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天台山脉东系-山系山脉的地理位置与特点

天台山脉东系-山系山脉的地理位置与特点

【摘要】:域内诸山,宗于天台山脉东系之白岩山,位于域内西端。山系分为南北两脉。因山体形如大铃,古称“铎山”。黄泥岭顾名思义,此山多黄泥,是银山岗东迤之脉,高近500米,南北走向。树倒山尖应称“竖陡山尖”,因峰顶的山势陡峭而名,高423米。青莲山俗称“清山”,是建岙岭北伸之脉,坐东朝西,延至宁横公路南侧。其西北向田畈中的田螺山和老鼠山,均是它的余脉。杨云山东北部俗称“狮子山”,亦名“鹳山”。

域内诸山,宗于天台山脉东系之白岩山,位于域内西端。山系分为南北两脉。南脉,过菩提岭,渐向偏东,经银山岗,历滴水岩,越百坑岭,连烟墩山,直达咸祥之黄牛岭,此为本镇跟奉化和咸祥之界山。北脉,过九曲岭,上夏凉岗,析分为二。一折向东南,越石梅岗,经大湾山,止于童村双溪口;一延续向北,进入横溪大梅山,出芝山和域内象峰山连接,又衍化二支。一支向东南延伸,过张家岭,经鹤山岗,止于71省道西侧之黄蛇山;一支迤向西北,登月宫山,过华家山,经笔架岩,转向亭溪岭(属钱湖镇),越泗水岭,折向东南,重入域内,伏脉突起,走福泉山,过天打岩,直抵瞻岐之大嵩岭,此乃本镇与横溪、东钱湖和瞻岐三镇之界山。域内群山,峰峦绵延,支脉犬牙交错,由西往东,逐渐展开。其翠微屏障,将广袤沃野和村落集镇俱收拥其间。

白岩山(童中人供稿)

白岩山坐西向东,因山巅为灰白色裸露的嶙峋岩石,故名。又因山上赤草丛生,由草得名,又称“菫山”。主峰高628.5米,为鄞东第三高峰。登峰远眺,南可见象山港船只如繁星点点,北可见甬城之高大建筑。放眼看,域内群峰尽收眼底。南北两侧马鞍形山岗处各有一条古道,北称“九曲岭”,南曰“菩提岭”。菩提岭,因岭巅东侧有“菩提禅院”(久圮)故名,高约520米,东西走向。东面岭脚是域内雁村,西边岭脚是奉化甲岙。此岭素为鄞奉通道。抗战时的1941年,宁波沦陷,县府迁宁海,此岭则成东南乡军政、商贸往来之要津。岭上还设卡盘查。

银山岗西北与菩提岭相连。因山体形如大铃,古称“铎山”。当地民众认为其山顶形如覆镬,就叫“镬肚脐”。又因山上长草,亦称“堇山”。沙孟海先生认为鄞县因此山得名。山高562米坐西南朝东北走向。西南麓是奉化裘村桃坑,东北麓为域内上周。此山西南面之岩石中含有方铅成分,而方铅与银色泽相近,民众误以为是银子,故叫“银山岗”。此矿明朝时曾经开采,无果而止。民国初,英国商人也曾来尝试,获而终。1960年代又曾开探,以致形成上、中、下三处矿洞,其中一洞外有水潭,水质甘醇,相传用水洗眼能明目,当时人称“龙潭”。

黄泥岭顾名思义,此山多黄泥,是银山岗东迤之脉,高近500米,南北走向。南面岭脚是奉化松岙,北面岭脚是域内上周。岭上古道设凉亭两座,岭巅曰“施茶亭”,岭中曰“新凉亭”。昆虫学家周尧的故居,就在岭之北麓。

滴水岩是俗称“呒底坑”的主峰。西接黄泥岭,东连大岭头,坐北朝南,高509米。东北侧有一脉延伸,曰“冠山”,因形似而名,北麓曾有童村的冠山小学。童氏历代贤俊不绝,闻人辈出。克隆先驱童第周,就出生于此,今朝是个闻名遐迩的教授村。

