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村行政村位于镇治西端,由施村、大岭、洪番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据传最早的施家桥,在现在的宝庆庵,土名施夹番,数十户人家,以养牛牧马为生,因天早时水源只能维持半月,便逐渐迁徙到溪流长年不断的施家桥放牧,久而久之,村民也迁施家桥繁衍发族。村前后有山,村居依山沿坡而建,东连塘头邹溪,南过百坑岭眦奉化松岙,西接沙村,北与前溪头劈岗为界,面积2.5平方公里。......
2023-10-19
古代行善多为修桥、铺路、造凉亭。域内有用溪坑石子铺成的主干路5条,山道20多条,粗略统计,总长约为13多万米,铺设面积约16多万平方米,累计投工约81.5万工。从做路基拣石子、挑沙泥,到铺卵石、镶嵌图案,无一不靠积善之人出钱出力、经年累月、逐步逐段建造起来的。
宁横公路塘溪段建设时,过境所有路段的路基都由各村各单位分段义务填筑。改建国防公路(即215省道)时,水泥路拓宽,各村各单位按人口义务投工。1980年代在建各条乡道中,各相关村、企业及个人集资捐助,义务投工。仅塘溪至雁村建水泥公路时童夹岙村民集资11万元多、上周村民集资28万元、雁村村民集资8万元多。
塘溪山山岙岙的大小溪流上,都建有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桥梁、溪步,约有各类大小桥梁28座、溪步1条之多,亦都由民间捐资和投工所建。清末民国初,在邹溪与前岸之间,邹阝溪张全福出资建造长约15米、宽约1米的双石条桥1座,被称为“全福桥”。
古来至民国,域内或高山岭巅,或半山岭间,或田畈中央,或道路旁边,由民间捐资共建凉亭27座。如童村的张家岭茶亭、东庆桥茶亭、上周的黄泥岭茶亭和新凉亭、沙家茶亭、施家桥茶亭,塘头村的六脚凉亭,金鸡桥畔的仁荫凉亭、城泗塘茶亭、管江经堂茶亭,前岭头的自在凉亭、黄土岭施茶亭,蒋家潭的望月凉亭,东山的会济庵凉亭和慈竹亭,华山的大桥凉亭等等,都是里人捐资所建,供过往客商避风躲雨歇歇脚,喝口茶水解解渴。上世纪80年代后,自童夏家、上周、童夹岙、施村、洪岙、塘头、上城、邹溪、北岙、东山到邹溪庙和庙山公园,又新建了或石或木或水泥结构的亭子16座,多为村民捐建。
旧时,为了消防救火,上周、童村、村施村、塘头邹溪、管江等地都有民间集资或独资购置消防器材的水龙会。上周村“水龙局·咸安会”1922年起就建立,至今保存着整套的消防设施,水龙德国式铜质头盔、清式消防斗笠、水桶,各种铁钩工具及应急用的垫圈等一应俱全。其中水龙有2支,一支是国产的用锡浇铸的,与木桶配套使用;一支是洋式的,是引进国外技术,由上海王庆记水龙厂制造。这是目前鄞州区保存最完整的旧消防设施。沙村也有2支水龙,一支是镴龙,一支是华龙。邹溪也有2支老式水龙,其中一支是由名绅张瀛幢独资购买。管江有3支水龙,其中黄龙是由敦序堂和恕房购置,白龙由大房和二房购置,绿龙由前溪头四房购置。鹳山的水龙因发挥过较大作用而被奉为圣物保存着。东山村也有数支老式水龙。各水龙会设备齐全,有大木桶、水桶、帆布、水管、皮带、大斧、稻杈、安全帽、照明灯及水、火两面旗帜。义务消防队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一旦发生火警,各负其责,齐心协力水龙会一般都有会田,其收入作维修和新添消防器材的支出,每年春夏之间都检查消防设施,名曰试龙。
上周村消防水龙(杜定国摄)
民国期间,有不少慈善组织,有的以寺庙名义,有的以堂会形式,用会田收入施济。1940年代大嵩地区有恒德堂,敦序堂是恒德堂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堂会以会田所得为附近村民在夏天免费提供人丹、十滴水等清凉避暑药品,还向贫困人家施米,收殓野尸。塘头街都神殿在灾年施济过红枣和高粱。
