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邹溪村:堇山塘溪,地处镇治东南,环境幽美

邹溪村:堇山塘溪,地处镇治东南,环境幽美

【摘要】:邹溪村地处镇治东南,东接大碧浦,南以东庄岭、青龙山、金钟山与成祥劈岗为界,西邻坊前、塘头,北连鹈山。全村由邹溪、蛤山、前岸、华塘自然村合并而成。也就是说,邹溪村以最早的居民姓邹而得名。邹溪张氏宗谱,“文革”时被毁。邹溪张姓原有两所祠堂,俗名叫老祠堂新祠堂,是同宗的两大支派所建,宗族排行相同。邹溪以姓氏名村,以溪见称。邹溪大桥,原是简易石桥,常毁于洪水,遇暴雨,桥即被淹。

邹溪村地处镇治东南,东接大碧浦,南以东庄岭、青龙山、金钟山与成祥劈岗为界,西邻坊前、塘头,北连鹈山。215省道穿村而过,两旁千余亩良田占了塘溪平原大部。全村由邹溪、蛤山、前岸、华塘自然村合并而成。据民国《县通志·舆地志·氏族》记载:“自余姚迁东乡管江里,以人名地,故日邹溪。”也就是说,邹溪村以最早的居民姓邹而得名。

明朝,邹氏自余姚洋山来,为迁姚始祖邹桂(后改名植)之新孙,奉宋名臣邹浩,字志完,为自出祖,居第九区邹谷碧华乡邹溪,祠在本村,额署“邹氏宗祠”。其后有人居本区塘头街及高塘头,又分三支:一迁柴桥,一迁宋诏桥,迁镇海塘寺前。居塘头街者,后又分迁韩岭市。而本村邹氏今已绝迹。现在,张是村里的大姓,邹溪与蛤山的张氏是同姓不同宗。邹溪张氏宗谱,“文革”时被毁。据民国《县通志·舆地志·氏族》载:张氏始祖张用和,由十七甲张村迁邹溪,为宋太傳中书令文节公张知白七世孙,居第九区邹谷碧华乡邹溪,其奇有迁东钱湖及宝幢的。张氏经十八代相传,蔚成大族,族次排行为“贤广阜纲常、忠曾玄义良、仁慈庄敬肃、和陸启家祥、浩大宗源远、丰享泰运昌、诗书明圣教、礼乐焕文章、庶绩开成熙、朝延永吉康、典谟正万国、训诰佐成商、统绪彝论美、英才培德芳、千载名帝泽、祖勋积裕光、仪表行恭饬、经纶秩叙方、修诚敦道立、安定兆宁邦”。邹溪张姓原有两所祠堂,俗名叫老祠堂新祠堂,是同宗的两大支派所建,宗族排行相同。老祠堂曾作粮库,后改建民房。新祠堂在造大会堂时拆除,现在原址造公用综合楼。蛤山张氏排行世次为“原理廉启、麟体才纪、叙伦孝弟、风遗佐纲、妳厚能时、生尚王绍、本忠陸旭、显庄有民、曾秉雍晴、丕端杰安、万仪信詹、祥育奇君、乙甫诚定、嘉训希铺”。蛤山张氏有祠堂,因年久失修成危房,1998年在原址重建。邹溪有一小姓钱,从钱家山迁来,建钱家祖堂,现不足十户。

邹溪以姓氏名村,以溪见称。如地下水涌出而成的后溪坑,位于村东北长约200米,宽约6米,深不足1米,上埠头紧依大路,两边用条石砌成埠头,为饮用水源之一。凡亲临后溪坑的人,一言以蔽之日“好水”,皆因清冽甘甜,水下卵石、鱼儿倏忽尽收眼底,且冬暖夏凉,严冬十米外能见其腾腾热气,盛夏青年小伙也难抵挡其凉。除1967年一次干枯外,其余终年不测,大旱天很多邻村村民也都到后溪坑取水,故俗云“上有天童育王,下算邹溪管江”。邹溪也以治溪为大业。梅溪穿村南而过,西起前岸溪,东经前秧潭、打边岩、前岸头、八亩外,向东南弯人石牛池、洗马池,经纱帽山脚折弯朝东,过东塘,经金鸡桥分二路,一路过金鸡堰入大満江.一路从石陇碶去成祥河。梅溪的本村这段弯曲狭小,长约2公里,坑边仅用砂石堆为塘,内陂砌石较少,以致年年遭水毁。1949年李家小庙段砂塘冲垮,千亩良田被淹。1956年台风,大房碾子、谢圣殿倒塌,前头岭一带,百年合抱大松树,连根拔起,齐腰折断数十间民房被毁,前秧潭、八亩外多处砂塘冲垮。后来为免砂塘决堤,投工数千,把八亩外百余米砂塘建成滚水坝。可是1976年暴雨山洪,前岸头几百米砂塘被毁,洪水直奔大満江。梅溪下游裁弯取直工程随之展开,从前岸头经里构树塘、新桥跟,拓阔溪底,溪水经金鸡桥径直入江。1998年梅溪水库建成,砂塘扩大加固,内坡都用块石水泥砌成,溪阔约60米,其间筑拦水坝四道以灌溉。溪上有全福桥,贯通前岸,系百年前张陸义(字全福)独资所建的双石条便桥,但屡铺屡毁。2000年,建成钢筋水泥大桥,夏季晚上成村民纳凉之处。邹溪大桥,原是简易石桥,常毁于洪水,遇暴雨,桥即被淹。1984年,村投资8万元,建成本村第一座钢筋水泥桥,桥长近80米,宽约6米,两边水泥预制桥桥上拖拉机、轻型汽车可来往行驶。

