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童村行政村由童村、新勇、象峰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镇治西南赤革。童村自然村,旧称童夹岙,简称童,东向沙村、施村,南越西古尖岗是奉化松岙,西接上周岙、童夏家,北与月宫山及横溪的芝山、梅峰、陈婆岙为邻。梅溪南源,过上周番,经童村汇入弦溪后,在双溪口与北源会合,注人梅溪水库,出沙村、施村至金鸡桥,入大嵩江。源自溪坑山岙底和小门坑岙底的两股涧水汇成的弦溪,穿村而过,因水流叮咚,声如弦乐故名。......
2023-10-19
塘头村,亦称塘头街村,因地处砂塘岩嘴头而得名,位于镇治中心。北枕赤革山施的鹤山,南面青龙山与洪岙毗邹,西连施村,东接邹溪、华塘。东南有古刹天福禅寺,梅溪汇洪溪穿村而过,分隔成塘头街与溪心王两个自然村。215省道由北向东穿境而过,连通宁波和成祥。塘溪桥贯通了塘头街和溪心王。呈东西走向,海拔近300米的鹤山,因早先濒海湾,多居鹈类飞禽,村民误认“鹈”为“鹤”而名。南北走向的山丘,因山脚建有邹溪庙,故称庙山。还有龙王塘山,建有独特的都神殿,亦称都神殿山。
这里原是象山港的一个海湾,海退后因梅溪砂石的沖刷沉积,渐成沙准和陆地。据传,末时兵部尚书右仆射沙承,字仲昌,自吴迁雨,其四世孙沙用明先居砂河塘,再迁沙家繁衍发族。为安居乐业,先人筑起横砂塘、黄家塘、张家大慈塘等以御海潮;又从砂塘岩嘴到南屏山金鸡桥石弄硬,筑起了条长约2.5千米,宽约3米,高约4米的砂塘来抵御梅溪洪水,塘面用鹅卵石筑成道路,有沙文若先生的《大成乡赡灾碑记》为证。一条砂塘,一条梅溪大概是塘溪之名的由来吧。
据2009年统计,塘头自然村有常住人口136人,外来人口1000多人有耕田486亩,山林3565亩,其中果同163亩。
塘头街有姓氏达86个之多,属众姓杂居,大族为王家、傅家、潘家、金家、盛家、冯家、钱万顺等。相传400多年前,最早搬到塘头街的是傅家,自五乡迁居傅家兜,因饲养的一头黄牛,经常跑到现在傅家(时为草甸)来吃草以为吉祥,于是就举族搬来居住。此外,有宁波西门外迁来的潘家,韩岭搬来的金家,镇海骆驼迁来的盛家,慈溪来的冯家,镇海贵驷来的钱万顺,还有李家,任家等。后来搬到塘头街定居的还有施村、沙村部分从事经商的村民。所以当地称塘头街为“走拢百姓”。相继迁此的先民,从砂塘岩嘴沿砂塘北侧,建起坐北朝南和坐南朝北相对的两行房屋,中间用鸦卵石铺就长约400米的街路,塘头街最初因此得名。
塘头街为东西走向,分上街、中街和下街三段,统称直街,从中街向南派出一条约50米的横街。街路分别由3条耸塌头和1条行巷弄通到砂塘和梅溪、供人们去溪坑边上沐浴洗涤。直街道路下面建有一条约1米高,60厘米宽的地下水沟,从砂塘岩嘴引副水入沟,并在潘家、冯家、傅家弄口筑埠头,以便洗涮,也可灌溉村东下販农田。为了安全,在砂塘岩嘴转弯处,建有约50米长,0.6米宽的石条护栏,并高挂一盏油灯作照明。从塘头街到老鼠山有条曲折的田间小路,用鹅卵石铺成,途中有一座避风躲雨的六脚凉亭,每逢夏天,由傳家人施茶。现已改水泥路,交通工具也由黄包车、手拉车变为自行车、电动车、小汽车、公交车。现在,农贸市场和塘盛街是全村的中心,一纵横的商业街构成了村貌的基本格局。1974年4月,公社驻地从邹溪张刚房移到塘头李家小庙,从此为乡、镇政府所在地,成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溪心王自然村,因地处梅溪、洪溪汇合处,又因村民都姓王而得名。清康熙十六年(1677),王氏二十一世孙王富亨,自鄞县荚(甲)村长山堰王岗岭迁徙而来,相中了此块背溪面山的风水宝地,至今已发族成百户村落。1950年建行政村,有常住187户390人,耕田200亩,山林2400亩。旧时连通两个自然村的是单石条架设的小桥,叫溪心王桥头,手拉车要从溪坑淮过,且常被洪水冲掉。1983年在梅溪上建起第一座三孔拱形钢筋水泥桥一塘溪桥,长150米,宽7米,两旁白色水泥防护栏,桥名由沙孟海题字。2009年重建。
塘头街地处附近十里八乡的中心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便于形成商贸津埠。相传约300年前,最早在后沙滩盖起了二十来间草房,这是最初的集市贸易,以后逐渐形成了农历逢三、途八,每月六天的集市,称为“三八塘头市”。到清代,集市贸易已相当活跃,尤其是接近年关的农历十二月甘三、廿八和六月十五、十六的一年一度稻花会。民国时,塘头街已有沙信和、钱万顺、施生彰、存德堂等和洗染、绸布、油、药铺、洋广货、南北货等店铺26家,分布在上街、中街和横街,加上“三八集市”出现在后沙准的菜市场、溪坑井旁的米行、行巷弄口的竹木山货场、上街头弄堂口的草鞋推等,塘头街成为远近闻名的货物集散地,大嵩地区的重要商品交易中心。1950年代先后建立起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商业中心也逐渐转到横街弄。到1950年代末,市场搬迁到砂塘外,规模逐渐扩大。1992年建起了塘头街衣贸市场,供销社、合作商店、信用社、农业银行、邮电所、卫生院、塘溪中学、供电所等单位相继搬迁到塘盛路上,各类商贸店家达400余家。塘头村历来是半农半商经济。