塘溪人历来重视捐资助学。童夹岙于1917年办起冠山小学,无正规校舍,至1925年由童第锦提议,童第锦、童庆和、童中莲等与民众一齐出钱出力。其中建校资金及部分教师工资由童中莲承担,建校木材取于童氏众家山,村民做义工。同时村民捐田48亩,其租金用于学校开支,学生只缴书费,不收学费。民国十六年(1927),东西岙里人张成、张佑雅在原私塾基础上捐办私立沨溪初级小学。民国十九年(190),管江在乡贤杜清水发动下,杜氏各房集资建校办学,建成了“崇义小学”。后又由杜清水领头,召集各房房长,捐田作为学堂会田,其租金收入作为学校日常开支及教师工资。民国二十一年(1932),邹溪人借祠堂为校舍,建私立邹谷初级小学。涨池岙,以盂兰盆会、碾子会、龙灯会、马灯会、戏文会等民间组织为渠道集资,于1940年建成3间校舍,由私塾升格为学堂,名涨池小学。1941年,华塘人借民房办塾学,1951年以庙田和兰盆会、戏文会收入为本,拆农积庵等建造华塘小学。此外,北岙的单班四学级北新小学、上城的长春小学、沙村的青白小学、施村的花溪小学等等,都是由民众资助开办的学校。上世纪80年代,为建沙村文求小学,沙孟海先生捐资2万元。1998年新建塘溪中学时,全镇共集资350余万元,还有港胞应圣瑞先生捐资30万元建造科技楼。
塘溪发扬爱心、关心公益的人和事众多。清末民国初,邹溪福星里张阿郎,每逢年关对村里的断粮贫困户施米。凡上门求助者,给大米五斗,折合75斤。民国二十九年(1940)旱灾闹饥荒,杜清水出资买米在祠堂内施粥,助民度荒。沙孟海先生1923年撰写的《大咸乡赡灾碑记》和再撰的《大咸乡赡灾后记》中列举的塘溪捐资者有近40人坊前的杜朝宝始终热心行善、为村民服务,被称为当代“活菩萨”。1980年代,上周老人周恩水,捐出承包橘子山的收入,为村里从社屋到新石桥路段加宽路面并浇制水泥路,两次共4千多元。2009年上周村为拓宽村内主干道并改水泥路面集资82万余元,其中周万荣捐18万元、周建兵捐12万元、周朋军捐10万元沙村的沙苏璋为村内修路、建文求小学、老年节慰问老人建国防公路捐希望工程、助塘溪卫生院购置医疗设备、助汶川灾后重建、救助白血病患者等,共计捐款2.6万元多。2005年为修缮沙氏宗祠,全村村民集资14万元多,其中沙建章和华君都捐了2万多元。前溪头村杜彭林,为村里建老年活动室和宴席厅等,先后捐助34万元。童夏家村夏槐庆,1980年代为村建水泥路捐款8千元。张成华,1990年独资建造雁村老年活动室,造水泥路捐助2万多元。雁村2009年重建老年室时,全村共集资36万元多,其中张元锦捐10万元。为建造永清桥、永晏桥,改造村内道路和建乡道至童夏家等工程,全村共集资11万元多,其中退休干部童和方捐了1万元上城村2001年集资23万元重修归厚堂,其中黄志平捐了近3万元,钱孝华捐2万元修建陆家祖堂集资17万元多,其中陆桂康助2万元多。上城村内浇制3条水泥路,集资18万元多,其中黄卫芳3万元,黄如德2万多元。上城村口建牌楼集资37万元多,其中黄卫芳8万元,黄军辉3万元,黄承恩、峰、钱孝华各2万元。管江村建造至杨梅地山公墓的水泥路,共集资40万元。邹溪村张利庆救助重伤困难家庭,前后三年持续照顾,并资助医疗费4万余元,还结对贫困学生,捐建公墓地旁溪水亭。邹溪集资重修蛤山祠堂、综合楼和众民楼三处公用房,共集资61万元多,其中张卿妙、张锡云3万元多,裕林、张利庆捐3万元。现邹溪老年活动室里的立式空调、大屏幕彩电、发电机组麻将桌椅等等,都是村民捐资5万元多所购置的。华塘人也是如此,凡村里的公益事,诸如浇水泥路、装电灯、修祠堂、安自来水、造老年室、做戏文等等都由村民自发组织捐款而成。
镇慈善联络站成立于1999年,基本职责是动员全社会参与慈善捐款活动,使优良的慈善传统与时俱进,在新时期得到继承发扬,广泛开展对弱势群体的助医、助困、助学、助孤等社会救济工作。从2000年开始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至2008年,累计捐款430万元。当时“企业冠名留本基金”达到560万元,是鄞州区慈善总会这项工作的试点镇。2010年救助92户,发放救助金8.72万元,困难救助129人、1.52万元;医疗救助17人、8.6万元;困难学生救助4人、0.68万元;创业脱贫扶一把工程共扶助8名,发放资金6万元;因突发性暂时困难救助8.67万元。
