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村由坊前、黄岭、涨池三个自然村组成。管大线沿村居而过,过黄岭向东出马峰山脚,拐西便进入涨池公路,1分钟后是山清水秀的涨池自然村,位镇域西北偏北约5千米处,坐西初东,三面环山。涨池在民国《郭县通志》称为张齐岙,相传因张、齐两姓为原住民而得名;又说涨池岙是管江冲积平原边形成的村落,地下的淤泥与海涂泥无异。......
2023-10-19
现在的童村行政村由童村、新勇、象峰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镇治西南赤革。
童村自然村,旧称童夹岙,简称童,东向沙村、施村,南越西古尖岗是奉化松岙,西接上周岙、童夏家,北与月宫山及横溪的芝山、梅峰、陈婆岙为邻。
四面环山,脉出西古尖,南北走向,左中右三列并行。中列最短,左右各自延伸,构成乔东的马鞍岗、碾子山,岙西的老虎岩墩、金字山,西北面的“照山”出自白岩山北支的白庵基、王家完岗、下竹山岗、同岗岸岗,连同中列的冠山环状卫护。站在童氏宗祠门外,能望见周围的八个山峰,宗祠有石柱联曰“门外八峰山耸翠,庭前两岸水分春”。梅溪南源,过上周番,经童村汇入弦溪后,在双溪口与北源会合,注人梅溪水库,出沙村、施村至金鸡桥,入大嵩江。源自溪坑山岙底和小门坑岙底的两股涧水汇成的弦溪,穿村而过,因水流叮咚,声如弦乐(一说溪如弓弯,声似弦乐)故名。有耕田561亩,山林6470亩。
新勇自然村,俗称新田头,因始祖简居住在新辟的梯田旁而得名。“公社化”后期,村由操作组改为生产大队,取名新勇,寓意不甘落后,勇于创新。村落位于梅溪南北源汇合的双溪口西北,东临沙村,西接梅岭芝山,横邹公路沿村而过。四周皆山,北谓蓬顶山,南称応山,梅溪北源穿谷而出。村落中间东側有一凸出小山,名张家山,又称青龙山,古木森森,东侧側山脚溪流不析,源出山岩底部,水质殊佳。西側上端有一小泉,终年不涸,且冬股夏凉。村建楼房八横,沿坡逐级而上排列。有山林300余亩,耕田70余面。
象峰自然村,原处象峰山腰,以山名村,因村边有块很大的白石岩,从山脚望去先见白岩后见村,故又称白岩头。位于梅溪水库东北面,东依杨梅山,山脚下为东园,南临水库,西称前山,山脚下为西园,北靠象峰山。坐北朝南,正对青尖山头,中间原来有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小盆地,现为水库蓄水区。
往东是沙村,西南临童村,西面绕山与新勇、芝山相连,北翻白岩岭与东山为邻。村中有两溪,源头分别出象峰山、张家岭,长年不析,经东、西两园汇入水库。旧时出村有三条路,白岩岭古道在村后,张家岭古道沿村过,一条平路通塘头街。1958年建东园山塘,用以灌溉。1980年代建山坑口水库,蓄水上万立方供饮用。有耕田80余亩,山林300多亩。
童村自然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现常居738户1800人,有童、钟、周邵、俞、钱、朱、沙、杨、刘、卓、陆、陈、葛等姓,童为大姓。相传,童氏先祖来自山西雁门,宗祠堂号“永思堂"”,其石柱刻有楹联:“脉出雁门源远流长,子繁邹谷世泽永昌”、“派出雁门溯水木渊源自昔因名作氏,支分邹谷沐高曾德泽到今不显亦灵”、“支分此地繁邹谷,派溯当年始雁门。”唐德宗贞元间,官苏州别驾童晏,字天清,偕夫人盛氏,携第三子童森,字大芳,为避乱,自嘉兴来,称邹谷童氏,为童氏始祖。先住同岗岸,后因顾忌风大水急,迁至番内发族,乔内虽坐南朝北,但夏秋受合风影响弱,冬春寒风极小,比同岗岸还暖和。童氏初居深山僻壤,繁衍缓慢,至元末十三世时,只有男丁十五人,谱中所记,传后者只有立祖、益祖、盛祖、显祖、绍祖五公。其中,立祖为山下房之祖,盛祖为苦提岭脚之祖,显祖、绍祖为山下行房与里房的合祖,益祖生四子,分別是继善(木達藤里之祖),继贤(上丘田房之祖),继能(楼下房之祖)和继辅(隔溪桥头二宅之祖),自明洪武十五年(1382)析分。这样,除步梯档菩提岭脚外,童氏形成六大房,足足用了588年左右的时间。六大房序为:山下房(又称青房,堂号“务本堂”),木莲藤里(又称祖堂下,堂号“敦睦堂),上丘田(堂号“敦和堂”),楼下房(又称小五房,堂号“水和堂”),隔溪桥头二宅(又称高房、桥头,堂号“敦本堂”),山下行房,系山下房与里行房二房合成,(又称大树下,堂号“敦裕堂”)。此后人口递増,据民国《县志》载:童氏398户,1779人。早明童氏六房居住地相对固定,子孙认祖,只要说出房名便知住地,后渐散居,除金乡卫、吴县、白杜、步梯档、苦提岭脚外,还有北京、湖南奉化松香、象山张湾及本县高钱、道成番、成祥等地。1975年扩建同岗岸民居,1980年代扩建周家凉亭民居,1995年后在215省道旁扩建了童村新村。
