高约30米,枝叶繁茂,形如华盖,树龄近四百年,是夏家数百年兴衰变迁和村民一心守护的见证。民居依山而筑逐渐开辟,自下而上,形如阶梯,步步升高。小溪潺潺,清澈如练,循势而下。(www.chuimin.cn)
雁村原居民有童、夏、张、周、刘五姓,其中童氏在此立足最早。在明朝水乐嘉靖年间,为看护潜龙山之祖坟,由童村迁居于此。始祖乃邹谷童氏第十三世孙,名盛祖,字可教。随着子孙繁衍,遂成村落。童氏因跟童村同祖,故行第相同。早期资料因“文革”时宗谱被焚,无从查考。自二十四世起行第为:
奕载诗书甲第、中和亿禩云礽、参赞经纶为育、家齐国治均平”。夏氏一族,据传本是明朝皇族朱元璋的后裔,因“反清复明”失败,成为通缉要犯,为避祸,在明末清初时逃到这里改姓埋名隐居下来。所以这里称为“童夏家”。夏氏行第为:“世贵承明志、人文兆瑞长、龙川新启浣、燕冀大凯祥”。隐含有复明的深意。张氏一族分两批来此定居。张家门里一支是从福建上四府迁徙来此。据传清政府为收复台湾,在沿海地区坚壁清野,将所有居民内迁各地,张氏始祖周岐公携家在此定居下来。青箭山一支祖籍也是福建,原非跟周岐公同族。志嵩公迁此后裔繁行,遂成一族,并与张家门里认祖归宗,同修宗谱,共建祠堂。张氏迁居此后,自第四代起,其行第为:“贤良方正、世家昌、孝悌忠信、礼乐文章”。周氏一族,虽同属上周村的周氏后裔,但非同系,迁此时期亦不相同。周序房一支,在清朝嘉庆初年(152),因道才公(十世)娶这里的童氏女为妻,便由上周迁此史家山施定居;另一支原居于洪坑山上,以耕牧为生,后子孙繁衍,生活好转,其祖鸿儒公在清光绪十年(1884)前后,从山上迁至村西定居,故村里现在还叫他们“洪坑人”。周氏的行第,基本上取自《四书》中《大学》的开卷文辞,是“小宗孟尹、增福延寿、大学之道明德新民、定静安虑、格致忠贞、修齐治平、水世克承”。刘氏一族,原居住在村后“松树下”山上之万寿庵。其祖上本是応中雇エ,僧人去世后,庵中产业由他接管。传至清朝道光年间刘建华一代,将庵之产业全部変卖。同治年间応堂倒塌,无法栖身,于是移居于此。民国初期,其后裔陆续去余姚大隐山石宕打工,家眷也随着先后迁居那里。而今虽然日居尚在,但人去楼空,七十余年来早无刘氏子嗣影子,村人仍称这地方为“刘家”。各姓氏都在本宗族聚居处建有祖堂,为族人年老去世后举行殡仪和祀奉灵牌之处。童张两姓本各建有宗祠一座,张氏宗祠年久失修,在1980年代全部倒塌。后重修,现又圮。惟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童氏宗祠,虽历时已260余年之久,至今尚完好保留。
雁村地处深山峡谷之中,可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现有山林2400余亩,而耕地只有363亩,绝大部分是一级级依山而垦的冷水低产梯田,俗称山禾田”。若按当前村里791个(男409个,女382个)人均分的话,每人还不到五分。所以村民历来是依靠竹木为生,或砍伐毛竹,或挖掘春笋,或伐木烧炭。每逢市日,肩挑背荷,深更半夜,酮山越岭,跋涉三十余华里,运到横溪或韩岭的市集去出售。山上除毛竹外,还有一大片小竹,村人利用晚上或雨天,按规格把它劈成长短不一的篾丝,出售给渔民做缆索或编鲞節之用。故本地有许多民谚,如:“日到田头夜劈篾,一年到头呒休息”,“出门三条岭,脚骨撑伤筋”,“童家童半夜,周家周勿睏,童夏家人全夜奔”等等,形象地叙述了山区民生之艰辛。由于地少人多,土地贫將,劳动强度大,所以1949年前为改变命运旅外谋生的村民很多。改革开放后,一部分年轻人也陆续移居城镇谋业,或移民梅溪下游定居下来,另谋出路。民营企业在外经营粗具规模的,有宁波昭光机电有限公司、宁波州回音电子有限公司和宁波经纬塑料有限公司等四五家。