(撰稿:马宏良)
清·董沛
皇朝子惠黔赤,振安养之政,靡所不备又,虑死者之无归也,岁戒郡县吏巡省管内,掩覆其暴露。而时举之溥,海内外沐浴乎醲厚之泽,通漠赞幽,疹厉不作,盍已二百余年矣。然经费有常制,地籍有定额,有司奉行有善,有不善,则惟里闬好义之士,时出其私财,佐守令之不逮,而其事乃弥广焉。鄞表海为国,大嵩距城九十里,尤东境之近海者也。旧设同知,司海禁。道光初,移驻石浦,惟一临官蒞之。附近村镇则统于县。其地饶鱼盐、竹木、茶荈之利,其民敦本业,大率有恒产,其俗以任卹赈救相尚,履正急公好义不倦。同治(1869),诸大姓相率出资,置公田二百八十余亩,岁收其租,制棺槥以给贫乏。冬春之交,检视原麓,收遗胔,废冢,东西五十里,南北三十里,周历之惟谨。乃构公所于大嵩城西南,规制坚朴,不斫不绘。既成,颜其堂曰“恒德”。而蒋君淮、周君冕来请记。夫四明,固义乡也。余忝长吏之聘,纂辑县志,邑中义学、义渡之属,亦已分隶门类昭示后来。而如养婴恤寡、惠乐成粱,以暨修墓助棺,别为公所,则又标义举之目,附诸风俗,以征吾乡民气之醇。今大嵩介在东隅,而此堂以众力肇兴,不四五年,遂与郡之永济、同仁相峙,皆由我国家久道化成,无横征疲役之扰。故斯民乐于耕凿,能以仰事。俯育之余,助不给而悯无告,此一举也。俾长逝者之魄安于所归,不至有风日凌铄,溪壑冲溃,狐狸、蝇蚋食嘬之惨,何其惠欤?东湖之东,太白之侧,巍乎此堂,永世无极。由是而推焉,日积月累,以次第成它善举,当亦诸君子之所加意者矣。(www.chuimin.cn)
萃嵩文会,兴于光绪七年,绝于三十一年,凡十五年。上路有宿善庵产充公。时知府宗湘文好文事,上路士人施鸿志、沙宝谷、沙予良诸先生,合各乡同志,请拨是产创文会,号曰“萃嵩”。七年八月廿一曰,始集群士,盐司署角艺题目,始作“乡先生咸会以现其盛”。盐司梁公钧谨具训待士。明年正月应甄别试,题目“子张学干禄”。自是,课之。朔期知府阅卷,望期知县阅卷。凡甄别,锁试四五年后寄局。恒德堂给卷,分试渐改为月一期。奖励资虽薄,士气鼓舞重。以埼山、球山书院培植作养,有志高材复出从名师游,是以海畔文学彬彬闻于郡城。既绝,乃以其资分给学堂,然长臂者多得。恒德堂掩骼埋胔,在吾乡置义山一所。山在吾祠堂之前,置棺其顶。东岙有义冢,在鬼洞岩侧,故址犁为书院。西岙亦有义冢,在史(一作“施”)家山立义山,曾置田十余亩,曾分十二股。垣颓门脱,不可不急葺也。
翰芳曰:礼制兴,则风俗正;义举多,风俗厚。相为维系者也。吾北团四甲,公资有余。吾父曰:宜立义庄,给贫家子弟读书,资三年,何必摊粮。周春泉先生以为善。
为置买义山,掩埋骸棺,公叩出示晓谕,永保事穷。情莫急乎赈困矜贫,而事莫大乎噓枯吹朽。城厢内外,自有体仁局(今之民政局)埋胔掩骼,死者得所依归。惟大嵩、瞻埼、咸祥等处,地临海滨,与体仁局路隔重山,实收埋所不能到者。灏等屡见无主遗骸弃诸道路,情实可怜。因捐资置卖十一都二图瞻埼地方,土名史家山杨字号民山四亩,作为义山。四周砌筑墙垣,掩埋骸棺。近有不法棍徒往往在义山偷斫柴薪并盗掘。柴主散放牛羊践踏,有碍骸棺。仰祈仁宪出示晓谕:“毋许棍等偷斫、盗掘,并牛羊践踏。俾义山永保,而孤魂得安,实为德便。”为此,抄明义山土名四址,公叩大老爷恩准出示晓谕,保义山以安骸棺,感激上呈。
道光廿六年二月初八日呈
(注:作者董沛,号觉轩,鄞县人,同治三年(1864)进士,曾任江西建昌县知县。)
(句读:钱德样 张之江)
由镇(乡)民政助理员协助分管党政领导承担扶贫、优抚、殡葬、救灾、移民安置、福利等具体工作。1995年月,建立镇社会保险办公室,2004年1月,成立镇劳动和社会事务管理服务站,负责社会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职工低标准养老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农村住院医疗保险,以及劳动监察、劳动调解和劳动就业等项工作。以后由新成立的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承担其中的工作任务,分别在2008年度、201年度被评为区级首批“文明窗口”和“先进单位”。2010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6010人,医疗保险参保5648人,失业保险参保4649人,工伤保险参保5490人,生育保险参保4410人。