1949年仅109户约300多人,多数从事农业,也不乏以经商贸易为生。全村400多亩土地,五分之一是山田人均约1亩,是个人多田少的村庄。因地理所致,当时的塘头村是“洪水一到冲砂塘,三天晴过溪坑燥,种田靠天求龙王,洗衣要到“溪心王”的景象。为改变现状,就在砂塘岩嘴掏溪坑、筑堰坝引水入沟解决街下畈农田灌溉,但到夏秋干旱季节,特别是山田还得靠人力灌溉。1956年在上田垄和龙王塘山后造两个山塘,围绕山腰筑渠道1500多米,建酬水站,彻底解决了农田灌既。1970年代初,水稻亩产达600公斤以上,获全公社第一。为解决人多田少的矛盾,1965年在都神殿办起了大嵩地区最早之一的村办集体企业一塘头村淀粉厂,1967年改办塘头五金厂,工业由此起步。1970年代始,以冲床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小型加エ业勃发展,一度成为紧固件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经济体制转型后,出现了星罗棋布的家庭式私营企业,全村现有各类企业150多家,年总产值超2亿元。
塘盛路(杜定国摄)(www.chuimin.cn)
塘头街蠹来无学校,读书到施村花溪小学或邹溪邹谷小学。1964年在砂河塘堂前か单班耕读小学1名教师,13个学生。后学生逐年增加,1968年成完全小学,其间也か过戴帽初中班,最多时有5个班6名教师,林寿彭任校长。1978年2月至1979年7月,徐家恩任校长,5班,135个学生,其中毕业生30人。1979年8月起,学校规模缩小,2个复式班,学生56人,毕业班并入乡中心小学。1984年7月并入乡中心小学。溪心王曾在1966年8月设王村小学,以村东的集体房作校舍。1966年8月至1978年8月,陈加年、王良华、沙杏娣任负责人,均为3班,50几名学生,4名教师,复式教学。1969年9月到1979年8月,附设初中班。1984年8月并入花溪小学。2000年塘溪中学迁址塘头街,是设备齐全的初级中学。1950年代曾成立过马灯会、腰鼓队业余剧团,还在砂塘外建运动场,装篮球架。现有老年活动室、图书室、舞蹈队、篮球场、健身场、龙山亭等等供人们活动和休闲。1950年郑崑个人诊所从邹溪搬到塘头街,始有设备简陋的医疗室。1956年在上街头原“二成堂”位置成立了塘溪联合诊所,为两间二层楼房和5名医护工作者,后迁至原镀厂,再移到横砂塘。1966年在大会堂楼下曾办过大队合作医疗室。如今的镇卫生院是当地设施比较完善的基层医院。
日时,村民大多信奉佛教,清乾隆七年(1742),在龙王塘山山脚建起座都神殿,供奉我国唐朝时已有的“五圣”,即据称是祭祀“五方治瘟之神”或称“五方力土”,金、木、水、火、土“五行神”。另有一说是供奉明朝抗倭时献身的五位义士,据传牺牲于农历五月甘五,故该天成为都神殿五都神的忌日。都神殿坐北朝南,占地300多平方米,石框大门上悬挂着书有“都神殿三个大字的極。门前是石板路,进门为天井,有五间正殿,中堂坐有金、本水、火、土五尊木雕五都神。西边陈列八大王和三官菩萨,东面是土地、龙王和中军苦萨。房子全为木结构建筑,青瓦屋顶,四周及围墙由青砖砌成,地面用长条石板铺就。出东边门有三间小屋,供看护人居住。西边墙外有三间楼房,是当时五溪乡乡公所。都神殿后因か厂等原因废奔,1992年农历二月初十由钱元则财等人领头,众人助资,在龙王塘山山腰建起了新的都神殿。2010年在山顶扩建。
塘溪的灵山秀水,涵养了塘头街人勤劳聪慧的禀性,涌现出的人才有:金阿定,曾任塘溪乡第一任乡长。钱小平,部州区农村办公室主任。傅时军,正大集团中国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钱华安,上海浦东区外经贸委政保处处长。王明亮,中核集团五建公司高级工程师。王信苗,上海造船厂高级工程师兼总工程师。金永亮,宁波电视台一套新闻中心主任记者。王祖祥,宁波公安局特警支队作战训练科科长。王红辉,东钱湖旅游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等。
民国期间,塘头街属五溪乡。1949年6月成立乡政府,属赤革乡。1950年析成四个乡,属塘溪乡。1953年在互助组基础上成立了民主、民力两个初级社。1956年与洪番、溪心王合并为共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翌年分开。
1958年为旭光公社第七大队塘头耕作队。1961年6月塘溪公社成立,改称塘头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复名塘头村.属塘溪乡。1992年后属塘溪镇(乡)。2004年溪心王并入塘头村。
(撰稿:施纯徳)
有关堇山塘溪的文章
现在的童村行政村由童村、新勇、象峰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镇治西南赤革。童村自然村,旧称童夹岙,简称童,东向沙村、施村,南越西古尖岗是奉化松岙,西接上周岙、童夏家,北与月宫山及横溪的芝山、梅峰、陈婆岙为邻。梅溪南源,过上周番,经童村汇入弦溪后,在双溪口与北源会合,注人梅溪水库,出沙村、施村至金鸡桥,入大嵩江。源自溪坑山岙底和小门坑岙底的两股涧水汇成的弦溪,穿村而过,因水流叮咚,声如弦乐故名。......
