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峰山下管江村:美丽的堇山塘溪风景

马峰山下管江村:美丽的堇山塘溪风景

【摘要】:管江盆地的北部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当地人称为马峰山,因它起伏的山脊形似马背而得名。马峰山高可200米,占地面积1046亩,主产竹木。象山港古称港,古代管江一带系其江湾,下溪滩区域沉沙淤积,故有是名。管江与外界的交通主要是宁横公路,正在建造的宁波至象山的高速公路管江段,经杨梅地山至徐家溪,在船舫山西建有连接宁横公路的坊前进出口。管江村由后溪头、后笆施、徐家溪三个自然村组成。

管江盆地的北部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当地人称为马峰山,因它起伏的山脊形似马背而得名。又因为它在村落的背面,俗称后山。该山自东钱湖最高峰即亭溪岭之东北峰百步山尖出,至韩岭泗水岭(俗称茅岭岗)伏脉,又东向雄起为福泉山,分南北两脉,南脉经安山,至马峰山。马峰山高可200米,占地面积1046亩,主产竹木。东南过黄土岭即为船筋山,南北走向,高约60-70米。又东行1千米许,凸起一座狭长的小山,呈西北东南向走,为新箕山(民国《绑具志》称育王头山),高约50米,产竹木,占地面积46亩,南有育王碶,东有蛇山、老鼠山。

象山港古称港,古代管江一带系其江湾,下溪滩区域沉沙淤积,故有是名。由于每年汛期都有大梅山亭溪和北岙山洪暴发的水灾,亭溪弯曲,泄洪不畅,给当地的生产、生活甚至百姓的生命带来灾准。而古代没有大嵩江大间,象山港每天两次涨湖,成水经常溯江倒灌,影响作物的收成。如果秋季洪水与象山港的大潮汛同时而至,那管江一带必定汪洋一片。先祖们对此显然无可奈何,但十分希能免受洪涝灾害,于是取地名叫“管江”,就是祈求能“管住江水”,不让成灾。这个古代地名沿用至今,自然而然成了村名。现今看到得名的文献,首见于南宋庆元年间四明和尚宗晓编的《法华显应录》,有“之翔风乡,地名管江”。过去管江虽然水灾频繁,但因水源充沛,水质特优,丰盈清澈,且冬暖夏凉,宜饮用洗濯,俗有“上有天童育王,下有邹溪管江”之说,就是说这里的山清水秀。但1980年代封山育林较差,亭溪沙石淤积,水深不过膝。190年代至今工业、生活污染严重,水质已不宜饮用、洗浴。

管江与外界的交通主要是宁横公路,正在建造的宁波至象山的高速公路管江段,经杨梅地山至徐家溪,在船舫山西建有连接宁横公路的坊前进出口。建成后,到宁波市区只有十多分钟的车程,管江就成了近郊。

管江村由后溪头、后笆施、徐家溪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耕田1005亩山林2478亩,居民482户,1591人。

后溪头居民主要姓杜。因为前溪头村庄被前后两溪夹住,拓展的空间很少,又易受洪水包围,所以大多数杜氏族人在明清时期逐渐迁往后溪头。从遗存的祠堂和近十处齐整又有规模的古民居看,迁移过来的大多还是相对比较富庶的人家。

后笆施的叫法不说后北,又谓后巴、后堡。前地名,后姓氏,是明代的人们对当地望族的尊称,后演变成为地名。这里的施氏,在当地确实称得上是望族了,他们是世袭宁波卫指挥之后,大约在明代中期移居后笆施,当地相传施氏发族比后溪头杜氏定居还要早。施氏后代自述为本县黄古林施氏之分支,但因早年失却宗谱,世系无从查考,此说并无佐证。不过《敬止录》倒有记载,以为施氏是明朝宁波卫百户施找之后代。施載是云南省定远人,丙午年归附了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调至宁波卫,任中所百户,儿子施忠承袭父职,后以父功升迁辽海卫正千户,明朝建文四年(1402)调任宁波卫中所正千户。该职依次世袭如下:施宏一施泰一一施铭一一施铿一一施镇一一施恩一一施文一施承一施承茂施宗斌。据《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嘉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进士施迺的曾祖赛,祖至,父彪,母刘氏,兄资、训,弟谅、谏,娶宋氏。施湮,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任南驾部中外郎(《献表》作刑部员外郎)。儿子施懋中,曾任仁和县教谕。孙子系明末武进土施翰,官至都督佥事,后来从管江迁居宁波桂劳巷,今名宝奎巷。施翰之兄施承芳,由明经贡授石门训导,曾任贵阳府通判;儿子施邦玠,为明末管江“三烈士”"之一。明末清初“管江之役”后,施邦阶的尸体被施翰的女婿(说外孙)慈溪人郑副使平子(子高州太守郑梁、孙子郑性)偷偷地派人葬于慈溪其父亲施翰的大墓旁,命子孙世祀之。旧时叶落归根,施氏迁管江前是否居住慈溪,或明中叶任武职于观海卫所,附近有施公山,这些都待考证。清初以后,管江施氏式微,人丁不旺。1988年约7户20人左右。黄岭施氏自谓由后笆施移居,何时何人始迁已经失考。