农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20659人,村覆盖率、户覆盖率、参保率分别达到了100%、98%、100%。全镇农民医保缴费共计3305440元,其中镇财政配套1239540元。城镇居民医保参保157人2010年春节期间,对低保户、困难户、五保老人、复退军人及受灾户等进行了慰问,共计发放慰问款物价值近60万元。2010年全镇有农村低保对象243户451人,城镇低保对象11户17人,共发放低保金190.1万元,物价补贴21.36万元;大病救助185人,共计发放123.81万元;临时救助84人,发放救助金13.8万元;教育救助学生25名,发放金额18.6万元;全镇老年人员生活补助金发放845人,发放资金264.38万元。本镇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参保对象,有塘头村、邹溪村、沙村、童村、上周村、华山村、童夏家村、东山村蒋潭点、管江村、前溪头村、北岙村、上城村、育碶村、大碧浦村、施村和北岙村的被征地失土人员,全部落实有关政策。
镇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89年,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宗旨,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老龄活动的硬件设施有镇老干部活动中心、村级老年人活动室和健身路径等。全镇老年活动室建筑总面积已达10260平方米,总投资570万余元,80%来自民间捐助。至2006年,有13个村达到规范化老年协会标准。2008年已有8个村开始了“居家养老工程”试点,2010年70%的村实行“居家养老”。镇老龄委分别在1998年、2006年被评为宁波市级先进,2004—2008连续五年被评为区级先进。2006年,邹溪村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村。镇老年体育运动队多次获区体育组织奖、优秀奖、比赛奖。2007年,塘溪镇被评为浙江省小康型老年体育强镇。镇敬老院于1995年新建成,总投资300万元,占地面积143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5平方米,内设食堂、电视室、工作人员室,可容纳80位老人养老。2010年入院老人75人,其中院外挂钩38人,工作人员8人,自费寄养15人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10万元,新扩建房屋2间,增设电器设备2万元。
镇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于1996年,服务于评残助残,落实各项残疾人优惠政策。2010年全镇有残疾人967人,其中男510人,女457人,符合享受每月生活补助金的残疾人有716人,同时进行居家安养。目前有107名残疾人享受基本生活保障救助待遇,2010年全年发放救助金50.72万元。
(撰稿:周军辉、马宏良等)
有关堇山塘溪的文章
施村行政村位于镇治西端,由施村、大岭、洪番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据传最早的施家桥,在现在的宝庆庵,土名施夹番,数十户人家,以养牛牧马为生,因天早时水源只能维持半月,便逐渐迁徙到溪流长年不断的施家桥放牧,久而久之,村民也迁施家桥繁衍发族。村前后有山,村居依山沿坡而建,东连塘头邹溪,南过百坑岭眦奉化松岙,西接沙村,北与前溪头劈岗为界,面积2.5平方公里。......
