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多在4月4日或5日。清明不仅表示节令物候变化,又是民间扫墓祭祖的节日,称清明节。清明节物菠菠粿清明是廿四节气其第五隻节气,着四月四号或五号。遘尾各侬将“寒食节”捵后蜀日共清明节合啰。后来人们将“寒食节”推后一天与清明节合并了。清明日人们上山扫墓,带几块蔢蔢粿,不举烟便冷着吃,纸钱压而不烧,既环保又防火,值得提倡。......
2023-09-28
春节 辞旧迎新。旧俗从农历十二月初十开始,春年糕和糯米块,做米馒头,磨汤裹粉,搓汤团馅,搭浆斑(酒酿),有的人家还酿米酒。其次是搞一次大扫除,称“掸尘”,角角落落刷灰尘,门窗、家具、用具洗擦一遍,干干净净过新年。十二月十七开始,分别到塘头管江两集市采购鱼肉鸡、鸭及各内、类蔬菜等过年菜肴。十二月廿三是过小年,要一杯清茶、三炷香、五盆糕点、水果,祭灶君菩萨。然后把旧灶君像烧掉送上天,贴上新灶君像,再吃祭灶果。十二月廿五到廿八,选定一日请菩萨,一般是一刀肉、一只鸡、一条活鲤鱼、一方豆腐、一盘年糕、十二杯酒(闰年十三杯),全家轮流跪拜,以求来年太平、顺利。十二月三十(月小为廿九)是除夕,易门神,贴春联,挂红灯,房门、谷仓、账房贴青龙纸。米缸米盛满水缸水挑满,灶前柴摆满,烧好初一的食物,然后做年夜羹饭祭祖,祭地孔大王,牛栏猪舍鸡笼祀各神,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毕,家人聚餐,称“吃年夜饭”。席间长辈夹菜给孩子吃,讲吉利话,讨新岁好彩头,对全鱼不能动筷,至新岁,寓意“年年有鱼(余)”餐毕,长辈分“押岁(压祟)钱”给孩子,压于枕头下,示长大一岁。再从门口到家中,从外屋至内室把地扫干净,边扫边说“金银元宝扫进来”,扫毕将垃圾倒在火缸里,洗净扫帚、畚斗。扫帚柄上扎元宝、年糕,敬“扫帚公婆”。各房点灯,客堂间高点龙凤烛到明日,谓之“接光。最后搓好汤裹坐夜“守岁”。正月初一,人们早起(有的半夜12点一过)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男主人起床后,口念吉辞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三响,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以防哑炮,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大吉大利。然后到庙里敬奉菩萨,到祠堂或堂前祭拜列祖列宗。早餐吃浆斑汤,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吃素一天。这一天不扫地,不杀生,不动刀剪,不倒粪桶,不洗衣服,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话。晚上不出门,睡前放关门炮,俗称过“太平夜”。初二至初七八,甚至到十五,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尤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为重。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尤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正月初头,有舞龙灯、跑马灯或演戏,正月十三上灯,庙里演戏五天五夜,十八日落灯等,是民间文娱活动之日。正月十四夜吃“汤圆”还有“赶蛇虫”的习俗,孩童手提响夹从灶前开始,敲遍屋角、墙脚等明暗处,敲边喊:“嘎去,哒去,赶到茅山啃草根;嘎去,哒去,赶到后山去吃烂番薯。”正月十五闹元宵,行灯会,猜灯谜。现时的春节,传统的内容逐渐褪去,保留了除夕祭祖、吃年夜饭、分压岁钱、放开门炮、拜岁、闹元宵等习俗。在春节长假里还注入了看“春晚”,全家旅游与访友等活动。
清明节 农事节气与习俗相融合。旧时,各家的门窗,插挂蒲草、杨柳,妇女发簪插柳梢,小孩头上戴柳圈,意“思青(亲)”。俗谚称“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清明习俗重祭祀,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海内外游子多归故里上坟,清除坟墓上的杂草,给坟头添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竹梢,在墓碑上添描红漆,并叩拜,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有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之意。旧旧时,上坟节令食品为艾青团、艾麻糍(切成菱形)、乌米饭糕,并担牲礼祭祖。日时除墓祭、家祭做清明羹饭外,有祠堂田(亦称太公田)的大族还有祠祭,由各房轮值,当办者按菜谱置菜请族人,称吃清明饭。主菜要过秤,若未办到,要在空碗内放上相等价值的钱,由吃者分取。盘内鹅头颈则归族长吃,为“带头者”。还按人分碗或分猪肉。1949年后,扫墓寄托哀思,仍沿袭,做羹饭、烧纸钱,渐渐改为送小花圈,献花等。还有年轻人带孩童到野外,用石头搭锅灶煮菜、做饭,称做吃“天外米饭”。现时的清明,过滤了不少迷信成分,入了文明祭扫元素,除在家做清明羹饭祭奠外,带上艾青团、艾槐,边踏青,边敬献小花圈,躹上三躬,放三响炮仗,以寄托哀思。