徐家溪因溪而名。据徐氏旧谱,该溪有东岸、西岸之分,西有徐家塘,阻亭溪水入田宅。徐氏奉徐偃王为徐氏始祖,鄞县东钱湖隐学岭相传是徐優王隐居基葬之地。徐家溪徐氏,据其宗谱自叙,自南宋以来,徐氏分为东西两岸房相传有徐法师,居于东岸,号称邑庠生,名望尊隆,作谱者遂以为始自徐法师。

传说徐法师拜张天师为师学道,路过天打岩,初试法术,举剑结果了千年修成的野猪精性命,打开洞门,放出货郎和姑娘们,为民除了害,附近百姓从此安居乐业过生活。徐氏至今“祥”字排行,为20代,据此推算,应该在明朝时迁居于此。徐氏宗谱未载有声名赫然者,而第十四世祖徐明,字明山,例授迪功郎。

徐家有宗谱一册,清同治八年(1869)修,球山企周朱东为撰,光绪年间重修民国十九年(1930)嵊县王信谦再修,余庆堂珍藏。1988年徐氏约40多户130人左右。徐家溪徐氏族次排行歌是:“慎贤德世良、志光定日月、继绪能宏大、高明从学道、寅文绍锦麟、国家必祯祥、传宗水茂昌、敦睦自知方。

管江村因为地处管江盆地的中心,而且有山有水,田野开阔,杜氏人口集聚,百姓勤于劳作,习于节俭,渐有积蓄,即谋虑垦地,买田,建房,竭力让子弟读书。清人编著的《四明谈助》云“管江,户多殷富,尚礼教”。所以管江历来是这一带的中心。民国时设乡公所,1949年以来直到1992年乡镇撤扩并之前,一直是管江公社(乡)的治地。

管江村历来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后笆施的施承芳,十分博学,善于说经,教授里中,一时名士多出其门。清光绪八年(1882),后溪头恕房异杜善赞等兄弟4人,遵奉母命,筑室两间,建立“遵义书塾”,后迁至杜氏支祠。这所私塾通常有塾师1名,学生20至30名。1930年2月,乡贤、杜清水先生发动杜氏各房集资兴办私立小学,成立了校董会。捐资不足,他卖掉坊前碾子下自己的土地,用以助校。全村男丁翻山越岭,从韩岭背来建校树木,终于建成“崇义小学”,地址在下门,校舍共有教室6间,有礼堂、花园,东面有池塘

杜氏子弟入学可津贴学费。当时鄞县县长陈宝麟送匾赞扬。该校曾聘请过将延龄、王祖拠、杜文瑞为校长,通常有6个班级,复式教学,学生一般50名左右,多时达80多人,学生大多为殷实之家。1952年,“崇义小学”改为公立管江乡校。1984年具教育局、管江乡政府和前溪头、后溪头、坊前、黄岭集资拆除旧校舍,东移100米,建成一幢三层教学楼等。1994年以来相继被评为县先进学校、县文明学校、区级文明单位。因此这个山村民国初年以来人才辈出。民国时有多名中小学教师。杜金元,私立神州法政大学毕业、律师;杜文瑞,上海大学理学院毕业。1949年后有杜钟泽,航空航天部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科技处长,副总工程师。杜钟瀛,曾任驻外使馆参赞、大使,曾经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的芬兰语翻译,也是资深翻译家。杜钟焕,解放军国防科委第二研究院(后为航天工业部二院)706所正高级工程师、科技计划处处长。杜巽,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红玲是我国著名的芭蕾舞专业演员、教师,曾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杜家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杜家宝,中共上海闸北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杜钟汾,曾任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院长。徐岩杰,高级工程师,曾任南昌柴油机厂副总工程师。杜友年,宁波市电力局高级工程师。社仕国,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大校教授。杜仕菊,华东理工大学基础部党总支副书记兼副主任、副教授。杜仕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鄞州高级中学校长。杜开齐,武警浙江总队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杜建海,中共鄞州区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杜建法,鄞州区五乡镇人大主席。社建春,东钱湖镇人大副主席(正处级)。黄红召,鄞州公安局警务督察大队大队长。杜路畅,中共姜山镇委副书记。杜宝华,杭州长征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杜小红,鄭州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沈明慧,博士浙江大学讲师。烈士杜志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与管江关系密切的著名父子,醇房杜芬莲(后长期在管江崇义小学任教)之夫张雪门,鄞县桃江张氏后人,我国著名的幼稚教育家。1930到194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陈鶴琴)北张(张雪门)之说,他一生潜心研究和实践学前教育,特别是幼稚园教育,写出了近200万字的著作,形成了“行为课程”理论和实践体系。其子张香山,幼时久居管江外婆家,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和第五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还长期从事对日工作,也是我国著名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

