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农业水利改革带来的增产效果

农业水利改革带来的增产效果

【摘要】:塘溪是半山区,山多田少,农业生产呈半农半林状态。1950年土改后,从互助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兴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55年中央颁布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要求落实“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农业八字宪法,长江以南在12年内水稻亩产达到800斤。在“农业学大寨”中,垦山田,改旱作,增加水稻田;平原畈则造机耕路,建标准田,为现代农业打下了基础。这样既提高农业收入,又增加肥料,高水稻产量。

早先,塘溪是象山港的一个海湾,居民为求生存,只在山岙里种植高粱、大豆等作物,而后便砌磡、垒坝、打塘,形成了一些能种水稻,但面积小数量少的山禾田。林特方面有栽桑育蚕等。1982年鹳山村打深井时发现,离地面75米深处才是岩层,12米以上是青紫泥和极薄的表土层。而12~75米之间,全是黄泥沙石和大量的大小各异的乱石。据此,当时浙江省第五地质勘测队工程师分析,很久以前本地曾发生过类似地震的山岩崩裂,加速了由梅溪、亭溪冲积的塘溪平原的形成。

塘溪是半山区,山多田少,农业生产呈半农半林状态。日时塘溪、管江盆地,集雨面积大,溪流多,大嵩江咸潮倒灌,多灾多难,尤其是洪灾频发,年年受浸,正所谓“大熟年成三百三,碰到灾年喂老鸭”。现在则有耕田1024公顷,以种粮为主,水稻种植在万亩左右。2010年全镇种植早稻面积522亩,晚稻面积9610亩,桑果、葡萄草莓、瓜、蔬菜等作物共计500亩左右,并逐步发展起现代农业

1949年前后,上路多山禾田、靠天田,下路多烂塘田浸煞畈。产量一直在二三百斤上下。1950年土改后,从互助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兴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55年中央颁布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要求落实“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农业八字宪法,长江以南在12年内水稻亩产达到800斤。但镇域到1967年水稻亩产超过了800斤,实现了农业纲要提出的目标。到1970年代中期,水稻亩产超“双纲”,达1600斤以上。主要依靠如下措施:一是改变耕作制度。改单季为双季,间作为连作,两熟改三熟(即春花、早稻、晚稻)。1953年上周村周扬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种连作稻。

到1958年除山禾田仍种间作稻外其余大面积推广连作稻,结束了山禾田种糯稻,烂塘田种“淮白”的单季稻时代。二是推广良种。改长秆稻为矮秆稻,以抗倒伏,推广种植“矮脚南特”广陆矮”“陆才号”等早稻品种,“农垦58”、“10509”、“红须粮”等晚稻品种。各村成立种子队,试种新品种,单选单晒,纯净种子,为大田种植打下基础。三是积肥当家。家家养肥猪,户户拾大粪,稻田以施人粪和猪牛粪等有机肥料为主;各地亩亩种草籽养绿萍作早晚稻基肥;稻草还田,天天烧草木灰鹳山华塘捻河泥,割畈芦,积肥做秧田。鹳山人割畈芦在大嵩地区出了名,是鹳山“三苦”之一。鹳山人少田多,户均3亩多。1960年代开始用上化肥。1967年亩产超“纲要”,1974年超“双纲”。上交国家征购任务,鹳山从4万斤起,到1983年达到75万斤,按人均计,为大嵩地区第一,被誉为“大嵩粮仓”。四是土地平整改造。半山区农田地块小,且高低不平;平原区烂塘,又常年受淹,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从1950年代起,先是调整村与村之间的“插花田”使农田连片成畈。然后拆迁坟滩,挑平高地高墩,调整低田,填平河池,使农田成方成块。对深水塘田,挖新河,掘水渠,使河直田方,排灌顺畅,还加生泥,施厩肥,改良土质。靠天田,则挑高填低,扩大田块。在“农业学大寨”中,垦山田,改旱作,增加水稻田;平原畈则造机耕路,建标准田,为现代农业打下了基础。五是注重植保,积极开展农业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六是走机械化之路。一直来农民劳作是“面向土地背朝天,肩挑背驮靠力气,头铁耙加沙尖,耕田牛拖老木犁”,插秧、割稻、耘田“三弯腰”,“双夏”时节谷担挑。赤的稻田,大部分在二十里外的鸛山、华塘下路畈,东山、华山、上城的稻田在育王塘、老鼠山,上周村更要翻山越岭,田在奉化松岙畈。每逢“双夏”割早稻,鸡叫出门鬼叫回,妇女孩童还要半路接谷担,历尽艰辛且效率甚低。1958年始,改“牛、犁、车、耙”传统的四大件农具为“铁牛耕耙拖拉机,铁龙化水抽水机,割稻脱粒打稻机,治虫用上喷雾器”。随着公路开通,机耕路造就,载谷运物用上拖拉机、运输车,农民下田畈也以车代步,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塘溪山多林广,山林总面积4821公顷,资源丰富。林特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处于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区生长的大都是松树、杉树、栎树等落叶乔木。历来种植栗子、柿子杨梅桃子、梨头、橘子等果树和桑树、茶叶等经济作物。上周村南火坪的金柑,当时在本地区小有名气。邹溪村也种过苹果,因气候和土壤不宜,没有成功。塘溪的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始于宋朝,有条件的家家种桑,户户育蚕,一直延续到清末。特别是管江、塘溪两地,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管江邹溪大队还成立了蚕桑队,仍在种桑育蚕,供销社还专设蚕茧站。192年以后,在“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下,各大队都开垦荒山,种植茶树。每年春茶季节,全体妇女,还有中小学生都上山采茶,有的大队还找帮工采摘,茶叶曾成为当地林特业的主要收入。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这里还大面积种植过贝母黄桃等。