童氏自明水乐七年(1409)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共十一次修谱。但宗谱大多毁于“文革”,仅十七世以后的世系图得以大部保存。现存高房小家谱载有始祖至十四世的世系图,其中,高房一直连十七世。这样,其他五房尚缺十五、十六两代世系图。按世系图记载,童氏从二世开始至十四世行第为:大奇、细、培、长、从、佑、茂(与“京”同用)、陆(与“新"同用)、人、亨、祖、蒙。十五世至二十二世六大房族次代行不一,各成体系。自二十三世始,六大房族次用字归一为“秀挺东山集瑞奇、群英际会发青时、水源木本传芳远、风诏龙廷取次随”。自二十四世“変”字辈始,除“代行”外,又增加“排行”"即“奕载诗书甲第、中和亿禩云初、参赞经纶位育、家齐国治均平”。
新勇现有116户253人,有周、沙、宓、童、钱、俞等姓,周为主姓,分两支,一支是清初自合州仙居来此发族,另一支是成丰年间由上周迁来。沙姓由沙家迁此近两百年,宓、童、钱、前诸姓则或投亲、或随友至此落户。周氏始祖汀原公三代单传,至四世公得三子,五世公梅房得四子,六世公孝房得七子,自七世起人丁兴旺。先祖节衣缩食,辛勤劳作,或畜养种植,或劈篾卖笋,或烧炭卖薪,产品销往韩岭、老鼠山。村民半夜三更出门,肩挑背驮,过岭火把(篾爿)亮一排,呼哧呼哧入市场,街人驻足感叹:新田头后生人心一,好比梁山人马齐。由此自八世公起,新田头得“小梁山”美称。同时建堂屋,名“杏荫堂”,含义双重,一是堂屋东南有棵合抱的银杏(民国初遭雷击而毁)枝茂叶盛,庇荫村庄;二是借物喻人,喻先祖庇佑子孙。后人也因此护林,族规严明,至今村落周边古木参天,虽遭台风虫侵损伤不少,但古木犹存,村口的机树、村北的樟树,人见人赞。后辈亦效先人,在村东南公路旁种数十香樟,如今已绿树成荫。
象峰现常住130户近400人,有俞、童、阮、郑、冯、李等姓,俞为主姓。本来全村姓俞,1951年土改后,有其他姓氏搬到宝庆寺内外居住。1983年因山腰民居失火,就全迁到宝庆寺周边生息,形成现今之象峰。相传,象峰俞氏始祖积功(东房)、积德(西房)兄弟两人,于明末自俞塘来宝庆寺做长工定居发族,至今近400年,兄弟俩合葬于山坑口小水库上面。从积字开始,族次排行为“积善伯福庆,天顺永祯祥,国嘉乾坤新,道才志成章,贤德显忠良”,共25代,现在已传承到第15代。
宝庆庙,始建于宋淳祐间,是“沿湖十八裴”"之一。界下有童夹岙、雁村(童氏)、夏家、新田头和白岩头五堡。1943年大修。“公社化”时假以办厂,后成为赤堇农机具社,1960年代旧貌尚存,1970年代拆建为厂房,建造梅溪水库时被淹。文昌阁,又称文昌殿。清同治十年(1871)村人童秀燧建,日址在现在老年园的位置上,三间木结构建筑,一间建在地上,二间建在溪上。1949年毁于大水。千年古利宝庆寺,始建于唐乾宁元年(894),旧号保庆院。末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额法庆寺,明洪武初年(1368)改保庆寺,清时又改宝庆寺。1949年后殿堂、佛堂被毁,寺屋分为民居,寺田、山林被分。现已在原址建大雄宝殿、千佛殿和居士楼。寺院左侧有南宋史定之墓遗址,现存石享亭正脊吻兽、顶部装饰残件和享亭宋式格棂门窗。寺东张家岭有狮子岩,右侧有岩船。
童村自然村的民居开门见山,旧时交通之准自不堪言。I旧辟有三条古道,一是经白岩岭,过风响岗到月宫山;二是经芝山、龙王塘,过牛泥塘岗到横溪;三是翻张家岭、再越泗水岭到韩岭。也有翻菩提岭去奉化裘村的。1980年邹溪至童村公路建成,1995年改水泥路面,从此山村有了通途。在1940年代前后,村里的溪流两旁植有梅树、桃树,被称作隔株梅树隔株桃,从虎家池墩过村口,一直到离村两里多的王家岭止,全长三里。那些树都种在溪边的石坎缝里。后来或洪水,或改路,溪边风景树渐少至消失。童夹岙原有八景,至今大多犹在:西来古刹(位于桃树坑、応山脚,建于宋代,毁于1949年洪水),北河高亭(位于桥棚头,建于清光绪年间,毁于1949年洪水,1998年重建文昌亭,楹联“山色当前存大古,溪声自昔到如今”源自北河亭),怪石棋坪(位于后山冈,取名自一块状如棋盘的石头),异株连理(位于金字山的三株合抱大树),五马饮槽(指虎家池之水被形似五马的五座山嘴拱卫),南岗马鞍(即马鞍岗),八峰耸翠(即站在祠堂门口可以看到岙内八座山峰),两岸分春(弦溪两岸春色盎然)。还有挂牌古树11株,以金字山、屯龙树墩等为多下白庵基的黄椭树为最。(www.chuimin.cn)