民国初年,管江杜志元开办药店,主治少儿常见病。杜炳元把脉,中医治病。1943年由管江杜本汉、杜丁元、杜林立和邹溪张德发发起集资,并到上海筹款,建起了“大成医院”,设在杜氏宗祠北杜中明家,聘请杨传华、察贤木为医生,治疗常见病。1949年大成医院搬迁到杜志春家,小屋两间,1949年后仍由蔡贤木经营。1956年被国家接管,成为塘溪联合诊所分所。1970年代初兴建了管江卫生所,建屋10间,设有内外科。1980年新建2层共14间院舍。

1992年管江卫生院撤销并人塘溪卫生院,成为分院。(www.chuimin.cn)

管江人多田,有称“横溪王家屋,管江杜家谷”之说。土改刘成分时多地主富农,所以虽有穷富之别,但一般年份普通农民生活能自给有余,同其他地方比起来,这里的生活相对比较富庶。清朝时,管江人的田,最多时延伸至瞻岐下洋和奉化松番一带,其中“醇堂”一房就有田地500多亩。管江的耕地直种植水稻油菜、麦子等传统农作物,山地种植竹木、果树、蚕桑和蔬菜

除家庭零星养殖猪牛羊等外,畜牧规模化养殖发展于1950年代后期的“公社化”。当时的五星公社在后笆施建立了食堂牧场,后来成为管江大队帝牧场,全年饲养肉猪一般在600头左右,其中1973年达到1332头,能繁殖的母猪在30头左右,生猪生产水平户均1.8头,并养有鹅、羊、鸭、免、公猪等。

管江村一直重视农田水利建设。1951至1954年改造了大慈塘、育王塘、陈发塘,填低田为高田,地面水位从30厘米下降到10厘米。1957至1959年河道裁弯取直,改造农田90多亩,并建造长瓜山、桠权丘、畸山水库,提高了抗早能力。1971至1976年,部分河道重新改造,各大田畈如毛洋、中垄等改田成方,改路成行,便于农机耕作,并修建了从下溪准到否石院的机耕路。1970年代建造了五级高压翻水站,使管江后山粮田抗早能力从15天提高到45天,并建造了沿山水渠1200米,受益农田200多亩。

管江村的工业最早是手工业,围绕生产、生活,主要有泥水匠、木匠、漆匠、竹篾匠、箍桶匠和铁匠。祖祖辈辈多用木著著谷,用石捣日春米、石暦暦粉,或以牛拉石碾併碾谷(碾子下地名即源于此)。民国时有杜清水织造粗布的布厂,杜丁元以柴做燃料的“合丰”轧米厂和杜中官的轧米厂,杜利富以柴油作燃料的轧米厂,杜炳卫的砖瓦厂,杜铜官的油坊,用木制油车榨取清油(点灯用)和菜油、花油,兼做蜡烛。1949年后管江一带先后办过轧米厂、草包厂、麻纺厂(麻袋编织)、软席厂(麻袋编织和枕头、草席)、淀粉厂(麦包、粉丝和盘面)、机电站、地毯厂、五金厂、金属拉丝厂、水泥预制品厂、木材加工厂等。目前私营企业就有15家,而家庭作坊则多达150家,占到全村560户家庭的1/3左右,主要是从事机械五金加工和冲件,其中有许多为慈溪打火机出口企业配套生产打火机铜针的家庭作坊,形成了块状特色经济。2008年管江村这类个私工厂有100多家,拥有单轴自动仪表车1000多台,月产值500万元左右。但由于生产能力太强,利润甚薄,而且24小时生产,噪音重;产品在酸洗过程中污水未经环保处理就直排,对村民休息和土地、水资源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管江村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不多,目前有宁波市部州双环制锁厂,主营锁配件;宁波市东英动力配件有限公司,主营内然机配件;宁波市螂州金豪电声元件厂,主营音箱配件;宁波市鄞州益和机械厂,主营金属紧固件。