立夏节 立夏节在立夏日。民间有尝新和称人之习,此日人们把将成熟的小麦、大麦穗放在火上烤熟吃,以享新麦之鲜。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和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称“立夏蛋”,相互馈送。吃蛋拄头,保佑头脑清醒聪明。用彩线编织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有的还在蛋上绘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小孩以拄立夏蛋作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尚有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是日,还要吃“脚骨笋”,用乌笋烧煮,每根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说吃了拄手骨脚骨,能“脚骨健”。再是吃软菜(莙荙菜),拄背脊骨,保佑背脊骨强健柔劲,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吃黑枣,拄眼睛,祈福眼睛乌黑明亮。立夏“称人”祈福,一种是在户外进行,悬秤于大树,大多是给老人小孩称量,以验一年肥瘦;另一种则在户内进行,悬秤于屋梁,由妇女们互相称量,品肥论瘦,嘻哈打趣,似闺中游戏。因“立夏起半畈”,耕牛就要辛苦劳作了,为此在立夏节给耕牛吃些老酒壮其身,解其乏,以保障农时。
端午节 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古人以五月“百虫出疾病行”为毒月,初五是恶日。各家门口插菖蒲及艾,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有的用菖蒲根削制成艾人孩,悬于床帷。相传此日为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身亡的日子。为纪念屈原,民间有悬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粽子,原为防止江鱼把屈原的尸体噬食而投放江中,后演变成为节日食品。民间姑娘们忙于制作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各种色彩的香袋,内塞香草或棉花,掺入香粉,挂在孩童胸前或悬在床帐或摇篮上,谓可驱邪。此日午时喝雄黄烧酒,先将雄黄烧酒晒在太阳下,并掺入切细的菖蒲根,每人啜一口,谓可解毒。又喷洒雄黄烧酒于屋角,可除“五毒”(古人以“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为五毒)。乡间还有吃“五黄六白”习俗,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称“五黄”,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猪肉叫“六白”(各地稍有不同)。尚有罕闻者,是在日午时清炖癞蛤蟆,谓端午日节时前(尤以午时为佳)捉到的癞蛤蟆、蜗牛、蜈蚣均可入药,故端午节又称“送药节”。有将蛋钻个小孔,把蜗肉塞进蛋内,封口后清炖,谓食后清凉解毒。各家裹粽子,称“端午粽”。是日,婿多备“端午担”礼送岳父母家,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其中鱼要成双,鹅头颈涂红颜色,路上鹅叫得越响越好,说越叫越发,称“吭吭鹅”。这天大人给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绳,叫“健绳”,额头、耳根涂雄黄,谓可除病祛邪。现时仍大多保留着这些习俗。
七夕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晚上牛郎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称为中国情人节。因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又称“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天晚上的月光下,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陈列的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时,妇女有七夕洗发的习俗,取泉水或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还加上木槿树叶子浸泡的水,洗后头发柔顺光亮。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今不流行。