2023-10-19
邹溪村地处镇治东南,东接大碧浦,南以东庄岭、青龙山、金钟山与成祥劈岗为界,西邻坊前、塘头,北连鹈山。全村由邹溪、蛤山、前岸、华塘自然村合并而成。也就是说,邹溪村以最早的居民姓邹而得名。邹溪张氏宗谱,“文革”时被毁。邹溪张姓原有两所祠堂,俗名叫老祠堂新祠堂,是同宗的两大支派所建,宗族排行相同。邹溪以姓氏名村,以溪见称。邹溪大桥,原是简易石桥,常毁于洪水,遇暴雨,桥即被淹。......
2023-10-19
前溪头村南面的山,统称前山,自大梅山牛泥塘岗东出,为奉化西第一尖山东行的分支,由西而东,经红岩山、青龙山、西山、茶山、虎岩、马前山,过邹溪岭为黄蛇山。一条流经前溪头村之南,俗称前溪;一条流经前后溪头中间,称后溪。山脉与前溪之间有宁横公路,连接宁波和成祥。据民国《郵县志》记载,紧靠前溪南边,有条沟通四面八方的主干道路,以管江经堂为中心,用鹅卵石铺成,宽约1.5米,可通人力车。......
2023-10-19
育村由坊前、黄岭、涨池三个自然村组成。管大线沿村居而过,过黄岭向东出马峰山脚,拐西便进入涨池公路,1分钟后是山清水秀的涨池自然村,位镇域西北偏北约5千米处,坐西初东,三面环山。涨池在民国《郭县通志》称为张齐岙,相传因张、齐两姓为原住民而得名;又说涨池岙是管江冲积平原边形成的村落,地下的淤泥与海涂泥无异。......
2023-10-19
施村行政村位于镇治西端,由施村、大岭、洪番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据传最早的施家桥,在现在的宝庆庵,土名施夹番,数十户人家,以养牛牧马为生,因天早时水源只能维持半月,便逐渐迁徙到溪流长年不断的施家桥放牧,久而久之,村民也迁施家桥繁衍发族。村前后有山,村居依山沿坡而建,东连塘头邹溪,南过百坑岭眦奉化松岙,西接沙村,北与前溪头劈岗为界,面积2.5平方公里。......
2023-10-19
管江盆地的北部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当地人称为马峰山,因它起伏的山脊形似马背而得名。马峰山高可200米,占地面积1046亩,主产竹木。象山港古称港,古代管江一带系其江湾,下溪滩区域沉沙淤积,故有是名。管江与外界的交通主要是宁横公路,正在建造的宁波至象山的高速公路管江段,经杨梅地山至徐家溪,在船舫山西建有连接宁横公路的坊前进出口。管江村由后溪头、后笆施、徐家溪三个自然村组成。......
2023-10-19
东西香村背靠福泉山,东临缆马塘西吞湾,与瞻岐周一为邻,南面大嵩江,西依陶公、龙头坑、枇杷坑、太公坟墩、朱家湾、后山、龙盘山脚,与北番、涨池劈岗为界,东乔居中,西番与东番隔溪而居,与天打岩隔山为邻。发源于福泉山龙头坑的浏溪穿村而过,汇西岙溪,经东陶褸入大嵩江。发源于福泉山太阳坑的小溪,穿村到促尾巴山入大嵩江,现有57户138人,耕田143亩,山林763亩。......
2023-10-19
上周村,俗称上周岙,位于镇域南端,东、西分别毗邻童村和童夏家村;南面黄泥岭、银山岗、苦提岭。银山岗东,有出产铜矿的铜脑山。群山拱卫,苍翠清秀;梅溪源头之水,汇合丁源自银山岗的革溪之水,穿村流过,溪流清澈见底,溪鱼游弋于鸦卵石间,恰然自得。山村常年蓝天碧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清风凉爽,生态优美。梅溪两岸因而成为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福地。......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