雁村自清末民国初起,假民居办塾学,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初办“县塘头乡第一保国民小学”,为公办民助,虽然学校时开时停,校舍搬东迁西,但持续至1949年,改名“雁村小学”。1951年初,原教师童中人调任赤莖乡校,学校由童炳耀负责,教师2人。童氏宗祠的两厢房作教室,设2个班级。翌年秋,学校转为公か。1953年冬,村民意生扬和童裕来等资,周成元负透,将经堂改建为新校舍,有教室2间,礼堂1间和办公室及生活用房,1955年春迁入。高年级学生并入周村小学。1957年下半年后,由前兴华、舒光澄周秋棣任校长或负责人。1969年秋,教师増为3人。1972年上半年后,学校负责人由童中武、夏汉祥继任,为完全小学。1975年附设初中班,共6班,9名教师。后初中班并入赤革中学,班级减少,教师7人。1980年,由周祖达主持学校工作,高年级并入周村小学,为3班,4名教师。同年,再次集资将村口镇溪亭东首的胶木厂拆建为校舍,有教室6间和操场。1981年迁入,负责人周静土、周秋棣。1992年秋,并入上周小学。教育为造就雁村人才打下了基础。如:童盛光,曾任广州天河区人大副主任。意和方,八级技师,1952年被评为判江分洪工程乙等劳模,获中南军区军政委员会铜制勋章。童和锦,曾任中共鄞县县委办副主任。周静章,曾任邱隘区区长。夏杏官,曾任湖北粮食厅财会价格处处长、高级会计师、高级资产评估员。童文菊,曾任上海咖啡厂党委书记。童正良,1958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童全康,现任宁波市政协委员、市律师协会会长、高级律师,妻子岑卢艳,现任鄞州区财政局副局长。童朝峰,现任南京河海大学副教授。童仕欢,现任国家审计署京津墓办事处特派员。童岳良,现任上海市邮电局邮电第一研究所研究员。夏明,一级美术师,出版有《夏明书法集》、《夏明书法艺术》专集。
夏家居民原有夏、童、王三姓。夏氏,据传在明朝后期来此定居,迄今已有400余年之久。1949年前夏姓居民仅有10户人家。随着子闹的繁衍,因家产缺乏,大多学竹、木、泥、石等“百作”手艺谋生,后来散居在外地的很多,如象山东门外肖家,奉化的松岙、河盘沙,本区境内的横溪、东钱湖畔的沙家垫和五乡的平窑等地,都有夏氏族亲。2000年8月一场大火后,祖屋更是所留无几。这里的夏氏一族虽跟雁村夏氏同姓,但不同宗。因此他们祖堂各立,宗族的家谱、行第,各序伦常。夏家夏氏的行第是:“世第承家学,叶清永保昌诗书能志振,化治自宏方”,当前已传至“诗”字辈。童氏一族分为两支,居于夏氏聚居处的上面一支,据传来自本镇童村小五房(即楼下房),来因无从查考。该支童氏居此已近300年。因缺乏生产资料,子嗣繁行后,部分学些手艺赖以谋生。居于夏氏聚居处下面的一支,系雁村童氏小房(俗称小甲)后代。
约在清朝成丰年间,传至第字辈,因家境贫困,到夏家一户殿实人家做小雇工(牧牛)。长大成人后,主人爱其勤俭忠厚,于是将女儿许配给他,为此定居下来。ル子以石匠为生,后在五乡镇椅子乔定居下来,繁衍成族。居于夏家上下两支的童氏后嗣,虽源出各系,但同祖同宗,故行第与童村、雁村的童氏相同。王氏一族,据其家谱记载,其高祖宾臣公之父,在清朝乾隆年间自本县甲村王家堰来此,以匠为业。在夏家定居后,生儿育女,传至第三代道字辈人丁大增,经济及实。可惜至第四代忠字辈时,家道中落。1949年后,只有文裕、兴裕兄弟两家六个人。土地改革后,文裕去上海谋生,只留兴裕一家。目前有三户七人,都迁居于邹溪村附近的夏家新村。王氏宗谱的行第与甲村的王氏相同,近世的行第是:“忠孝慈延承,贤才重国庆”,当前已传至“承”字辈。夏家1949年初只有24户78人、现常住71户178人,山林约500亩,耕田从50余面到现在的102亩。现在邹溪车站旁建新村,留居旧村16户26人。夏家曾有小学,例办于1960年代,1名教师,近20名学生,一二年级复式教学。1980年前并入雁村小学。
匯村原称童夏家,1949年前和夏家自然村同属五溪乡第一保。1949年初,五溪乡分为梅岭、塘溪两乡。村政权建立后,塘溪乡各村纷纷易名,童夏家乃改为“雁村”。1962年春,夏家自然村单独置村。2004年春雁村又与夏家合而为一,沿用“童夏家”作村名。
(撰稿:童中人)
有关堇山塘溪的文章
现在的童村行政村由童村、新勇、象峰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镇治西南赤革。童村自然村,旧称童夹岙,简称童,东向沙村、施村,南越西古尖岗是奉化松岙,西接上周岙、童夏家,北与月宫山及横溪的芝山、梅峰、陈婆岙为邻。梅溪南源,过上周番,经童村汇入弦溪后,在双溪口与北源会合,注人梅溪水库,出沙村、施村至金鸡桥,入大嵩江。源自溪坑山岙底和小门坑岙底的两股涧水汇成的弦溪,穿村而过,因水流叮咚,声如弦乐故名。......
