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村由坊前、黄岭、涨池三个自然村组成。管大线沿村居而过,过黄岭向东出马峰山脚,拐西便进入涨池公路,1分钟后是山清水秀的涨池自然村,位镇域西北偏北约5千米处,坐西初东,三面环山。涨池在民国《郭县通志》称为张齐岙,相传因张、齐两姓为原住民而得名;又说涨池岙是管江冲积平原边形成的村落,地下的淤泥与海涂泥无异。......
2023-10-19
上周村,俗称上周岙,位于镇域南端,东、西分别毗邻童村和童夏家村;南面黄泥岭、银山岗、苦提岭。银山岗其实因锡矿如银而得名,据东汉《越绝书》载:“赤莖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晩至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开采锡矿的遗址仍存。银山岗东,有出产铜矿的铜脑山。村西北紧靠海拔628.5米的白岩山,山的西面是横溪金峨:村西耸立着向天龙岗;西北紧依横溪镇梅岭。群山拱卫,苍翠清秀;梅溪源头之水,汇合丁源自银山岗的革溪之水,穿村流过,溪流清澈见底,溪鱼游弋于鸦卵石间,恰然自得。山村常年蓝天碧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清风凉爽,生态优美。传说天龙下东海,因钟情这方青山绿水,降落在梅溪清流中,由于南面大山阻挡出海,于是天龙沿梅溪入大嵩江,天龙迷恋这块宝地,一游一回头,故游出了大嵩江十八弯。
梅溪两岸因而成为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福地。清朝同治时的名贤沈镐称费其日:“层密耸翠,石塔生青,碧岫迥环,白岩深邃,竹荫林茂,胜地无双,径由溪幽,洞天别有。尤甚者,左龙盘,右虎踞,地舆之雄险可知,傍圣井仙岩,人才之抵生不偶………人杰地灵,涧不诬也。
上周的先祖为南宋末杕(社)公七世孙伏初公。相传南宋末年(1279),他从邨西桃源乡窓溪番(今属横街)迁来定居,至今已30余代,共730多年历史。村民以周姓为主,还有林、徐等姓。明万历十七年(1589)首修上周宗谐称其地“山明水秀,风俗淳厚,而封植焉世”。经清胝熙至民国年间,共修谱九次。1947年修的《周氏宗谱》仍保存完整。1966年横扫四旧时,村内两幅大型祖像被焚毁,还有一顶用牛皮箱装的清代红顶官帽。现有在籍人口856户2050人。改革开放后,因产业发展変化,又在镇治所在地新建蛤山、横塘两居民点。
上周村内建筑目前多为1980年代以前建造,其中保存完好的周氏宗祠,俗称老祠堂,名“维新堂”,为明万历年间所建,是鄞州区现存唯一的一处明代宗祠。其建筑格局为面阔三开间的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明间为抬梁式,进深五柱:次间为山柱穿斗式,进深九柱;明次间为进深九榀。同时,殿前设廊,郎顶无卷蓬,橋柱上有华拱和泥道拱承托月梁。宗祠梁柱、立柱高大粗犷、简洁,各部位及檐柱、斗拱等都有承载负荷的功能。无雀替、牛腿等装饰性构件,这些充分体现了明代建筑特色。
上周村另一大型公共建筑是宝庆庙。祀奉唐代裴肃将军,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1921年由周二南等人发起,修复扩大戏台、阁楼,庙宇焕然新,金碧辉煌。旧时正月演戏二天,秋季唱南调一整天。1930年代起部分房舍供儿童读书。1950年代创か上周小学,并演戏、放电影兼作村民文化场所和村民大会场。
1966年“文革”中,庙内供像和暖阁及部分精美雕刻、画梁被严重破坏,幸主体建筑未受影响。1970年代小学搬迁新校舍。部分房子用作茶叶和稻谷等农产品临时堆放处。1991年群众集资45000元重新修缮,供奉神位,兼作演戏、放电影场所。200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点。
上周村貌(杜定国摄)
上周村的消防设施配置由来已久,1922年,村里就建起了“成安会”,在村中板桥头(今革溪桥旁)建造了消防屋,配备了整套的消防设施,其中包括被称为“水龙”和“洋龙”两台消防龙,全部都是手动人力式的。其中“水龙”是国产的,有一个较大供水木桶,消防龙枪是锡制的,专门为上周成安会制作的。上铸有“上周岙,民国王成,成安会,后显扬、楼东陵造”等字样。供水桶上写有“水龙局,成安会”。另一台水龙为洋式制造,故村民称为“洋龙”,是上海王庆记水龙厂采用了国外技术制造。此外还配备了几顶德国式的铜质头盔和清式消防笠帽,铜头盔上有徽标和完整的防风链条式扣带。这是至今在宁波鄞州一带发现和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老消防设施。(www.chuimin.cn)
上周祖上有崇尚知识的传统,但由于条件限制,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十世纪初始有私塾,初办在村内外堂前,由周龙民、周银民兄弟创か,以招收本村子弟为主。留学比利时的周焕、著名昆虫学家周完等都是早期私塾学童。后规模逐渐扩大,迁到上周庙内,为革山初级小学,学制以小学三年启蒙为主。1949年后,从扫盲班发展到正规的公立小学,改为周村小学,原址在上周庙二楼,4个年级,2个复式班,2名教师。上世纪50年代,学生增加,楼上都做教室,楼下为活动场所,教师宿舍在厢房。学生20多人1班,共4班。上世纪60年代初,周村小学成为完小。1969年,在现址新建校舍,同年搬入。