邹溪村全景(杜定国摄)

2007年村再投资70余万元重建,现在大桥北连邹溪水泥路,南与铁砂岭水泥路相接,全长60余米,宽约7米,两边石雕护栏,桥体坚实,大卡车可在桥上行驶。金鸡桥,是一座历经200余年风雨,桥体坚实,气势雄伟,名闻州的大石桥。桥与“八“字形金鸡堰是相辅相成的水利交通工程。金鸡堰长近50米,旁边开凿山脚岩道近100米,故有“五里金鸡堰,十里石岩弄“的说法。1960年代又在下游百米处建公路桥,仍名金鸡桥。离村东南约500米的铁砂岭水库,是1958年由旭光公社水利会负责兴建的。大坝西起光召山脚东到纱帽山脚,长360余米,靠来自赤革、塘溪、成祥等数百民工肩挑背驮人夯,历时两年多建成。内陂用块石砌成,蓄水量约182万立方米。从此坝下杜家畈、西塘、东塘500多亩农田可自流灌溉。天早时,库水入成祥河,既提高抗旱能力,又缓解饮水之难。1990年代坝外也用块石加固,成成祥、瞻岐饮用水供应源。梅溪水库建成后,成祥河水源由梅溪水库引入.铁砂岭水库成成祥自来水厂的饮用水源。

邹溪村南为丘陵,山不高,坡平迤,西起东庄岭、青龙山、金钟山,东过长脚耸、清凉山到太山牙子石,高峰280米。1970年代在太山北边垦茶园200余亩,相邻的三坑口种杉木。太山向东,过黑畈岭、烂土地的铜坛岭古道,是塘溪通芦蒲的必经之地。铜坛岭东边山顶曾筑焰火台(俗称炮台),站在台上,晴天可见象山港船只来往。现存烽火台基石,山称炮台下。炮台下向东过东山塘进长弯,在长弯山高峰曾有木质三角支架的航空路标,1980年代损毁,故山名飞机路。飞机路以东山地,向东偏北延续趋低,名石孔、西岭、缸爿、洪大香、田飘、大山、里大岙等。历年栽植以松木为主,杉木、香樟、青柴也较普遍。1990年代松材线虫病延,松树渐少。山林主要作炊薪,现由液化气代薪,致铁砂岭水库周边成生态防护林。山地只有新化弯、横岭山、果树湾洪大岙等500多亩毛竹及自留的杂竹、杨梅、柑橘山有效益。邹溪个私工业遍地开花,村民兴か的较大规模企业,有张裕林在成祥兴办的宁波成达西服厂,上世纪90年代初,“威达牌”西服曾获纺织部优质产品称号,2007年产值7000万元。张良裕的宁波爱歌电声电器有限公司,年产值5000万元。村里有大小个私企业近600家,成为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民国二十一年(1932)八月,假祠堂为校舍,开办私立邹谷初级小学,是镇中心小学前身。新中国成立后转为公立,更名塘溪乡校,并吸纳前岸、塘头、王村、洪岙、华塘等村的中高级学生就读,成为完全小学,并负资辅导塘溪各校。1974年附设两年制民办初中班(戴帽初中)。1981年初建新校含。