2023-10-19
塘头村,亦称塘头街村,因地处砂塘岩嘴头而得名,位于镇治中心。东南有古刹天福禅寺,梅溪汇洪溪穿村而过,分隔成塘头街与溪心王两个自然村。塘溪桥贯通了塘头街和溪心王。所以当地称塘头街为“走拢百姓”。相传约300年前,最早在后沙滩盖起了二十来间草房,这是最初的集市贸易,以后逐渐形成了农历逢三、途八,每月六天的集市,称为“三八塘头市”。塘头村历来是半农半商经济。......
2023-10-19
上周村,俗称上周岙,位于镇域南端,东、西分别毗邻童村和童夏家村;南面黄泥岭、银山岗、苦提岭。银山岗东,有出产铜矿的铜脑山。群山拱卫,苍翠清秀;梅溪源头之水,汇合丁源自银山岗的革溪之水,穿村流过,溪流清澈见底,溪鱼游弋于鸦卵石间,恰然自得。山村常年蓝天碧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清风凉爽,生态优美。梅溪两岸因而成为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福地。......
2023-10-19
邹溪村地处镇治东南,东接大碧浦,南以东庄岭、青龙山、金钟山与成祥劈岗为界,西邻坊前、塘头,北连鹈山。全村由邹溪、蛤山、前岸、华塘自然村合并而成。也就是说,邹溪村以最早的居民姓邹而得名。邹溪张氏宗谱,“文革”时被毁。邹溪张姓原有两所祠堂,俗名叫老祠堂新祠堂,是同宗的两大支派所建,宗族排行相同。邹溪以姓氏名村,以溪见称。邹溪大桥,原是简易石桥,常毁于洪水,遇暴雨,桥即被淹。......
2023-10-19
塘溪四面环山,山间多溪谷,溪谷之水汇于江河而注于海。域内之溪,均为大嵩江源流,主要有梅溪和亭溪。两溪之水流经镇内大部分地域后,汇于大嵩江,注入象山港。水在塘田中曲折缓流,到育王头,注入大嵩江,全长10.5千米。梅溪水在流量小时全纳入咸祥河,在流量大时则分水至大嵩江。2006年在距原金鸡堰北约200米处,新筑一道滚水大坝,并在其东侧江堤上开口设闸,另引梅溪水从新辟水道流入咸祥河。......
2023-10-19
前溪头村南面的山,统称前山,自大梅山牛泥塘岗东出,为奉化西第一尖山东行的分支,由西而东,经红岩山、青龙山、西山、茶山、虎岩、马前山,过邹溪岭为黄蛇山。一条流经前溪头村之南,俗称前溪;一条流经前后溪头中间,称后溪。山脉与前溪之间有宁横公路,连接宁波和成祥。据民国《郵县志》记载,紧靠前溪南边,有条沟通四面八方的主干道路,以管江经堂为中心,用鹅卵石铺成,宽约1.5米,可通人力车。......
2023-10-19
少年时与兄弟一起同求学于宋朝宝佑年间的举人、叔父杜景牧。在他的指挥下,一月后黄河决口终于堵住了,他受到了朝廷宰臣的嘉奖。他学识渊博,才干出众,待人敦礼,乐于救助,很受当时人所称道。当代宁波学者张如安在所撰的《元代宁波文学史》中,称他是继袁桷之后,对当时京都文坛产生不少影响的甬籍诗人。明朝末年管江后笆施人。他的先祖是明朝的世袭武职,家世有经学的传统。......
2023-10-19
在“五卅”运动的推动下,1926年1月中共宁波地委派共产党员沙文求到家乡大咸乡沙村从事农民运动,办农民夜校,向农民宣传国民革命的道理。1926年3月,沙村建立了鄞县大咸乡第一个农会—沙村农会,会长沙玉成,副会长沙海生。1926年11月,宁波地委帮助建立宁绍台农民协会办事处,统一领导宁属各县农民组织。刚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回来的金绍勣作为宁绍台第三分区农民运动特派员,协助沙文汉开展农民运动工作。......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