山上的产出,旧时有茶叶、桐子、棕榈、能青等,抗战时有烟叶。而竹、本、柴、炭、笋一直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出路,一是利用大嵩江海运,柴爿运上海,木材、毛竹、篾碎运舟山各岛(篾碎是把小竹劈成长短两种篾丝,长碎作篾索,短碎编凎);二是通过韩岭等集市贸易,有竹笋、木炭等。竹笋以黄泥拱毛笋产量为最高,最大的一株重九斤,是当年童夹岙的名牌产品;木炭销售量也大,按烧制的木材、方法不同,分白炭、青炭、乌炭三种,白炭最好,是外销商品。销往韩岭的山货数量大,从童夹岙挑山货到韩岭,全程15千米,为走近路须翻张家岭、泗水岭,一般劳力挑150斤上下,多的180斤,甚至200多斤。为了赶集,挑担人半夜十二点就上路,退的一点钟也得起程般要走四个小时才到韩岭,遂有民谚“童半夜(起早)”之说。挑担人拿一根夵拄,一把“篾爿亮”,用夵拄,既可两肩使力,又可歌肩,疲劳时,用夵拄挂,就可休息,“篾爿亮”用于走夜路照明。全程有七十二个“老肩步”,即常拄欧肩的地方,也就是七十二拄后到韩岭。如果遇雨雪天,一根夵拄,一把“篾爿亮”'已够忙,还得戴笠篷,穿蓑衣或打伞。张家岭的上坡路长约三里,最陡的一段称“长耸岭”,登上岭顶往在是精疲力竭。岭上有凉亭施茶,所谓“远路阮轻担”,挑担人都休息一会再走。土改前,烧茶水的费用出自童夹岙的茶会田,每逢韩岭市日均烧茶,产笋的季节,则每天烧茶,持续半个月。男劳力每市(五天)出韩岭两趟,多时一个月出三十趙。I旧时还有众多呒田呒山靠出卖劳力为生的“担力帮”,有做小生意或从事手工劳动为生者,也有外出谋生,如到余姚大隐山打石头的,到上海做柴爿生意的,到宁波摆米推的。还有以竹编制船篷和打魟的“押帮”。
早先,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童夹番人,当年贮有一个月粮食的家庭已经算是不错了。一些“押帮”依靠在家编制好产品,挑到韩岭卖掉之后,方可到塘头街来买米,完全是做一天吃一天。如果一连下几天大雨或大雪,就要断粮了。所以童村人有“米在塘头街,水在桥棚外¨的苦难过去。1940年大灾荒,童村有三十多人饿死,还有许多人到象山讨饭,一直都没有回来。根据童村当时的现状,要解决粮食问题,唯有上山种杂粮,杂粮中又以番薯适合本地生长。但童夹岙人自己的山里多是乔木和竹林,不宜种番,也不合算。紧靠童村的西古尖山南坡是生长茅草、灌木和小杂竹的荒山,土壤松而肥沃由于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番薯生长。乡贤童葵荪先生与意庆和先生俩商量后决定租用西古尖荒山,让村民星荒种番薯。西古尖南坡是松岙卓姓祠堂山,属众家所有,当时卓姓祠堂当家的卓洋根先生刚好是葵荪先生的外甥,所以比较容易谈妥。起租时间大约是1939年,租期50年。整个面积500亩。以后葵荪先生于每年的冬至去松乔一趟,付上租金,钱是祠堂众家出的。土改时西古尖划为童夹番所有。西古尖荒山租来后,番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1940年大灾荒后,则大面积种植,不管是农户还是手工业户,童村人几乎户户都在西古尖山种植番磐,让村民度过了一个个荒年。直到1960年代后期,西古尖山才逐渐改种茶叶。山村多梯田,为抬高水位引水入堰(渠道)自灌水田,先人在溪坑里叠(筑)潭塘,筑堰坝,以蓄水泄洪。在童村,百米以上的堰沟有10条,大多长在100~500米,最长有900多米。1950年代起先后建造八只山塘水库,提高了抗旱能力,其中猪槽头墩水库蓄水量为5000立方,下周岙水库蓄水量为50000立方,至今仍发挥着灌溉和供饮用水的作用童村村民重视教育,因而人才辈出。据文献载,全祖望祖上在这里有土地,明末清初全氏为避乱曾居是处,兼以教书。桥头门的童书勃、大树下的童建生等于清道光年间先后在桥头门、文昌殿办过私塾。民国时,童葵苏、童贤生等在文昌殿和大屋里从事教学。当时推广小学教育,童夹岙于1917年办起了冠山小学,但校舍一直没能解决。1925年,由童藻荪先生发起,与童庆和、童中莲诸先生的共同努力,动员岙内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1927年建成校舍。