1970年校舍改建为二楼。名上周小学,有教师9人,学生100多人。1975年9月,附设初中班,称上周大队学校,有学生400多人,教师18名。1978年初中部并入赤中学,改称上周小学。1992年,周静宝任校长,雁村小学并入。1996年周布国任校长,新江厦商城捐资25万,周彭军等捐资6万,改建学校,增添设备,更名新江厦希望小学,由周光题写校牌。2001年9月,并人镇中心小学。历任校长早期有周安才、任信富、叶雅章、叶信文、戴礼君、蒋士夏等。1962年后有童高中、钱宽龙、周静土、童中武、周安金、夏汉祥和俞朝明。1960年代始,村内陆续有人考上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届,全村有3人考上大学本科,这在当时许多镇乡高考“剃光头”的情况下,闻名县内外。30多年来,全村共计考上各类大学的150余名。
上周在当代人才辈出。如世界著名昆虫学家周光,其夫人卢答教授、女儿周静宇教授、ル子周一阳教授、女婿卢万铮教授,一家有五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人才,孙子周舒是留美博士。上周籍的教授级人才总数达二十多位。周志祥,是中国首次赴南极科学考察的“向阳红”号政委,党的十二大代表。周静书,民间文化学者,以研究梁祝文化著称。原村妇女主任沙明月,1980年代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等。还有一批省、市、县先进和劳动模范。现有处级(部队闭职)以上干部十余位。还有一批奋斗在文化、教育、工业、农业、政法、商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
上周经济,历史上主要是传统农业。全村山林面积7175亩,其中林地6575亩,茶园、果园600余亩,有耕田1185亩,其中本地275亩山田。村外910亩(奉化松番388亩,其余在十里外的镇内)。俗话说,在山靠山,养山吃山。过去农民以出售毛竹、木材和劈篾、烧炭、捆扫帚等为主要收入来源,近的到塘头街三八”集市交易,远的翻越张家岭到韩岭集市。还有用山货与近海成祥、象山、奉化等地渔民进行鱼货交易。到近现代,逐渐出现竹匠、箍桶匠个体手工业,开始有少量的竹制器、木家具加工销售。也有一些村民去宁波、上海、香港、日本等地做生意,干杂工。1949年前,山村粮食十分紧缺,靠少量山田单季稻及番薯、芋艿和野菜接济。土地改革后,村民増加了部分水田,人均半亩左右,分散在十几里外邹溪、山、华塘及奉化松番等处。每年双夏农忙,村民要起五更睡半夜,翻山越岭去松岙等地收割、种田,又呼应了先人赶集市的“周勿囲”之说。当时奉交界的黄泥岭古道十分热同,七人月收种季节,整天整夜人流不息,挑秧、担谷的队伍排满了岭的南北,鱼贯而行,顺为壮观。为方便农忙人们们,在黄泥岭建有两座古凉亭,岭上的称老凉亭,岭南为新凉亭,每年募资雇人,专为过路人施茶、歇凉,割草清道,便于行走。如今老凉亭还保留着1930年刻的《黄泥岭施茶割路序》。
1950年代初,上周是郵具第一个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村庄,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其中周扬裕合作社最为闻名,受到上级表彰,当时县里还奖励了一匹高头大马、留声机等。1958年“人民公社化”,村里办起了公共食堂,实行“人民公社食堂吃仮不要钱”。1959年,建成了小型水力发电站,办起了轧米厂,全村家家户户亮起了电灯,这在当时县内外农村是少有的。1960年代,在村支书周静元等带领下,上周村的农业不断得到了发展,造梯田、筑水库、办茶场、建牧场、种果木,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连续多年被评为鄭县“农业学大楽”先进大队。1970年代,上周村在县内较早地办起了村办胶木厂,经济效益很可观。曾积累了十多万利润,欲建大会堂。因受极左风气的干扰,被以投机倒把名义冻结了十万资金,直至1990年代才得到纠正,并悉数归还,因此大伤了村级经济元气。改革开放后,农田和山林实行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上周村工业经济也有了较大发展,村里纷纷办起丝织厂、车木厂、塑料厂、五金厂等社队企业,逐步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多种经营,多业并举。1990年以后,部分青壮年村民开始外迁到镇头上从事商业服务业,有些到邱隘、宁波等地经商办企业。目前村内留居的多是老年人和部分企业经营者。
1970年代,老人周恩水,以承包橘子山所得,捐助村里加宽从社屋到新石桥的道路,并浇上水泥。1983年公路通到了村口,1998年建成了水泥公路,2007年有了620、602公交车。现今村里开通了有线电视,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村内溪流得到治理,建起了多个公共厕所,设置了垃圾筒,每天有人搞清洁,改善了环境卫生。在周万荣、周建兵、周鹏军等旅外企业家的热情资助下,村内道路加宽,新造了四座桥梁,新增了停车场,每逢节假日,回乡探亲的村民轿车多达上百辆。随着明代宗祠的修复,周光故居的扩建开放村容的进一步规划改造,上周村正成为塘溪镇一处令人向往的宜居胜地。
(撰稿:周静书)
有关堇山塘溪的文章
育村由坊前、黄岭、涨池三个自然村组成。管大线沿村居而过,过黄岭向东出马峰山脚,拐西便进入涨池公路,1分钟后是山清水秀的涨池自然村,位镇域西北偏北约5千米处,坐西初东,三面环山。涨池在民国《郭县通志》称为张齐岙,相传因张、齐两姓为原住民而得名;又说涨池岙是管江冲积平原边形成的村落,地下的淤泥与海涂泥无异。......