1992年乡中心更名镇中心小学。现任校长周信达,为浙江省第五批小学美术特级教师。办学70多年,育有许多人才。如:张和存,曾任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博士。张雪门,曾任浙江省电力局高级工程师。张启宙,曾任杭州大学副教授。张浩才,曾任普陀县办公室主任、普陀区人大工委副主任,其子张舟曜,现任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研究开发部主管,高级研究员。张志文,曾任县人大副主任。张晴国,デ波市委机要处处长。朱英池,曾任部州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妇科专家。张祥仙,曾任成祥镇党委书记、部州日报社总编。张根定,曾任天童区委副书记。张家祥,曾任宁波市国家安全局党委书记。张彩亚,曾任宁波地区卫生局局长。张林水,曾于1950年被评为娜县劳模。张顺川,自学成才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家学会会员。张朝辉,现任东吴镇镇长。张剑飞,现任宁波市司法局法制か公室副主任。张益,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研究所副教授。张孝东,上海海军某部副团长。叶文龙,现任建设银行宁波分行三支行副行长。张大伟,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生,1987年美国物理研究中心博士,床理省工业大学博上后,现任麻理省超导体研究开发机构技术总监,等等。

天福禅寺位于邹溪村南面的金钟山蔍,始建于后晋天福三年(938),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初名“西溪寺”,宋治平三年(1066)赐名“法宝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修。清顺治年间,寺院鼎盛。民国初,更名为“天福禅寺”。后几经毁乱。2000年开始重新筹建,2003年被批准为合法宗教场所,已建成大雄宝殿、大悲殿、三圣殿、地藏殿、山门等殿宇和厢房、生活用房及万工池,现正在等建天王殿。邹溪庙位于邹溪村北面的王蛇山麓,庙中所供奉的神像是唐代浙东观察使表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扩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1949年后庙宇充作国家粮库,原房屋悉被拆建。1991年春,由张忠福等发起,在原庙址西側劈山凿石,建了一座小庙。由于庙小,每逢春节,朝拜者众多,显得拥挤不堪,2004年冬,由沙保安等等资300余万元重建,占地5亩,殿宇气势恢安,前有旗杆、脾楼、碑亭,中有戏台,做工精巧,大殿宽敞高大,匾额、楹联都出自书家之手。邹溪基督教堂,始建于1886年,旧址在村南,为一幢五间木结构楼房,传教士系本村张陸九(1870-1933)。1940年后,由传教士钱恩光主持。1987年始,在庙山脚下,215省道旁新建,2000年扩建。张陸九,曾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英国人华以利沙伯创办的张斌桥基督圣教堂布道,后被任命为会督,负责在乡村山区发展分堂工作,进出车马民谚有“道台一颗印,不如张陸九一封信”之说。他在邹溪的住宅称“大屋”,至今仍在。

溪人热心公益,乐善好施。I旧时,串榀相连的木结构民房,嶙次栉比,易发火灾。为救火成立的平安会(消防水龙会),由村民集资购买两台水龙,及大木桶、水桶、帆布水管、大斧等工具,其中一台水龙由张瀛幢独资捐助青壮年志愿义务队员50余人,凡十余里方圆的火警必救。1970年虽购马达水龙,可救火传统依然。邹溪村福星里张阿郎,每当过年时节,经常施米给贫困农民。现在则多为救病助医,资助读书,捐助公益的人和事。邹溪村原有四个堂前,作为老人去世后停放遗体、供亲友吊唁悼念办事之用,但年代久远,比较破旧。近年来,由热心公益的村民自发集资维修,使堂前面貌焕然新。1998年5月蛤山张家兴等发起,村民踊跃捐款,筹集资金7万元,重修了蛤山祠堂,2008年又集资12万元,在祠堂左側新建一排大平房。大房堂前由张利庆、张启渊等人带头集资,于2005年9月重修,并在堂前面前的大道地浇好水泥地。老屋堂前,由张浩根带头集资近3万元,于2006年7月维修。新屋堂前,由张侃平带头集资近5万元,于2006年11月维修。还増添了控温遗体床,以及桌椅板発等家具,为办丧事者提供了方便。1999年3月,张裕林、黄忠财、张浩根等8位老人带头筹资近43万元,捐款1万元以上者计12人,群众参与捐款的达590余人,当年4月动工,在原新祠堂旧址新建了综合楼,又收购了原供销社蚕茧站闲置房改建为“众民馆”,于同年9月竣工。兴建的三处公用房宽敞明亮、设施齐全,村里有了史料陈列、图书阅览、文化娱乐和举办红白喜事的公用场所。2001年,镇政府拨款2万元,开辟铁砂岭公墓地,村民出资赞助善款9万多元。村民为老年活动室大楼捐资购置立式空调、大屏幕彩电、发电机组等器具。(www.chuimin.cn)