据记载,清朝以来,后溪头成为管江一带的商贸中心,“店门口”"在管江村的中心地带,顾名思义是当年店铺集中之地。1921年乡贤杜清水先生以午饭免费供应为条件,动员成祥、韩岭等地的推贩到管江赶市。人多兴市,每逢农历“二、七”的管江市便沿袭至今。农历十二月甘二、甘七为大市。1930年代,因地方拥挤和环境污染,管江贸易集市迁到新街。1958年10月,集股资的管江供销社成立。1982年在又新桥西侧兴建了管江菜场,主要经营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以及食品、饮食小吃、百货等。1990年代在原庙前桥南端建造了管江粮站。

管江的古旧遗迹众多。杜氏六房支祠,始建于明末年间。管江杜氏纂修的是宗谱,但祠堂却是支祠,相传是有些房派因故在建造祠堂时没有出资。

祠堂在亭溪五郎桥之北,名“惇九堂”,坐西朝东,占地3.86亩,共有3进房屋及厢房,第三进中间为戏台,祠堂正门原有牌匾,由清末状元本县高桥人章鋆题额。前大门两侧石柱有楹联:“姓列三朝至周室封分唐杜,迁居九处自成都族聚管江”。祠堂曾兴办企业,严重残损,待修复。管江庙,为环东钱湖18座裴君庙之一,由管江、上陈(城)、坊前三地百姓共祀。清光绪四年(1878)杜积安等因为旧址地势较低,屡蒙水患,移建于旧址之东(现为管江速印机厂厂址),相隔一溪。民国时有殿堂3进,共14间,中间有戏台。I旧历正月十三起至十七止,灯祭、演戏、敬神。2005年,村民发起集资,在后笆施新建了裴君庙,现建有大殿及厢房。两世节孝坊,俗称贞节牌坊,在原管江经堂东,管江庙南,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总督赵慎畛等为后溪头敦序堂杜积中妻将氏、杜善箴妻朱氏所立。蒋氏,年18岁时嫁到杜家,杜积中英年早卒,妻遗腹生一女,无子,抚养继子杜善箴成长,娶妻朱氏。杜善箴23岁又去世了,遗孤在襁褓,朱氏誓忍守节,一如其姑,受到朝廷的旌节表彰。整座牌坊是精美的石雕,有一狮子喷火球的浮雕,石球表面有八个金钱眼,里面镂空,常有麻雀来做窝,可见十分精致,上有“姑嫂同志”四字。“文革”时被拖倒砸毁。村中也不乏一些清朝和民国早期的民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座:敦序堂,清代民宅建筑,坐北朝南略偏西,结构呈横“中”字形,前后共有楼屋3进,每进有10间4弄,且有堂房和走廊相连,下雨天不用走湿路,加堂前和两边厢房,共有楼屋34间,公用弄道8间,私用弄堂4间。现保存的天井为磨细石板铺设而成,是附近村庄中面积最大春节里能舞龙灯。醇房,清代民宅建筑,前后分两进,每进8间2弄,共有16间4弄,有前后堂前,每进都有两间厢房,无暗间,坐北朝南,四周相通大门朝南,门楼上有“宝田世泽”四字,原大门口有一块匾,上写“贡元”两字应该是指杜培模,名文蔚,清宣统二年度戌岁(1910)成为恩科贡元,由更部注册分发直隶州判。

管江古宅(杜定国摄)

前面一进西边天井有一棵上百年的银桂,每年在国庆节期间盛开,香气四溢,方圆百余户村民均能闻到芳香。宗教建筑主要有明镜庵,俗称半山庵,在管江马峰山腰,杨梅地山上侧,民国时有殿堂共13间,有6尊佛像,曾有女尼释普山,属临济派。“文革”时佛像被敲掉,房屋被拆掉用作建材。1985年以来村民自发重建。至今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水陆殿及居士楼、厨房等。管江董家山曾有一处道观,即云归庵,在今董家山水库库区,民国时有殿堂20多间,道士多达30~50人,传播大被教、无为教。1949年后道士被遣散。1970年道观被拆掉,砖瓦及木料用作建管江公社中学校舍。2004年在董家山脚新建,改建为同名佛寺。

1949年以来,管江还有多项公益建设。1974年建造了管江大会堂,可容纳一千人开会、观看电影和戏剧。1975年开挖了二竖一横,总长400米的村庄新河和溪坑。197年建造了两层粮仓,2000年初,二楼改建成了管江婚丧喜事场所。1997年兴建了老年活动室,2007年扩建为两层5间。2004年集资40多万元建造了去杨梅地山公墓地水泥路,对亭溪小洋潭至又新桥进行全而河道砌砌。2009年至2010年浇筑了从船舫山到徐家溪南的水泥路,全长2.23千米,宽7米。

以前,前后溪头两地,都统称管江村。1960年代初析出前溪头村,后溪头和后笆施、徐家溪组成管江村至今。

(撰稿:杜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