中元节 旧时,农历七月为“鬼月”,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又称“鬼节”。俗话说:“七月是老山大人收银子。故七月十五前后,早的七月初十,迟的七月廿,家家“做羹饭”、“祭祖宗”,称做“七月半”,意即回报祖宗,敬祀鬼神,祈求庇护。至七月卅,户户“插地香”,有的还放“焰口”说是七月卅是地藏王菩萨生日,地藏王菩萨平日闭着眼睛,只在生日那天开一次眼。插上地香是让地藏王菩萨看清人间一切正义与邪恶。一说“七月卅是鬼巡日”,插上地香,为其照明引路。此时,小孩不可出门以避邪。
中秋节 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全国皆然。唯宁波以十六日为中秋,其来由按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习俗》载:相传元末方国珍以己生日改之;一说为南宋越王(即宰相、鄞人史浩)之母以八月十六生日故易之。又传说史浩从临安返乡过节,归途马失前蹄,坐骑受伤,夜宿绍兴,于八月十六才赶到,故百姓也等至此日过节。中秋以吃月饼示团圆,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晶月饼别具风味。此时新鸭肥嫩,全鸭炖芋艿子为时新佳肴,俗称“鸭扑芋”。1949年后,每逢中秋,各家团聚、吃月饼,亲友间亦互相馈赠月饼。一些团体举行联欢活动。民间有吃“鸭子芋艿”水拖糕等习俗。现时中秋有了三天的“小长假”,方便了短途旅游和走亲访友。为赶中秋,子女们务在中秋节前给长辈送上月饼,为团圆做准备。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也叫重九。古人登高宴赏,饮茱萸酒,做重阳糕。今做米馒头,组织郊游等俗仍存。现成为敬老节。现在还有“五一”“十一”、“元旦”为法定节假日,单位张灯结彩,悬挂国旗,居民休息、团聚或旅游。年轻人还喜欢过外国的一些节日,如情人节,过平安夜,贺圣诞节。
(撰稿:施纯德)
婚嫁 旧时,男婚女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之前必须经过“订婚”、“过书(换庚帖)”、“送日子书(婚期)”三部曲。这些事均由父母和媒人包揽。婚前,男女双方从不见面。如果男女双方俱在本村,则尽量避免接触。完婚时,一般在吉日前一天搬嫁妆,正日迎娶新娘,普通人家用四人抬的花轿,阔绰人家用八人大轿。从前,唯浙东一带姑娘出嫁可坐花轿,戴凤冠,穿霞帔。据传,这是南宋康王赵构在逃避金兵追袭途中,在浙东某处遇险,幸经一姑娘设计相救。后来康王登基称帝,为报答救命之恩,派人寻访无着,故下了一道“浙东姑娘尽封后”的谕旨,以示皇恩。新娘出嫁着绣花鞋后,两脚就不能再直接接触地面,若要行走,只准踏在红毯条上。去厅堂上轿,由其兄弟抱去。如无兄弟,或弟尚幼小,则由血缘关系较近的同辈人代劳。新娘在轿内坐定后,由轿夫用短杠抬着,在原地按顺时针或逆时针转三圈。当花轿装上长杠起步时,还要由新娘的兄弟们把轿向后拉三次,名曰“拔轿杠”。这些举动,据传都是为了父母家的“好风水”不让姑娘带走。花轿内还要放一只装有火种的火熜,意在传递“香火”。亲友们送新娘至中途欲回时,要开启轿门,从轿内火熜的火种中点一支烟回来,半途不可熄灭,意在不影响父母家的“香火”世代相传。在花轿将到男方家门时,新郎的母亲要去菜园中待一会。据说,这样婆媳缘份(园、缘同音)就好了。新娘被抬到夫家后,要举行“拜堂”仪式,即在祖堂内参拜列祖列宗。拜天地,由男方在吉日凌晨单独举行,名曰“享先”新娘从轿内出来前,先由一小姑娘去拉一下,名曰“出轿”。到此时,新郎方始见到妻子的高矮、胖瘦,但面庞是丑是倩还是个谜。因为新娘还被一方头巾蒙着,等晚上向长辈敬茶,向亲友敬酒时方知分晓。拜堂仪式既严肃又充满着欢乐。在堂上前设一桌,供着果品,摆着盏筷,点上香烛。后设一桌,只放一对插在烛台上而不点燃的“洞房花烛”,并由两童子扶着。待仪式结束后,由“花烛”开路,引新娘入“洞房”。仪式开始,前一桌参拜的是主婚人,后一桌参拜的是新郎、新娘。前后都遵照司仪者的指挥行礼跪拜。仪式按一定的程序进行,中途还由一童子诵读祝文,以示庆贺。在“洞房”中,替新娘揭去蒙在头上红色绣花巾(俗称“盖头蓬”)的,是男方一位福寿双全的女性长辈(点花烛是同样条件的男性),喻示新人福好寿长。揭头巾用的是一根秤杆,借“秤”、“亲”之谐音,以示相亲相爱。等黄昏宴罢客散后,由两位男性青壮年陪新郎进入洞房,名曰“贺郎”。陪郎者必须懂得贺郎程式和贺词,并最好有一张灵巧的嘴。贺郎程式可灵活运用,其繁简要视陪郎者而定。口齿伶俐的,就从客厅贺起,一路上滔滔不绝,根据途中变化,用上不同的吉利话。进入洞房后,新婚夫妇得饮“合巹酒”。陪郎者必须随着他俩的举止变化,得用一套套动听的吉祥词语表示祝贺。新娘在婚后二天得深居新房,到第三天才出房下厨,“做羹汤”,后演变成新娘下厨炒一些能爆能化的芝麻、花生、糯谷之类食物表示吉祥。新娘出嫁时,抬花轿的做伴娘(俗称“送娘”)的,都由当地的庙祝男女分别担任。