树倒山尖应称“竖陡山尖”,因峰顶的山势陡峭而名,高423米。西与冠山相连,北麓有梅溪隧道,1993年为建梅溪水库,原公路上移而凿,其下即梅溪水库。

大岭头曰“大岭”,其实并不算大高不足400米。坐南朝北,与树倒山尖相连,原系域内北麓诸村居民去奉化松岙的必经之路。岭上本有80余户居民的小山村,古木成群。改革开放后,陆续迁居域内施村,现尚存2户。

茶山俗称“茶山岙”,高394米,西与大岭头相接。东侧之低凹处,名“百坑岭”,因周围小水坑多而得名高343米,南北走向。原是岭北洪岙、邹溪等地居民去岭南奉化王家山、营口、五百岙的通道。

烟墩山俗称“火龙岗头”。西与百坑岭相连,高217米,坐南朝北,东北侧有一支脉,其形似钟,俗称“金钟山”。山麓有古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名“天福禅寺”。烟墩山东迤下凹处有古道,曰“铜坛岭”岭不高,南北走向。岭脚南面是芦蒲村(属咸祥镇),岭脚北面是域内铁沙岭水库,建于1958年代,经多次加固整治,库容12万方,现为邹溪居民饮用灌溉之主要水源。

炮台下位于铜坛岭之东,坐南朝北,高211米。明、清时,为防倭寇,在山顶曾筑烽火台,俗称“炮台”,现烽堠的基石尚存。登临其上,可见象山港之船只往来。

从炮台下迤东,过里山岗不远处,脉分二支:一续向东伸,称“黄牛岭”(属咸祥镇),一折向偏北,横亘于本镇与咸祥之间,形成一条分水岭,俗称“建岙岭”,亦叫“甲岙岭”。岭不高,麓是咸祥庙,西麓为大碧浦。此岭本是东西两地人们往来的主要通道,自宁横公路建成后,人迹罕至。

青莲山俗称“清山”,是建岙岭北伸之脉,坐东朝西,延至宁横公路南侧。过公路,伏而又起,为“杨云山”,高96米,凸起于大嵩江边的田野之间。据传旧时杨姓人曾居于此,故名。其西北向田畈中的田螺山和老鼠山,均是它的余脉。

杨云山东北部俗称“狮子山”,亦名“鹳山”。旧时山上有大批古松,因地濒嵩江,常有成群鹳鸟来此憩栖生息,故名。抗战时,日寇到此砍伐古松,遭到敌后鄞县地方武装的有力狙击。

老鼠山顾名思义,其形似鼠,头西尾东,位于大嵩江之西北岸。山体虽小,然作用颇大。旧时,山麓是本镇梅溪流域和邻乡农民跟商贾进行山货交易和装运之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本镇供销社在那里建立了土产收购站,储集本地山货,运销舟山、岱山诸岛,人来舟往,煞是热闹。1970年代初,大嵩城外的高拱石桥被拆建为平桥,在大嵩江之入海口建起大闸,大帆船进出受阻,老鼠山便一改旧况,变得“冷冷清清”。进入本世纪,老鼠山大易其容,上建锦苑豪宅,旁有企业工厂。路人见之,无不惊叹。

九曲岭位于白岩山北侧,高不足500米,东西走向,盘旋曲折,故名“九曲”。西边岭脚是横溪之道成岙村,东面岭脚为域内雁村。秦时,鄞县县治设在今之奉化白杜,岭东之民众往来于县治,经此岭,过道成岙,翻马岭,便是白杜,最为便捷。