山民历来重视毛竹、溪竹的培育。尤其是毛竹,繁殖快,生长快,成材快,用处广。每年有冬笋、春笋、竹鞭笋,再加乌笋、黄壳笋、龙须笋、杂竹笋等小竹笋,和现在发展的雷竹笋,品种多,产量高。东山村的大毛竹曾与横街大雷、横溪大岙相媲美,在鄞州区三足鼎立,颇有名气。1950年代鄞县展览馆就展出过东山大毛竹。

1974年起,科技兴林,实行工程化管理,以促进造林绿化整体水平的提高。改造残次林,建杉木基地,以发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增加山农收入。通过林业精品工程建设,人工造林成活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基本上达到了一次种植,一次成林。上周、东岙有杉树基地千余亩,是全县造林典型。东岙1995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2007年被宁波市评为“市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

茶园(周海云摄)

塘溪的畜牧业经历了一个由家庭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发展的过程。有“邹溪蛤山养猪娘”,“小全篮,卖鸭蛋”(邹溪村俞小全养群鸭)等俚语,说明当时塘溪畜牧业也很兴旺,猪牛、羊、兔、鸡、鹅、鸭等常见的畜禽齐全,但规模小,数量少,家庭式养殖,以养猪、养鸡为主,多数是自养自食的“后院畜牧”。1958年起,公社、大队都办起了畜牧场,畜牧业以猪为纲,六畜兴旺。这样既提高农业收入,又增加肥料,高水稻产量。那时连学校也办“三场”(农场、工场、牧场)养猪、养兔。当时东山陆阿菊养出单头600斤的猪,成为鄞县养猪能手。为防治畜牧疫病,公社成立畜牧兽医站,直至现在还有畜牧专管员。1980年代后,家庭式散养减少家禽锐减,取而代之是规模养殖,办起百猪千猪场、千只万只养鸭养鸡场。饲养方法由自然散养改为科学养殖,饲料也由砻糠、野草变为人工配比的饲料。因地制宜地调整畜牧业结构,创新养殖技术,拓宽饲料来源,改良养殖品种,增加养殖数量,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单位畜禽的产出率。东西岙村一个牧场里,养殖着美国七彩贵妃鸡。鹳山村利用水稻田搞水产养殖。

除传统的蔬菜、瓜果、甘蔗等生产外,现代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有的已粗具规模。如宁波九洲工贸食品有限公司,把竹笋、桃子、橘子葡萄等加工成为罐头食品,成为宁波市著名的农业龙头企业。东山村曾把毛竹加工成竹编、工艺品,运销欧美、日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位于东西岙村下岙的郭斌锦鲤鱼养殖场,引进日本锦鲤鱼优良品种,养殖规模居全国第二。雁村发挥山清水秀的优势,现在办起了农家乐。鹳山利用平原水乡搞起钓鱼台等休闲项目。(www.chuimin.cn)

郭斌锦鲤养殖场(杜定国摄)

古时塘溪人先后围筑了张家塘、王家塘育王塘、大慈塘等。至清雍正五年(1727),县令杨懿请允拨款,修建了大嵩地区的都江堰——金鸡堰,开挖咸祥河,广造碶闸等大型水利工程。梅溪亭溪筑起了砂塘。各地同时开沟挖河,斥卤蓄淡,试种棉花、水稻等作物,由此奠定了塘溪农林牧多种经营格局的土地、水源基础。