婚事结束,男方要给一定的报酬,其多少无明文规定,视新郎的家境灵活支付。1949年至今六十余年来,在《婚姻法》引导下,人们逐渐从旧的封建礼教中解脱出来。昔日婚嫁中那一套传统的繁文缛节,大部分已摒弃。特别是近二十余年,婚俗礼仪也融汇了中西文明。从程式看,虽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也有通过婚介所、自由恋爱等的。婚礼形式有了集体婚礼、旅行婚礼、教堂婚礼、饭店婚庆等。迎送新娘则改花轿为装饰有双喜的轿车、摄像和礼炮,但仍保留着拦轿门,讨彩礼的礼仪。结婚正餐前要见公婆长辈,公婆长辈给见面礼(俗称“搬茶钿”“拜见钿”)。喜宴时,新郎和新娘要“下老酒”,宴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辈送入洞房等。
(撰稿:童中人)
生育 妇女生孩子前,娘家要为女儿去“催生”,得娘舅去送,催生包内盛有婴儿穿的黄棉袄、黄夹袄、黄布衫和尿布等,黄色衣裳寓意皇子皇孙(旺子旺孙),一说黄色喻像小黄鹅,意会随“我”旧时还以产妇动作姿势卜生期,送催生担者见孕妇立着,说快要生了;坐着,认为还不会生。所有催生衣服用印花蓝布包裹好,包裹要放在床里边。有的从窗口掷到孕妇床上,以包袱朝向来ト男女,包袱朝里生男朝外卜生女,故称因为“朝外货”。催生的物品还有红糖、挂面、红蛋、胡桃、鸡、圆等物,数必成单,以祈生男。产妇产下婴儿后,一月内,卧床休息,禁出房门和见风,叫“坐月子”。产妇“坐月子”期间禁忌甚多,禁用冷水洗脸洗手洗身,忌吃生冷硬食物,宜食红糖、挂面、鸡蛋等营养食品,现时禁看电视、上网。谚语曰“头口奶要吃好”婴儿吃头口奶,亦称“开口奶”,日俗不吃母奶,向邻近年轻健康的哺乳期妇女去讨,而且男婴须吸女婴的母乳,反之亦然。在喂头口奶前,一般先喂一口黄连汤,谓先苦后甜。讲究者将肉、鱼、酒、糖、状元糕分别制成汤,各置小盅内,用手指蘸涂婴儿小嘴,口念“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往后生活甜蜜又富裕”。婴儿第一次洗澡用糖水,甚至用晒干的七个乌鲤鱼头熬汤,谓可解毒气。婴儿第一件衣裳要穿婆家的,而后始穿外婆家送来的衣裳。产妇刚刚满月,开始走出房门,也得小心翼翼,头上太阳穴处包一块布条或贴上两个圆形小膏药,以免风吹受凉。生小孩的房间,被称为“暗房”,外人切忌步。娘家要送“生羹”,有肉蛋鱼(必须是淡水鱼)花生等五至七样。现时大多送钱,由主人家操办。婴儿出生实足满一个月,叫“满月”,亦称“弥月”。产妇是日出房。1旧时,如果男婴满月,娘家要为婴儿剃满月头,主人要操办“剃头酒”,给孩子挂银项圈、长命锁,邀亲戚朋友、族人邻居表示庆贺。小孩满周岁,称“得周”。外婆家要为外甥或外甥女“掇周”,送来衣服、鞋帽、首饰之类的物品。如果是男孩,主人家还要开场面,办“得周酒”宴请族人、宾客。来喝得周酒者,一般送上小孩衣裤、鞋帽、饰物等礼品。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互相攀比,逐步升级,主人办酒、友送礼也越来越丰盛贵重。书香文化之家更讲究细节,要用木祭盘盛上各种“小玩具”,如书画、笔墨、兵器、珍宝、针线之类,供小孩抓阄,以预示孩子性情志趣。现时的生育,因是独生,就成了全家的头等大事。诸如选择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主任接生、请“月嫂”办“满月酒”等,但省去了“剃头酒”、挂“长命锁、“银项圈”等习俗。
孩童上学 旧时,在孩子六七岁上学,择正月初七入学,现在是九月一日。上学前,先给孩子按族次排行取一个书名,以别乳名。上学时,穿新衣(旧时春天穿棉袍,秋天穿长衫)新鞋,戴新帽。讲究的人家还要请菩萨。孩子提燃烛红灯,罩贴“吉星高照”,系天葱,穿红丝挂圆,象征“聪明”“中元”。在家拜祖先、灶神;由父携领,背书包,拿印糕送师生。进校后,先在孔夫子像前奉上祭品,再行拜礼。然后向校长、级任老师(班主任)三鞠躬。现时孩童上学,因先入幼儿园而免去了诸多缛节,但送上学蛋仍延续至今。如是孩子考上大学,则有了“谢师宴”、“庆贺酒”、“送礼金”等排场。
探望病人 是本着祝病人早日痊愈之心去的,故要选择时间,一般在上午,老年病人更须早上,预示向上新生朝气蓬勃。还要选择礼品,多是水果或保健品,也有煮熟的菜肴,必须是“三”样,喻病人“百病消散”。现时探望病人有的更为讲究,不仅择日择时,还讲究阴阳以图吉利。
做生 即做寿。旧旧俗,男子自三十岁起逢十都要“做生(日)”。俗语“三十不做(生),四十不发(达)。“做生”时办酒席请客,亲友送礼祝贺。四十岁提早一年庆祝,因“四”与“死”谐音,叫做“做九不做十”。五十以后寿诞一般由子女为父母“做生”,称为“做寿”,祝其健康长寿,不发请帖,俗语“请吃酒,挜拜生”。富家寿庆,张灯结彩,召艺人唱堂会,挂寿星,燃寿烛,办寿酒,吃长寿面,亲朋好友送寿礼。一般人家做寿,儿孙买点衣食进献,团聚小酌,分数百个馒头或油包、金团让左邻右舍分享,以示祝贺。穷者多无此举,问起亦称“愁(读寿)过去”。民间还有66岁吃66块肉的习俗。肉(吃素者以烤麸代替)由已嫁女儿孝敬父母,独生男儿的由外甥囡孝敬。说吃后可望长寿,民谚曰“人到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