九曲岭北延至夏凉岗,脉分为二:一偏向西北,入横溪镇境内,过大梅山,越牛泥塘岗,抵白云山;一偏向东南,即达石梅岗。

石梅岗高587米,坐北朝南。因山北岩石成堆,岩罅之间,偶长几株梅树。每到冬末春初,在灰白色的岩石堆中,有几株红梅在朔风中竞姿斗妍,其景美不胜言,故名。岗之稍低凹处有一岭,曰“梅岭”,南北走向,北麓是横溪之上、下山坑村,南麓为域内雁村。这条古道是旧时雁村、夏家、上周三村农民在农历每月一六横溪市日卖山货去赶市集的要道。石梅岗头向东约500米处,原有一村,叫“陈婆岙”(属横溪镇),有居民百余户,人口近五百。1990年代,因退宅还林,全村迁居于横溪集镇。

太和山俗称“大湾山”,西与石梅岗相连,高289米,坐北朝南,北麓为横溪芝山,南麓偏西之旗鼓山脚。有一古庵,曰“洪武庵”,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故名。现原址重建,规模扩大,改称“洪武禅寺”。南麓偏东之上、中、下三处,昔日各有一庵,分别称“上白院”、“中白院”“下白院”,俗称“白庵基”。中院久圮,上院近毁,唯下院在2009年拆除重建,规模超前,更名为“观音禅寺”。太和山与北面隔岸之芝山相峙,东迤抵童村之双溪口,戛然而止。

从夏凉岗北延一脉,至牛泥塘岗后,析为二:一续向北延伸,一折向东南,过金山芝山到域内饭箩山岗后,山脉折向偏北,即是象峰。

象峰因形似而名,高约390米,坐北朝南。山之折向处有一连体小山,因其行如龟,故称“龟山”。在“龟颈”西侧曾有裴君庙,始建于宋淳化年间。清乾隆进士全祖望曾写有碑记,可惜在1960年代,此碑被作为工厂机器的底座,埋于地下。庙因位于梅溪水库库区,水库建成蓄水后,被淹。象峰的西北向称“白岩岭”,可通东山,南麓有古寺,名曰“保庆”,始建于唐乾宁元年(894),屡圮屡建。1949年冬,僧散,寺屋逐渐改为民宅。2002年起,原址已重建起部分殿堂,易名为“宝庆寺”。

盘云岭俗称“张家岭”,是象峰南迤支脉上的一条古道,岭高约320米,东西走向。东边岭脚是上城村,西边岭脚是象峰村。时该岭是赤堇诸村山民农历每月逢五、十的韩岭市日负荷山货赶集的要道。西边岭脚之北侧,本有座南宋越王史浩嫡孙、知县史定之的墓惜于1960年代被拆作他用。岭东之南侧,有董家山,山巅原有一道观,抗战时曾作鄞县地方部队的军械修造所。(www.chuimin.cn)

屏风山俗称“龙到头山”,是象峰南延支脉析而向东的山,高近300米,南北走向,形如屏风,立于沙村后。其南麓有革命先烈沙文求和大画家沙耆之故居。清朝同治九年(1870)的举人沙中金也出生于此。

鹤山岗西跟屏风山相连,高293米南北走向。因这一带古时低濒海湾,鹳类飞禽多在此筑巢栖息。先人误以鹳当鹤,故名“鹤山”。

黄蛇山因形似而名。系鹤山东迤之末梢,高80米。南麓有庙宇,名“邹溪庙”,祀裴肃。在旧时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例行一次规模盛大的庙会,俗称“稻花会”,以祈五谷丰登。1950年代初庙宇改为粮仓。21世纪初,庙易地新建,规模超前,并将庙之后山,建成公园黄蛇山之西的伏脉处,有一条古道,岭不高,南北走向。南向称“邹溪岭头”,向称“坊前岭头”,是宁横公路通车前两地居民往来之捷径。在该岭的南边岭脚,土名“龙王堂山”,原建有“都神殿”,旧俗每年农历五月廿五日,必要祈祷无痛免灾,国泰民安”,现迁建山巅。

月宫山曾称“叶公山”,是象峰迤向西北之脉,由西北向东南,最高处俗名“大岗头”,高498米。从山腰起向上,地势稍开阔,形似镬,宜建村居。自1932年始,因地处当时五山乡之东边,则改称“东山”。