2023-10-19
现在的童村行政村由童村、新勇、象峰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镇治西南赤革。童村自然村,旧称童夹岙,简称童,东向沙村、施村,南越西古尖岗是奉化松岙,西接上周岙、童夏家,北与月宫山及横溪的芝山、梅峰、陈婆岙为邻。梅溪南源,过上周番,经童村汇入弦溪后,在双溪口与北源会合,注人梅溪水库,出沙村、施村至金鸡桥,入大嵩江。源自溪坑山岙底和小门坑岙底的两股涧水汇成的弦溪,穿村而过,因水流叮咚,声如弦乐故名。......
2023-10-19
塘头村,亦称塘头街村,因地处砂塘岩嘴头而得名,位于镇治中心。东南有古刹天福禅寺,梅溪汇洪溪穿村而过,分隔成塘头街与溪心王两个自然村。塘溪桥贯通了塘头街和溪心王。所以当地称塘头街为“走拢百姓”。相传约300年前,最早在后沙滩盖起了二十来间草房,这是最初的集市贸易,以后逐渐形成了农历逢三、途八,每月六天的集市,称为“三八塘头市”。塘头村历来是半农半商经济。......
2023-10-19
邹溪村地处镇治东南,东接大碧浦,南以东庄岭、青龙山、金钟山与成祥劈岗为界,西邻坊前、塘头,北连鹈山。全村由邹溪、蛤山、前岸、华塘自然村合并而成。也就是说,邹溪村以最早的居民姓邹而得名。邹溪张氏宗谱,“文革”时被毁。邹溪张姓原有两所祠堂,俗名叫老祠堂新祠堂,是同宗的两大支派所建,宗族排行相同。邹溪以姓氏名村,以溪见称。邹溪大桥,原是简易石桥,常毁于洪水,遇暴雨,桥即被淹。......
2023-10-19
塘溪四面环山,山间多溪谷,溪谷之水汇于江河而注于海。域内之溪,均为大嵩江源流,主要有梅溪和亭溪。两溪之水流经镇内大部分地域后,汇于大嵩江,注入象山港。水在塘田中曲折缓流,到育王头,注入大嵩江,全长10.5千米。梅溪水在流量小时全纳入咸祥河,在流量大时则分水至大嵩江。2006年在距原金鸡堰北约200米处,新筑一道滚水大坝,并在其东侧江堤上开口设闸,另引梅溪水从新辟水道流入咸祥河。......
2023-10-19
少年时与兄弟一起同求学于宋朝宝佑年间的举人、叔父杜景牧。在他的指挥下,一月后黄河决口终于堵住了,他受到了朝廷宰臣的嘉奖。他学识渊博,才干出众,待人敦礼,乐于救助,很受当时人所称道。当代宁波学者张如安在所撰的《元代宁波文学史》中,称他是继袁桷之后,对当时京都文坛产生不少影响的甬籍诗人。明朝末年管江后笆施人。他的先祖是明朝的世袭武职,家世有经学的传统。......
2023-10-19
前溪头村南面的山,统称前山,自大梅山牛泥塘岗东出,为奉化西第一尖山东行的分支,由西而东,经红岩山、青龙山、西山、茶山、虎岩、马前山,过邹溪岭为黄蛇山。一条流经前溪头村之南,俗称前溪;一条流经前后溪头中间,称后溪。山脉与前溪之间有宁横公路,连接宁波和成祥。据民国《郵县志》记载,紧靠前溪南边,有条沟通四面八方的主干道路,以管江经堂为中心,用鹅卵石铺成,宽约1.5米,可通人力车。......
2023-10-19
施村行政村位于镇治西端,由施村、大岭、洪番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据传最早的施家桥,在现在的宝庆庵,土名施夹番,数十户人家,以养牛牧马为生,因天早时水源只能维持半月,便逐渐迁徙到溪流长年不断的施家桥放牧,久而久之,村民也迁施家桥繁衍发族。村前后有山,村居依山沿坡而建,东连塘头邹溪,南过百坑岭眦奉化松岙,西接沙村,北与前溪头劈岗为界,面积2.5平方公里。......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