前岸自然村,位于邹溪南面的金钟山北,坐南朝北,梅溪由西向东沿村北流过,与邹溪隔水相邻。南是前门山、金钟山、张家湾、和尚山、朝南山,西与洪番山岭相连,山南是奉化,山北是耕田。溪水甘美,既可饮用又可溉田。最有名的叫弹子坑,水尤清冽,终年不涸。全福桥是村人出入必经之路。

前岸常住50户128人,其中男62人,女66人,耕地75亩,山林270亩。王为大姓,约200年前,王纯龙太公由(甲)村迁此繁衍生息,行第为“纯宾忠孝、自庭承贤、财重毂正、万年福昌、寿运之九、一本”,现为“才”至“万五代共荣,有祖堂一座,刚修缮完。还有一小姓黄,其先祖来此也有200年,现有3户。前岸村小,向无学校,孩童读书都去邹溪小学。现在个私经济发达,有个私小厂20家,年产值几十万至几百万不等,如按人均计产值可为全镇之首。还有村民在五乡镇办了一家“守波格林玩具公司”",年产值在2500万以上。村民因此而富,建新房,改水泥路面,设健身器材于休闲场所,修祖堂,造公用餐厅等,均由村民赞助。

华塘自然村,由上华塘、下华塘、地厂、四份头、岩嘴头、新村六个居民点组成,东连鹈山,南接邹溪,西、北濒大嵩江,与管江、育硬、东西岙隔江相望。

常住213户519人,其中男255人,女264人,耕田430亩,山林460亩。华塘地处塘溪平原之北,地势低洼,又为大江与成祥河所夹,一遇连目暴雨受狭小的城泗塘、犊山洞桥和周湖塘的阻扼,以及大嵩江九曲十八湾的滞碍,致洪水泛滥,“爬塘”四溢,江水内灌,户户进水,成为滞洪重灾区,几乎年年遭灾,最多一年有18次,故华塘又有“爬塘”之称。直至大嵩江大闸和梅溪水库建成,水患才息。华塘有程、陈、施、任、朱、蒋、王、杨、宋、林、谢、周、冯等十三姓,陈、程为大姓,分居上、下华塘。陈氏,先祖于明时避王之乱,自姜山前东宅“雨钞堂”,迁下华塘定居发族,最多时有300多人,建祖堂,名号沿袭姜山陈氏“雨钞堂”,族次排行为“…天子重英豪、文章冠俊英、诗礼延厚德、科艺启家声…”,现“俊”至“延”五代共荣。程氏,200多年前,先祖自宁波西乡来上华塘谋生定居发族,建祖堂,名“崇礼堂”,族次排行为“尚德明良进、应期作述彰、圣贤逢运起、才俊际时扬、诗礼闻庭训、忠贞奉义方、式照子孙法、丕振祖宗光、人道和为美、天行顺是常。"发族至今已十二代,现“述”至“贤”四代共荣。任氏、杨氏分別在金鸡山、上华塘建有祖堂。冯氏现已绝户。

程、陈、杨三姓合力造“上保庙”,祀裴肃,供石刻苦萨,置庙田40亩,是沿湖十八表君庙之华塘村小,但素来重视教育。1941年假民房办塾学,1951年以庙田和盂兰盆会、戏文会收入为本,拆冬爆岭头的农积庵等两庵造学校,名华塘小学1名教师,学生10多名。1975年附设初中班,1979年撤销。最多时有学生近100人,教师8名。历任校长有陈华国、程尧达、孔繁茂、程天方、孙夏安、沙肃君。1992年8月并入乡中心小学。村里知名人物有曾任大嵩区委副书记的陈诗咏和现任成祥镇镇长的程斌等。华塘民风淳朴,人心思齐,且乐于公益。

1952年为除水患,经鄞具水利局设计,对鶴塘(金鸡桥)至周湖塘一段的大嵩江采取裁弯取直改造,受尽水害苦难的华塘人,男女老少历时一年肩挑手捧砌江塘,还无偿捐出良田200余面。现今村里的水泥路、路灯、自来水、祠堂老年室的建设都是村民自发组织募捐建成。

1956年邹溪分“邹一”、“邹二”二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旭光公社塘溪管理区下设的耕作队。1962年与蛤山合并为塘溪公社邹溪大队。2004年前岸、华塘两自然村并人。

(撰稿:张浩根、张永成、张赖天、张祥、张启辉、唐架山、程天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