(撰稿:施纯德)
丧葬 人亡之后,村人为避讳,一般说“老”,不叫“死”。活着的为了表示对亡故者的悼念,往往在祖堂内停尸两天。死后的安排,视年之长幼而定。如果是年轻夭折,则简单从事;若是年长者去世,则以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亲属的态度来决定繁简。家境一般的,请几位信佛的诵经超度(俗称“念坐佛”),入殓、出殡,均简约处理。如果亡者的子孙辈经济条件允许,又欲表示对亡者的孝道,那就较繁琐复杂了。超度亡灵的不是单纯“念坐佛”,还要请五个和尚“放焰口”。如果要使场面更阔绰些,则再请一班“吹行”(俗称“笑唱”)跟和尚一起助兴。这时,那边和尚诵经念佛,这边吹行吹拉弹唱,使赴宴的鬼神们在宴饮、敛财过程中其乐融融,目的是子孙们希望去世长辈的亡灵,在阴曹地府能得到它们更好的“关照”。第三天出殡,东方露白就开始举行祭奠仪式(俗称“上祭”)。先由亡故者的直系亲属举行堂祭。继之,随着灵柩向安葬地移动,沿途择地搭棚由亲友们分别祭奠,名曰“路祭”。路祭有两种:一种是单一性的,由主祭者个人单独举行;一种是综合性的,祭者论资排辈分班举行。祭奠有一定的程式,并有吹打、庙祝、丐帮首领等三教九流的人物参与配合。祭奠时鼓乐喧天,炮(仗)声震地,场面十分热闹。参祭者必须略懂一些祭奠程序,随着司仪者的指挥,进退举止,行礼如仪,不可失据。若一旦出差错,就会遭围观者嘲笑,十分尴尬。祭奠用的供品颇有特色,每盆肴馔上面插着一个塑捏成各种神话故事或历史人物的彩色“面人儿”以点缀。亡故者的子孙辈称孝子贤孙。出殡时,他们均要披麻戴孝,名曰“丧服”,以表示对亡者的哀悼。通常还要手持一根短竹棒,上粘白纸条,名曰“哭丧棍”(俗称“孝杖棒”),以示子孙们因长辈亡故悲痛不已,哭得举步艰难,用此棒以支撑其身。他们的颈项上还要挂一条用苧麻编织成的小绳,其意为见物思人,念念不忘,等挂满“七七”,才能将它焚毁。后人逐渐将这些寄以悼念之情的物件,演变成出殡中必备的点缀品。出殡以后,对亡者的祭祀是采逐渐淡忘法。先是七日一祭,其中第五个“七”是女儿做的,余为儿子主办。祭过七次,继是百日一祭,再是一年一祭。三个“周年”过去,则是每年清明节扫墓一次,一直到百岁,以示慎终追远,毋忘其本。1949年前,各宗族为使后裔不忘其本,历代祖先都留有祀产,以其收益,供祭祀之用各宗族每年都要举行两次大型公祭活动:一是农节正月初一,二是清明节。在正月初一那天清晨,值祀者要安排好桌椅和供品,由族长为首,率领本族男性子孙,到宗祠内参加祭祖仪式。为吸引更多的族人参与,规定凡参加仪式者每人可得两只吉饼(饼的直径约20厘米,有馅)。清明节时,祭扫先祖坟墓要按行第而列先后,不得僭越。凡在墓地者,每人可得“麻糍”两爿。扫墓以后,凡本族各派脉子孙,均可享用酒食供应,俗称“清明羹饭”。不过每户只限一人,且女性无权参加。1949年后,宗祠内祖先神主牌有的被毁,祖墓有的被掘,祀产归集体所有,习俗简化。进入1980年代,清明祭祖(近几代祖先)比前盛行,而祭祀方式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上坟大多以新式花圈代替了烧纸钱。连过去出殡时引导亡灵,写有“接引西方”的纸幡,也演变为花圈开道了。1990年代起,殡葬改革,废土葬,行火葬。基督教传入后,以其特有的爱心和清廉为信徒送葬。当一个信徒离世时,经教会同意,在弃绝一切迷信活动的前提下,丧事礼拜。以唱诗讲道、传福音的方法,安慰家属,激励信心,再现耶稣之大爱。还规定在丧事礼拜中,不吃点心,不吃饭,不收费用,使家属既无负担,又不冷清。因为不管是炎夏或严寒,每次都有乐队的几十个弟兄姐妹参加,为此得到了众人的好评。
(撰稿:童中人)
砌屋 人生之大事。先是择吉日动土,请土地公公,用三碗菜,点香烛,烧纸钱祭之。再是择日定磉,择日上梁上梁前夜,新屋里火种不熄,用柴爿、毛竹烧,寓意为火红、炮响。上梁时梁上挂袋谷袋米、两块红布,把系有铜钿、钉子、花生的红绳两串,挂在栋梁两边。寓意财气、人丁,还有化子化孙之意。上梁后,在栋柱、前大步柱贴上用绿纸写的对联,横披贴于大面板上。上梁还要择时辰,要选择涨潮时,寓涨起发起。梁上好,扔上梁馒头(嫩糕,金团、馒头)之类的点心。晚上吃竖屋酒。
进屋 屋砌好后搬入新屋时,要择日子,在新屋里要祭祖祭神。在新灶启用时,先要炒倭豆、黄豆、花生、糯谷等,让这些谷豆之类爆出“噼啪噼啪”的声响,寓“爆子爆孙”,后代兴旺发达之意。炒熟后放在畚箕里,到四邻各家去让大家一起分享。中午或晚上办进屋酒,邀亲朋共享,亲朋则送礼金。现时搬入购买的新套房,同样传承着这些习俗,所有这些都为祈求平安。
(撰稿:施纯德)
报春牛 每近立春,有报春牛者,持青铜小牛进农宅,在米缸、谷仓或门口正反各绕三圈,边唱吉辞“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等,或口念“吉祥如意”,并推销木版印的“春牛图”,上有当年二十四节气霉伏期潮汐等与农事有关的天文气象、物候预报。外饰以十二生肖,中缀以牧童骑牛图。各家贴图于门墙,以示吉祥。1950年代后,报春者以口念吉辞为主,近年多印“恭喜发财”、“招财进宝”、“年年有余”等吉辞。
孵秧子 农民清明前后浸种,称“秧子落缸”。秧子上放一张红纸,压一把刀镰,称“催芽”。集体生产时期多数生产队在孵秧子前聚餐,以庆新农年。