华家山高369米,西南与大岗头相连。东北侧山腰有一裸露的呈紫红色的大石岩,俗称“红岩山”。在大岩石下,旧建有“红岩殿”,供奉岩神。传说渔民在海上遇险时,遥祷此神,相当灵验。山之背面有一条岭,叫“青山岭”,是东山村民跟西边的钱家山(横溪镇)和北边的华山往来之古道。

笔架岩因其山顶有一巨石,形似而名系华家山北迤之脉,跟青山岭相连,高402米,呈南北向。山析分为二:一向东延展至域内大桥之公路边;一向西延至钱湖镇境内之亭溪岭,渐转向东,越牛头山,达泗水岭,过岭后,折向南,又入本镇,伏脉凸起,为“黄金岙山”。

黄金岙山名由无稽,呈东西向,高250米。北麓土名“小岙”,有水库,亦名“黄金岙”,始建于1965年,库容101.2万立方米,是华山村饮灌两用的主要水源。水库尽头山体岩石宜作石材,旧日有石宕。

马鞍山因山峦形如马鞍,故名,高181米,北与黄金岙山相连。山麓有一井,俗叫“李家潭”。井虽不深,久旱不枯。先民们因不明此水之成因,认为是神马之乳汁,故有永不干涸之说。

北岙岭或称“横街岭”,岭不高,南北走向。北向岭脚是上水横街村(钱湖镇),南向岭脚是北岙村。此道是旧时两地村民往来之捷径。南边与马鞍山相连,东边与大山相连,形如扇子。

大山高264米,系北岙村之最高峰,故名。西南侧称“文台山”,山麓有文台水库,是北岙村民主要饮用水源,始建于1958年,蓄水16万立方米。

福泉山西与大山相连,高556米,为鄞东第四高峰。呈东北西南走向。

因其形如覆船,原称“覆船山”,又因山上有一眼龙井泉水澄澈,改称“福泉山”。山之西南面属本镇,支脉多条,连绵南迤。山体较大的有五塔山、云峰山和马峰山。

五塔山高388米,因山上有五塔陶公庵,故名。自1960年代起,该山顶大部分划归福泉山茶场。

云峰山位于五塔山西南,高232米因山上有云峰寺故名寺始建于明代晚期,1994年始重建,现已具规模,为净土宗道场。山腰有岭曰“云峰岭”,俗称“涨池岭”,东通涨池岙,西北达北岙,是两地居民往来之通道。

马峰山高约200米,位云峰山西南,因山峦形如马背得名。西南麓为管江之徐家溪和后笆施。过黄土岭,山之东南隅是黄岭村。山之北麓是涨池岙。马峰山腰有杨梅地山,为管江村民的公墓地,建有半山庵。后笆施南则新建有管江庙。象山港大桥由公墓地下侧东西向穿过。山南有南北走向的船舫山,现讹称“顺风山”。

育王碶头山是马峰山之伏脉,位于黄土岭东南,大嵩江畔,山体不大,高50米。南麓曾有可停靠大帆船之码头。昔日亦是域内百姓跟海岛商贾进行货物交易之处。自1960年代起,嵩石拱桥改建平桥,海口建大闸,帆船不能出入,码头则废。现有阻咸蓄淡之育王碶。

东陶岭是位于五塔山南和云峰山北之间的一条古道。西北岭脚是横街村(属钱湖镇),东南岭脚是东西岙村。此道,旧时是东西岙村居民过横街、渡钱湖、上甬城之捷径。

洪空山是福泉山南面的另一支脉,高307米。西南侧有一小山,曰“安山”,高238米。山腰有古寺,与山同名。建于清顺治年间,2009年在原址重建。

洪空山向东延伸,至天打岩衍生为二:折向南迤,土名“篙竹山”,至管大公路北侧而止,将周一村(属瞻岐镇)跟天打岩村分隔在东西两边;一续向东伸,便是瞻岐之洞桥山和大嵩岭。

(撰稿:童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