首任校长卓厚光,松岙人,又名卓恺泽,中共地下党员,学识很高。这样,终使童村的教育日臻完善。当年的建校资金,包括部分教师工资由童中莲先生出资,木料则取材于童氏众家山,抬树、背树都由村民义务投工。学校对于贫困家庭的子女免收学费、书费;一般家庭只收书费;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则由本人自愿交纳学费。所以读书的人骤增,一年级一个班就达到四十个学生,年岭八岁到十三岁都有。而其他班级加起来也就十几个人。1937年学校改名“冠山代用国民学校”。1944年开设高级班,成完全小学。同年秋,宝庆寺开办县联中师范,村校成为实习小学。1946年4月,塘溪、邹溪两乡合并称“五溪乡”,翌年,管江乡并入,称“赤堇乡”。其后两改校名,1949年名“童村小学”。1950年名“赤革乡第一中心小学”。1958年起名“赤革公社(乡)中心小学”。1966年7月附设初中班。1971年在桥棚下新建2个教室,成立“赤革公社初级中学”。后又在同岗岸建校舍2000平方米左右,1974年2月迁人。1976年11月办高中班,生源有本乡的,也有梅岭、塘溪的,1978年9月停か。1994年7月并入塘溪中学。由于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和教师的努力,童村涌现了一批乡贤闻人,输送了一批人才,有正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7人以上,享有“教授村”之美普。如民国时期让房的五兄弟:老大童第锦,具参议员;老二童第德,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华书局高级编审;老三童第谷,曾任国民政府农民银行行长助理兼总务处处长,高级经済师;老四童第周,著名生物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其妻子叶毓芬,中国科学院教授;老五童第肃,浙江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科毕业,教授,曾任治准总工程师。其他如:童祖棉,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童和祖,山东兖州矿务局总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童赠银,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童中杰,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通信指挥学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少将。童中焘,中国美院教授、国画系主任。童财贵,曾任贵州治金工业厅厅长。童中良,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中雨,曾任奉化二中正高级教师。董阳根,曾任山东水产学院教授。童祖模,曾任中国石化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曾任上海南浦电力实业公司总工程师,上海电力修造总厂副总工程师。童和安,曾任山东济南机械厂副厂长,高级工程师。童中其,曾任长江大桥工程局高级工程师。童中舰,曾任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意跃进,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童夙明,上海复且大学医学院教授。童时中,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高级工程师。童平中,现任中国科学院情报信息中心高级编审。童维新,现任无锡市电讯局宣传处处长、高级工程师。童中方,曾任深圳爱华电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童德意,上海宝钢南京公司高级工程师。童绍基,南京医学院教授。童亿成,宁波大学副教授。