撒秧子 旧时,秧子落田要择时辰忌支带“乙”日,此系彭祖百日忌的“乙不栽种”的忌讳。秧谷装箩不能满,以讨“浅出满进”之口彩。出门时男挑担,女念“一担出门万担进”吉辞。秧子落田后,四周饰以稻草人驱麻雀。(www.chuimin.cn)
插秧 第一天插秧称“开门秧”,结束叫“关门秧”。农家于此两日小宴,也有吃金团和笋,因其时亲邻互相帮工协作,故借以酬劳。
立秋 在农事中是个“关”,叫“立秋关”,是晚稻插种的最后一天。因过了立秋,天气渐冷,立秋后插种的晚稻会影响收成。
尝新 新谷登场后,择优质早稻米磨粉,拌以早稻草灰汁,蒸成“灰汁团”,先供灶君、祖宗,称“尝新”。此俗今废,惟农家仍做灰汁团作为食品。
(撰稿:施纯德)
请圣抗旱 旧时种的是靠天田,遇上旱晴,就只有拜佛迎圣,请龙王了。请圣那天,众人头上各戴一块白毛巾,有的抬着族长坐的轿子,有的手里捏着稻杈,以扫清道路,直至龙王堂请圣。请圣时,由族长先把水桶放入潭中,然后众人跪拜求神请圣,口念请辞。若有鱼虾之类跳入,就视为圣物。若没有跳入,就抲来鱼、虾即可。请到圣后,即回来供奉在祠堂里,由族人长辈轮值侍养,换水,直至下雨。大桥旁边的华山村,建有大桥庙,祀奉裴肃。相传,每遇大旱,大桥庙就要迎圣请龙王求雨。最后一次迎圣是在1947年,大旱二月。首先是俞塘村人迎龙王菩萨到华山一带,以十天为一界,三界不下雨,就要把龙王菩萨抬到大桥庙准备请圣此时要从两个地方请来圣君,一是从福泉山请来一只乌龟为“龟圣”,二是从芝山龙王堂仙人井请来红头蛇为“蛇圣”,同时供奉在大桥庙。周边凡60岁以上的男性老人都要轮着去管圣,每天给圣君换水、喂食、朝拜,不得有误其时大桥庙所属的蒋、华李、孙、钱五姓的人,在请圣前一天就净灶吃素。如发现有人偷吃鱼肉之类,会被马上喂粪。迎圣时,最前是一面高三丈六尺宽二尺八寸,上书“赐大桥裴君庙先行侯王”的纛旗。旗杆高四丈多,行走时须七人抬护旗杆顶端有四根绳分四角拉住,不使斜倒,旗杆下端有一横档须两人抬起,再有一人把握旗杆,方能缓缓而行。纛旗所过之路,一切障碍都得清除,树杈挡路斫树杈,粪缸拦路拆粪缸,要确保纛旗畅行无阻。如果纛旗过不去,圣君也过不去,那这个村庄就要遭灾。纛旗前有火铳开路,后有蹬地炮助威,接着是龙圣、大桥老爷菩萨、俞塘老爷菩萨、观音菩萨、菩提祖师、桥关帝菩萨、白岩殿菩萨七顶大轿,每轿配两铳以助势,边走边放。接下来是锣鼓、纱船,饰有白蛇传、刘关张等的抬阁,最后是五姓族中男人,凡会走的都得参加,且不得戴帽或头巾。妇女一律在家规避,还不得偷窥,否则放铳警示。迎圣这两天,铳炮轰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第一天自圣邸大桥庙出发,去城杨后回大桥庙。第二天从圣邸出发,经东山红岩殿,过上城、里外岙回圣邸。其时孩童欢奔助势,还能吃到禧果。
(撰稿:马宏良、华声汉)
冬耕 俗话称“儿要亲生,田要冬耕”即每年冬天,农家都会把土地翻松,这样既能冻死害虫,又是开沟排水,保持墒情。
(撰稿:施纯德)
旧时,村民有各种“会”的公益组织。如:舞龙的有“龙灯会”,春节出资演第一台戏的称“头台会”,演戏时负责棚以遮日蔽暑的叫“布蓬会”,戏开场前负责放炮(俗称铳)的叫“铳会”,每年农历六月中旬清除菩提岭沿途野草杂木的为“路会”,冬至节设宴敬老的称“冬至会”,七月请僧人诵经保村人平安的称“盂兰盆会”。还有什么“太阳会”、“观音会”等等,种类繁多。这些“会”的组织,有的于民有益,有的纯属迷信。这些“会”,都是历代村民自发集资组建而成,以股份制形式,自愿入股。“会员”们将所集资金置买地产,以备长期输用。会产每年依次轮值,轮守者,既可得该年的会产收益,又要办理会中有关事宜。在土地改革时,所有会地一律被称为迷信会产,全部没收,分配给无地或少田的农民。
稻花会 邹溪庙会中的一年一次盛会曾有一首竹枝词备述其详:“天台一脉到邹溪,五溪兴会大暑前;村村都把裴君迎,稻花香里祈丰年。”由诗可证,邹溪庙不是邹溪村独有,它的庙脚包括赤堇白岩山以下整个塘溪盆地。溪河源于赤山,一水纵流分别取名堇溪、弦溪、花溪、洪溪、邹溪等五溪;邹溪所属居住沙、施、杨、傅、张等五大氏族,立五堡,共兴稻花会,村村迎裴君爵献。旧时早稻在大暑前后三天吐穗扬花,其间迎裴君巡游田间,献爵祀庙,故名“稻花会”。稻花会的会期,原来不定期,大体在大暑日或前一天,具体由堡首会议确定。
邹溪庙
后来为图方便,固定在农历六月十六日。这一天,庙神出殿,村村迎神爵献,神轿从邹溪庙出发,经过老鼠山茅岙(是菩萨的外婆家,三位老爷菩萨是茅岙的一株大香樟树做成的,一说塘头街潘家也有一株。)邹溪、蛤山、前岸、溪心王、施家桥,到邹溪返回,经塘头街返庙,庙神进殿。行稻花会时,三尊裴君神像,分坐三顶精致板轿,轿后各撑一把黄龙大盖伞,前有旗锣开道,继则五面纛旗迎风招展,三十三面大锣,锣声喧天,铳炮怒吼;轿后随跟一群还愿者,扮穿红衣带枷“犯人”,皂隶押后,最后是数以万计的行会人群。沙村出行红、黄、蓝、、黑的五堡纛旗。旗呈三角形,高约4米,须两人扛,四人拉,才能徐徐行走施村出行高跷,高2米许,人可坐在小屋屋檐上休息。用竹做脚,底部用粽榈包裹,以防滑溜。邹溪出行长2.5~3米的纱船,在丝竹弦乐“三六”的伴奏下抬的抬、护的护。洪岙的火铳一路轰隆,浩浩荡荡穿行在稻田间,爵献于各村祀庙,直到最后一站为止。塘头街人的供品,能让行会的人吃到糯米粽子蘸白糖。各村迎神爵献也有抢抬神轿风俗。抢抬表示敬神,没有殴斗打群架之陋习。稻花会中设有演戏,邻近乡镇群众蜂拥而至观会,顺便走亲访友、买,既繁荣了塘头街市面,又为稻花会增添了不少风韵。