2023-10-19
现在的童村行政村由童村、新勇、象峰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镇治西南赤革。童村自然村,旧称童夹岙,简称童,东向沙村、施村,南越西古尖岗是奉化松岙,西接上周岙、童夏家,北与月宫山及横溪的芝山、梅峰、陈婆岙为邻。梅溪南源,过上周番,经童村汇入弦溪后,在双溪口与北源会合,注人梅溪水库,出沙村、施村至金鸡桥,入大嵩江。源自溪坑山岙底和小门坑岙底的两股涧水汇成的弦溪,穿村而过,因水流叮咚,声如弦乐故名。......
2023-10-19
塘头村,亦称塘头街村,因地处砂塘岩嘴头而得名,位于镇治中心。东南有古刹天福禅寺,梅溪汇洪溪穿村而过,分隔成塘头街与溪心王两个自然村。塘溪桥贯通了塘头街和溪心王。所以当地称塘头街为“走拢百姓”。相传约300年前,最早在后沙滩盖起了二十来间草房,这是最初的集市贸易,以后逐渐形成了农历逢三、途八,每月六天的集市,称为“三八塘头市”。塘头村历来是半农半商经济。......
2023-10-19
上周村,俗称上周岙,位于镇域南端,东、西分别毗邻童村和童夏家村;南面黄泥岭、银山岗、苦提岭。银山岗东,有出产铜矿的铜脑山。群山拱卫,苍翠清秀;梅溪源头之水,汇合丁源自银山岗的革溪之水,穿村流过,溪流清澈见底,溪鱼游弋于鸦卵石间,恰然自得。山村常年蓝天碧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清风凉爽,生态优美。梅溪两岸因而成为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福地。......
2023-10-19
邹溪村地处镇治东南,东接大碧浦,南以东庄岭、青龙山、金钟山与成祥劈岗为界,西邻坊前、塘头,北连鹈山。全村由邹溪、蛤山、前岸、华塘自然村合并而成。也就是说,邹溪村以最早的居民姓邹而得名。邹溪张氏宗谱,“文革”时被毁。邹溪张姓原有两所祠堂,俗名叫老祠堂新祠堂,是同宗的两大支派所建,宗族排行相同。邹溪以姓氏名村,以溪见称。邹溪大桥,原是简易石桥,常毁于洪水,遇暴雨,桥即被淹。......
2023-10-19
塘溪四面环山,山间多溪谷,溪谷之水汇于江河而注于海。域内之溪,均为大嵩江源流,主要有梅溪和亭溪。两溪之水流经镇内大部分地域后,汇于大嵩江,注入象山港。水在塘田中曲折缓流,到育王头,注入大嵩江,全长10.5千米。梅溪水在流量小时全纳入咸祥河,在流量大时则分水至大嵩江。2006年在距原金鸡堰北约200米处,新筑一道滚水大坝,并在其东侧江堤上开口设闸,另引梅溪水从新辟水道流入咸祥河。......
2023-10-19
前溪头村南面的山,统称前山,自大梅山牛泥塘岗东出,为奉化西第一尖山东行的分支,由西而东,经红岩山、青龙山、西山、茶山、虎岩、马前山,过邹溪岭为黄蛇山。一条流经前溪头村之南,俗称前溪;一条流经前后溪头中间,称后溪。山脉与前溪之间有宁横公路,连接宁波和成祥。据民国《郵县志》记载,紧靠前溪南边,有条沟通四面八方的主干道路,以管江经堂为中心,用鹅卵石铺成,宽约1.5米,可通人力车。......
2023-10-19
少年时与兄弟一起同求学于宋朝宝佑年间的举人、叔父杜景牧。在他的指挥下,一月后黄河决口终于堵住了,他受到了朝廷宰臣的嘉奖。他学识渊博,才干出众,待人敦礼,乐于救助,很受当时人所称道。当代宁波学者张如安在所撰的《元代宁波文学史》中,称他是继袁桷之后,对当时京都文坛产生不少影响的甬籍诗人。明朝末年管江后笆施人。他的先祖是明朝的世袭武职,家世有经学的传统。......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