童肃明,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童和芬,鞍山齐大山铁矿劳资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高级经济师。童寅根、昆明铜铁厂高级工程师。童关华,上海工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童孟达,守波港务局、总经济师。童琪波,上海市高级工程师。童海文,杭州汽轮机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童成仁,曾任宁波地区农林局副局长,宁波地区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意中陆,曾任大嵩区委副书记、区长。童文光,曾任郭县计划委员会主任。童厚智曾任大区区委书记,县农经委副主任。童否其,曾任大嵩旭光公社副书记。童兴岳,曾任绍兴地区专署行政处处长。童遐明,曾任杭州市人事局处长。童和方,曾任杭州市民政局党委书记。童德生,曾任县人事局副局长。
童孝玉,曾任大嵩区委副书记。童亿康,曾任县物资局副局长。童绍德,曾任武汉商业局处长。童志浩,曾任宁波市江东区人大副主任。童宜中,现任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司长。童慎中,水电部南水北调办公室总工程师。童岳孟,宁波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兼海曙区教育局党委书记。童采珠杭州第四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童采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静安支行业务部主任。童和义,吉林省四平市委政法委防范委员会副主任。童明方,成祥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杜玉仙,宁波江东医院副院长。童奇湖,鄞州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童善哉,宁波二中高级教师。童金定,宁波市司法局副局长。童志良,余姚市土管局副局长。童阿毛,奉化粮食局副局长。童鲁波,郭州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童俊华,中国科技大学产业集闭党委书记。童存康,宁波市进出口商检局局长。意国年,塘溪成校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童孝芳,福建泉州工业局处长。童亿元,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市计量局纪委书记。童根定,鄭县劳动模范。童玉才,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少校参谋。童第锵.1925年人党,1926年沙村党支部组织委员。童中岳,与沙文汉一道组织农会的骨干。孔雪梅,1939年10月入党,新奉具委下属民运工作队副队长。童明邦,曾任第二十三军直属政治部管理员,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烈士童萌,等等。童村历代都有许多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乡贤,近代一直被村人称道的几位是:童葵荪先生和童庆和先生,他俩管理童村祠堂和宝庆庙财产,配合默契,不计报酬,为村民办了许许多多实事好事,其中从松岙人那里租来荒山供村民种番薯度粮荒,一直来为村民称赞。童中莲,筹办学校,等建“东庆桥”,买来“巡罗米”平粜救济村民等。童村还有众多的人员从事泥水、木匠等行业,产生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依靠自己过硬的技术获得社会的赞誉,如童书荣,大树下人,木匠,清同治年间建造童夹岙文昌殿、北涧亭、祠堂“拗水棚”戏台,其中拗水棚戏台样式据说在鄞县东南仅两家。資生财(1906~1993),上丘田人,泥水匠,擅长于绘画、塑像艺术,作品有童村祠堂龙头、宝庆庙龙头及其屋顶人物作品、上周宝庆庙龙头等。