(撰稿:谢振岳、马宏良)
青苗会 明时,鹳山村居住四五十户朱姓族人,却独建一座鹳山庙。鹳山庙岁时有三次庙会:正月廿三日开始演戏敬神,演至廿七日夜,寓意“呒日呒夜”。七月十六日有一以除虫为中心内容的青苗会,此日菩萨出殿,迎神爵献,煞是热闹。十月十五日为神诞期,届时设牲供神,唱南词敬神。三次庙会以青苗会最为热闹。为除蝗虫兴青庙会,年年岁岁迎神爵献,成为大嵩滨海平原上的又一稻作文化载体。鹳山村的农田大多靠近大嵩江边的中央塘,地势低洼,长年积水,尤其春夏季,水深可达二三尺,俗称“湖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名为“淮白稻”。每当稻禾收割时,蝗虫往往为害稻田,有时吃得颗粒无收。为此,村民常祈神消灾。据传,一年全村求神不止,虔诚之心感动裴君,为民除虫。是夜有村民梦见庙神除虫,天亮赶到田头一看,果然蝗虫尽死,消息传遍全村,信神者以应梦人为首,助田兴会,名为“青苗会”。应梦在七月十五夜,于是定十六日为会期,虫发祈神除虫,无虫庆祝丰收,年年如此,形成习俗,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终止。行青苗会从十六日上午八九点钟开始,到下午三四点回殿,路经金啼山,在潘家碶打转,到朱家大堂前结束,神轿遍游鹳山田际和村庄。青苗会供献三处:第一站为金啼山,该村原有一小庙,旁有凉亭一座,后因该村人丁不旺,小庙圮废。建鹳山庙时,该村献废庙前大樟树雕裴君金身,故认该村为庙脚和外婆家,在凉亭内供茶献接待。朱家是鹳山大族,建有大堂祠沿,庙会期供有酒献,为迎神爵献第二站。第三站在本庙,设献五牲,自十五日夜起燃烛起供,至次日午后撤供,将利市(猪头)天堂(鹅)等供品做成酒水,待庙神进殿后,当夜凡庙脚助会田子孙男丁,均可来庙吃会酒。
青苗会的会队亦称壮观。会队以神轿为轴心,裴君坐四人抬板轿,轿戴黄龙盖伞,有铳炮开路,纛旗为前导,继则对敲旗锣、四手方形霓旗、四幅硬甲牌,四个皂隶捕快,轿后跟随还愿人群,有头缠黑纱,手套木制手铐扮成的轻犯,有穿红衣、带枷锁扮成的重犯。此会也有抢抬神轿习俗,一班青年后生踊跃抢抬神轿,即使抢不到抬轿,扶轿簇拥也好,路铳炮连天,锣声响亮,穿行田际村庄,直至回庙进殿方散。此习俗一直到1949年。随科学发展,青苗会自然消亡。青苗会有许多实物,如铳、炮、锣、鼓、台、磐、旗等等,亦都已流失无存。
(撰稿:谢振岳)
冬至会 设宴敬老。轮值者可耕种该年会田,但要在冬至节那天承办几桌筵席,请年满花甲之男性赴宴,以示尊长敬老。每年酒席多寡,要视村中符合条件的人数而定。
路会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邹溪庙要举行一次庙会,名曰“稻花会”,有向神祈求保佑稻谷丰收之意。奉化县群众届时翻越菩提岭来赶庙会者甚众。雁村祖先为方便行人往来,积德行善而组建此会。规定到时凡对会产有股权者,每股出一劳力,参加刈割菩提岭路边的小树、杂草,修补破损路面,从岭脚至岭巅一丝不苟。收工后,凡参加劳动者,可享受轮值户提供的一餐酒食。
太阳会 明末清初,受“抗清复明”思想的影响,浙东一带群众借“日”、“明”两字含义,纷纷组织起“太阳会”,以农历三月十九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北京景山自缢的日子作为祭神日,示尊明卑清。因后人不知其底细,误将那天当做太阳神的生日。每年轮值者在该天需准备五牲六盘以供天。祭后,这些鱼肉酒肴供会员们分享。
兰盆会 亦称“盂兰盆(梵语)会”。其意为“以盆聚百味,供奉诸佛,以救众生倒悬之苦”,佛教作此以度其难。俗众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延僧结盂兰盆,诵经施食。义起于此,俗谓“兰盆会焰口”。后人逐渐将其演变为鬼节。
因那时科学知识缺乏,清洁卫生不讲究,医学落后,所以每年在农历七月最炎热的暑天,霍乱、疟疾等传染性很强的疫病常有发生,死亡率很高。人们认为这是鬼在作祟。为祈求太平,故组织此“会”。在每年农历七月,各村必延僧“放焰口”,焚纸钱,设酒席,以祭鬼神。“会”由轮值者当办,出资请五个和尚诵经,负责神灵的供品及有关开支。祠堂大厅两侧和两庑的祭鬼供品由村人分担,或一户操办一桌,或几户合办一桌不等。祭鬼供品分两类:一类列于大厅两侧的桌上,请的是上等饿鬼;一类列于铺在两庑地上的簟里,请的是闲魀小鬼。为求消灾弭祸,请它们吃一点,给它们拿一些,免它们来骚扰人间,可保村庄平安。
(撰稿:童中人)
有关堇山塘溪的文章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多在4月4日或5日。清明不仅表示节令物候变化,又是民间扫墓祭祖的节日,称清明节。清明节物菠菠粿清明是廿四节气其第五隻节气,着四月四号或五号。遘尾各侬将“寒食节”捵后蜀日共清明节合啰。后来人们将“寒食节”推后一天与清明节合并了。清明日人们上山扫墓,带几块蔢蔢粿,不举烟便冷着吃,纸钱压而不烧,既环保又防火,值得提倡。......