山水是福祉,也是祸害。所谓“三潮大雨山洪暴发,三日晴过田畈开豁”。

1920年至1922年连续三年六潮洪水,毁农田,倒砂塘,淹房屋,吞人命,惨不忍睹。1923年,沙孟海先生在《大咸乡赡灾碑记》上写道:“独恒患水,每年洪发,若倾若驰,崩梁,坏田舍,泛滥横溢,猝不可得遏。”1949年农历八月十二晚上,山洪暴发,童村吞没14人,冲毁房屋24间,而塘溪乡死亡多达19人。

1956年8月1日,特大台风登陆象山,风加暴雨,大树连根拔起,大片毛竹折断,农田房屋被毁,9000亩水稻颗粒无收,7人死亡。1963年洪水,水位高出鹳山村地面2米,全村在水中浸泡了三天三夜。1977年8月22日七号台风,断电断路断通讯,淹田万亩,死亡6人。村民是遇水伏命,逢旱求神。故塘溪一带旧有迎圣请龙王、稻花会、青苗会的习俗。

1949年起,各村挑溪坑,打深井,筑堰坝,开渠沟,小搞水利。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中修水利。1958年,管江、赤、塘溪加上东山,归一成为大乡,大兴水利。大嵩江鹳山段裁弯取直,工程浩大,华塘村为此捐田200余亩。各村因地制宜造山塘水库,筑沿山水渠。如塘头村,通过两级翻水泵站,筑起1.5千米长的人工绕山渠道,引砂塘岩嘴的梅溪水自低而高流入上田垄水库,灌溉全村400多亩稻田。东山村历时数年,建成华家山黄泥心鹅卵石坝水库,至1983年库容增至12万立方米,使岭下500余亩稻田抗旱能力提高到20天。就这样,塘溪人硬是凭着两个肩膀一双手,筑造了铁砂岭、黄金岙、斜红岩、华家山、文台等小型水库和冷水坑等山塘82座。同时修筑潘家碶、大慈碶、育王碶、涨池碶、东陶碶等碶闸。1977年8月28日洪灾后,梅溪邹溪段溪坑弯头改直、两边砌磡驳岸等,从根本上改善了塘溪的水利条件。1999年建成梅溪水库,彻底变水害为水利。自2005年起到2009年,总投资2052万元,对梅溪7.2千米、亭溪8.1千米两岸砌石磡加固,并分段设坝拦水,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降低了洪涝灾害威胁。

梅溪水库是一座河道型中型水库,坝址位于大嵩江上游梅溪干流塘溪镇沙村附近,坝址以上流域面积4.01平方千米,主流长度11.73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764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2立方米每秒。水库总库容2882万立方米,相应水位53.67米。水库为5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遇洪水校核。蓄水位:非汛期49.11米;梅汛期防洪限制水位46.6米;台汛期防洪限制水位44.11米。正常蓄水位(49米)时,水面积1.39平方千米,回水长度2.3千米。

梅溪水库枢纽工程由拦河坝、溢洪道泄洪洞及电站组成,效益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防洪:梅溪水库能拦截20年一遇的洪水,使水库中下游梅溪两岸不受淹,并减轻大嵩江水系洪涝灾害,防洪保护范围为梅溪水库下游两岸,大嵩地区沿江平原,塘溪镇、咸祥镇、瞻岐镇平原地区,保护耕田2800公顷,人口6万余人。灌溉:梅溪水库灌区除亭溪流域及瞻岐部分地区外,灌区面积3350公顷。与大嵩河口闸蓄水、小型水库,河系统一调度,灌溉保证率可控制在80%。供水按目前人口和工业产值,与其他供水源统一调度,供水保证率95%。发电装机容量2×320千瓦,额定功率640千瓦,保证出力160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84万千瓦时。年利用小时2875时。最大发电水头35米,最小水头20米,加权平均水头28.9米。

梅溪水库工程投资:批准的调整概算为17863万元。经审计后的工程竣工决算17824.4万元。其中市补助2210万元,国家以工代赈260万元,其余由鄞县自筹解决。建设施工准备阶段在1991年7月至1993年底,全面施工阶段在1994年底至1997年底,于1997年7月30日下闸蓄水1998年12月29日通过竣工验收后,进入正常运行管理。建设单位:鄞县梅溪水库指挥部。

(撰稿:施纯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