童村自然村曾是赤乡政府所在地。自1949年6月至1992年4月,除1953~1956年乡政府在上周村外,乡公所、乡政府都在童村,由此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赤莖机电站,又称电器厂,曾是大嵩区最大五家企业之一。赤革综合厂,前身是村麻纺地毯厂,职工200人,既利用当地资源,又解决了劳力出路。目前,童村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此外,税务、银行複站、邮电、卫生院、供销社、广播站、电影队等曾相继在童村落户,桥棚头还建了菜场,开了两家饭店。清末民国初,董增益先生在童村开过中医外科诊所,内设有中药房,名气很大,外来就医者甚多童锦灿先生,1920年代前后在童村开过诊所,但几年后即到宁波开业,擅长于中医内科、儿科。祠堂旁边的南山堂药店,1920年代前后开的中药店,1925年建冠山小学时搬迁到大晒场。1956年塘溪联合诊所成立,在童村设立医疗点。1969年,赤革公社卫生所建成,在童村横路头。1983年改称“赤乡卫生院”,后搬迁至屯龙树墩的原赤革公社政府大院。1989年迁入新建在桥棚头上方公路旁的赤革卫生院。1992年并入塘溪卫生院,改设赤堇分院。2005年后改为赤革社区卫生服务站。2009年在塘溪镇建成区的童村新村总投资1722.9万元,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497.5平方米,住房110套。
童村怡心公园(杜定国摄)
新勇先祖逐代开发,到民国初村落粗具规模,里外上下建楼房平屋百余间。旧时先人为谋生计外出打工学艺,做挑炭卖柴爿小贩者几近全村二分之后大多落户雨城沪市,留村的难得温饱。如今新勇虽旧貌尚存,但民生殷实,水电设施、公共场所则大为改观。新勇人喜爱群体活动。百年前就组织起水兴龙灯会(即舞龙队),以资修路、施茶。1949年后还代表赤堇乡到大嵩小校场竞技,一显身手。1970年代初则组建了马灯队、农民篮球队,办过剧团表演京刷《沙家浜》、《智取成虎山》,业余排练,义务演出,且场次多,地域广所到之处,观者无不拍手称好。至于公益善事都乐以为之,当年洪岙、前丰先后火灾,村人纷纷捐款,送去棉絮、衣物、木料好几车(手拉车)。新勇人世代尚德重教,以孝悌忠信为上,公益事业为重,有凝聚力。早年,先祖集资办小书房,教孩子读书,后か单班(复式)村校。新勇小学例办于1964年9月,1名教师20几名学生,一二年级复式教学。1980年代至今,新勇有大学毕业生和在读大学生27个,几近同龄人的三分之一。虽无成名家出大孝的,但也出过九世祖全有公那样有德有才有威望的乡贤。再如:周瑞堂,毕业于南京林学院,曾任山西阳高县农林局局长。周安法,毕业于浙江大学,高级工程师,曾带领工程队多次去非洲援建。周玉根的三个儿子,老大周静康,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副校长、市委巡视专员,妻子戴亚菲,宁波市国家税务局副局长;老二周利康,宁波市高速公路管理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老三周富康,宁波市水表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象峰儿童读书原先到东山、新勇,村人仅有几个小学程度的。1956年始有小学。1962年9月,名为建设民办小学,1名教师,20几名学生,一二年级复式教学。目前象峰有大学毕业生20多名,硕土研究生2名,博土生1名俞军备,现任上海大学副教授。
童村自然村自宋运清,均隶属翔风乡沧门里十三都,宣统三年隶属大成乡十三都。民国十九年(1930),曾易名弦溪新白村。1946年属塘溪乡。1948年属五溪乡。1949年属赤堇乡。1956年属塘溪乡;1958年为旭光公社第六生产大队;1961年为童村生产大队;1983年政社分,属赤革乡:1992年赤革并入塘溪,属塘溪乡(镇)。新勇,与原童村一直有分有合,2004年并入童村行政村。象峰1949年前称象峰岙,后单独设村。1990年因造梅溪水库,大部村民搬迁到象峰新村居住。2004年并入童村行政村。
(撰稿:童中高、周关青、俞全康等)
有关堇山塘溪的文章
育村由坊前、黄岭、涨池三个自然村组成。管大线沿村居而过,过黄岭向东出马峰山脚,拐西便进入涨池公路,1分钟后是山清水秀的涨池自然村,位镇域西北偏北约5千米处,坐西初东,三面环山。涨池在民国《郭县通志》称为张齐岙,相传因张、齐两姓为原住民而得名;又说涨池岙是管江冲积平原边形成的村落,地下的淤泥与海涂泥无异。......