2023-09-28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在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小满时节,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福州有俗语“小满小满江满河满”,指的就是此时大江小河的水都是满满的。小满节气,第一茬的“头水”空心菜上市了。小满小满江河满小满是廿四节气台中其第八隻节气,着每蜀年五月廿号遘廿二号台中。小满辰候,夏宿[1]农物其子子起手灌浆,俪是小满,固未大满。......
2023-09-28
人们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三礼义宗》释义:“冬,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因为节名。”立冬在秋末冬初,山里的橄榄树、柚树、茶油树、山楂树等都结果了。福州民间有做药茶的习俗。立冬,橄榄收成,人们将新鲜的橄榄连核舂碎,加入粗盐、甘草等药材,制成“橄榄盐”。立冬节气制药茶立冬是廿四节气台中其第十九隻节气。旧底,民间习惯使立冬当冬季其开头。俗话“立冬,塍中[1]空”。立冬做茶囝正当时。......
2023-09-28
过去,三月初三早晨,人们都会到田埂、路边采集荠荠菜,并在茎间卷以红纸,插于家门上。因“荠菜插门”是马皇后下的懿旨,所以人们将荠菜称作“懿旨菜”。三月三荠菜插门民谣唱:“荠荠菜,三月三,插门前,保平安。”旧底,三月初三早头,野侈侬都会遘塍塄[1]、墿边[2]摘荠菜,固着[3]荠菜管管[4]台中使红纸过转[5],插着厝门前口。由只“三月三,懿旨菜,插门青”风俗就流传落来啰。......
2023-09-28
春分节气在3月20日或21日。从春分开始,地面风逐渐转为东风,春风来了。若将米浆置于小碗、大酒杯中蒸,就是碗糕。春分节气炊饛糕、吃碗糕,寓意春耕播下的种子像饛糕一样会开花结果,是预示丰收的好彩头。春分节俗炊碗糕春分节气着三月廿、廿一。饛糕使米浆经发酵,落甑炊成;将米浆舀[9]裡嫩碗囝、大酒盏裡势[10]炊,就是碗糕。春分节气炊饛糕、食碗糕,含有春耕播落其种会开花结子其意思,是丰收其好彩头。......
2023-09-28
三拜请神后,宣读禳太岁疏文,祈求神明护佑,送煞解厄,护佑信众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新春斋醮科仪道士祈福禳灾新春祈福禳太岁方炳桂老先生着《福州风土诗》解读“禳春是祈求从新春伊始就有好运,时间一定在立春之后。过去,孩童十六岁以前要请道士来‘过关’,男士们为求一年有好运,都‘延羽士礼祭,以祓不祥’,即请来道士礼祭一番,俗称‘禳太岁’。”嚽[8]就是“平安醮”活动台中第得要紧[9]其“禳太岁”环节。......
2023-09-28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简称埃及,含义为“辽阔的国家”。埃及有约2900公里的海岸线,却是典型的沙漠之国,全境约96%为沙漠。埃及人的交往礼仪既有民族传统的习俗,又通行西方人的做法,上层人士更倾向于欧美礼仪。埃及人见面时异常热情。埃及人讨厌打哈欠,认为哈欠是魔鬼在作祟。对于绘有星星、猪、狗、猫及熊猫的图案的衣服,埃及人绝对不会穿,因为有悖民族习俗。......
2023-07-03
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活动角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径,我们查到了有关谷雨节气的来历、谚语、古诗等。每逢谷雨,当地都会举行拜仓颉的庙会以示纪念。谷雨节气谚语谷雨有雨好种棉。谷雨天,忙种烟。谷雨节气古诗七言诗郑板桥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我们采访了家里的老人,了解了很多有关谷雨节气的习俗。通过采访,我们知道了吃香椿是谷雨节气的饮食风俗之一,试着做一做香椿炒鸡蛋吧!......
2023-07-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