2023-10-19
塘头村,亦称塘头街村,因地处砂塘岩嘴头而得名,位于镇治中心。东南有古刹天福禅寺,梅溪汇洪溪穿村而过,分隔成塘头街与溪心王两个自然村。塘溪桥贯通了塘头街和溪心王。所以当地称塘头街为“走拢百姓”。相传约300年前,最早在后沙滩盖起了二十来间草房,这是最初的集市贸易,以后逐渐形成了农历逢三、途八,每月六天的集市,称为“三八塘头市”。塘头村历来是半农半商经济。......
2023-10-19
邹溪村地处镇治东南,东接大碧浦,南以东庄岭、青龙山、金钟山与成祥劈岗为界,西邻坊前、塘头,北连鹈山。全村由邹溪、蛤山、前岸、华塘自然村合并而成。也就是说,邹溪村以最早的居民姓邹而得名。邹溪张氏宗谱,“文革”时被毁。邹溪张姓原有两所祠堂,俗名叫老祠堂新祠堂,是同宗的两大支派所建,宗族排行相同。邹溪以姓氏名村,以溪见称。邹溪大桥,原是简易石桥,常毁于洪水,遇暴雨,桥即被淹。......
2023-10-19
前溪头村南面的山,统称前山,自大梅山牛泥塘岗东出,为奉化西第一尖山东行的分支,由西而东,经红岩山、青龙山、西山、茶山、虎岩、马前山,过邹溪岭为黄蛇山。一条流经前溪头村之南,俗称前溪;一条流经前后溪头中间,称后溪。山脉与前溪之间有宁横公路,连接宁波和成祥。据民国《郵县志》记载,紧靠前溪南边,有条沟通四面八方的主干道路,以管江经堂为中心,用鹅卵石铺成,宽约1.5米,可通人力车。......
2023-10-19
施村行政村位于镇治西端,由施村、大岭、洪番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据传最早的施家桥,在现在的宝庆庵,土名施夹番,数十户人家,以养牛牧马为生,因天早时水源只能维持半月,便逐渐迁徙到溪流长年不断的施家桥放牧,久而久之,村民也迁施家桥繁衍发族。村前后有山,村居依山沿坡而建,东连塘头邹溪,南过百坑岭眦奉化松岙,西接沙村,北与前溪头劈岗为界,面积2.5平方公里。......
2023-10-19
童夏家村由雁村和夏家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赤革山山体庞大,山势险峻,素为奉界山。自童村东面的黄家岭向西一直修筑至雁村村口,长达近4公里。夏家自然村,因为夏氏先定居,故以姓名村。夏家后山有一棵老樟树,胸径周长5米许,高约30米,枝叶繁茂,形如华盖,树龄近四百年,是夏家数百年兴衰变迁和村民一心守护的见证。所以这里称为“童夏家”。......
2023-10-19
管江盆地的北部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当地人称为马峰山,因它起伏的山脊形似马背而得名。马峰山高可200米,占地面积1046亩,主产竹木。象山港古称港,古代管江一带系其江湾,下溪滩区域沉沙淤积,故有是名。管江与外界的交通主要是宁横公路,正在建造的宁波至象山的高速公路管江段,经杨梅地山至徐家溪,在船舫山西建有连接宁横公路的坊前进出口。管江村由后溪头、后笆施、徐家溪三个自然村组成。......
2023-10-19
东西香村背靠福泉山,东临缆马塘西吞湾,与瞻岐周一为邻,南面大嵩江,西依陶公、龙头坑、枇杷坑、太公坟墩、朱家湾、后山、龙盘山脚,与北番、涨池劈岗为界,东乔居中,西番与东番隔溪而居,与天打岩隔山为邻。发源于福泉山龙头坑的浏溪穿村而过,汇西岙溪,经东陶褸入大嵩江。发源于福泉山太阳坑的小溪,穿村到促尾巴山入大嵩江,现有57户138人,耕田143亩,山林763亩。......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