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我校迅速成立课题小组,召开相关人员会议,明确要求实验教师们在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的编制过程中加入“创新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们经过培训,知道了如何在编制学期课程统整的时候,对可以进行创新素养培养的知识点进行单列。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了创新素养培养的元素,强调了创新素养培养的系统性。......
2023-10-19
(一)让创新素养进课堂,在日常教学中落地
2013年3月,我校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进入全面课堂实践阶段,我们把原来开学初作为常规工作检查的“推门听课”进一步深化,以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为主题开展校内教学展示。
在教学展示周期间,各位教师不仅以备课组为单位认真准备,还要积极听其他教师的课。最后从各个教研组的统计来看,“推门听课”的节数比过去历次都要多。各教研组的听课数量大致如下:语文组27节、数学组50节、英语组21节、政治历史地理组24节、物理化学生物组34节、音乐美术劳技组15节、体育组16节,总数超过200节,学校行政听课的节数达到114节。尽管这学期我们是第一次进行创新课程的展示,但教师都是全情投入,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次展示周,教师开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显性的创新题材。例如,历史课“第二次科技革命”、思想品德课“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语文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心理课“突破定势思维”等。这些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懂得了为什么说创新是推动时代进步的不竭动力,也初步明白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些课加入了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环节,在原本比较传统的课堂中加入了带有创新特征的板块。比如英语课“水”,让学生在写作中激发创新思维;语文课中加入了对某一个传统寓言故事进行有创意的改写的内容,可以看到,学生的作品也有许多的创意。有些课注重了自身教学方式和学生课堂活动的创新,语文课突破了单一的讲读教学的方式,通过访谈、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对授课内容进行呈现。物理课让学生在布袋中摸取并猜测物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类比,最终完成探究原子的结构的教学目标。六年级数学课“单据中的数学”,在教会学生读懂水电煤单据上的数据后,再利用单据上的数据,学会编写应用题并解题,让人耳目一新。有些课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比如劳技课,将手工制作和数学几何图形的测量结合,有新意,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校还组织了教师对于本次“推门听课”进行了评课、反思和反馈,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之处作了汇总。此次活动加深了教师对创新素养能力培养的认识,激发了教师教学创新的热情,使创新素养进入课堂,在日常教学中落地生根。
(二)让教师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在磨炼中提高
学校“推门听课”活动,让教师们对课堂中渗透创新理念有了初步的体验。学校也感到了教师在尝试改变,教学设计思路由重教向重学改变,教学目标定位由重知识向促进学生思维改变,教学方式由常规教学向问题解决式教学改变。学校在教学反馈中给予极大的鼓励,使教师增强了信心。当学校为这次展示活动征集公开课时,各教研组积极推荐教师,学校共计推出八节公开课,涉及七个学科(见表1)。
表1 公开课内容
承担公开课的教师经历不同层次的磨课,还有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教研员也多次来校指导,最终形成一节完整的公开课。教案初稿首先进行第一轮磨课,对集体备课适当取舍和调整后,再由磨课教师进行磨课教学;当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大家再集中交流互动、反思调整。这样反复磨课,不断积累,教师的教案修改了六次,试讲也达到五次,到最后执教时呈现的课堂教学相比原来有较大的提高。无论是上课还是听评课的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教师执着钻研的精神在这次的公开教学中也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2013年,我校地理学科杨燕文老师凭借“自主学习,认识地区”一课参加了区大奖赛并获得特等奖。她这节课中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验证,最终解决问题的基本探究过程。尤其是针对同一问题的二次探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出现的观点碰撞,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表现为学生求异发散思维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意识。学校请杨老师在教工大会上播放了课堂录像,介绍了她的设计意图,同时请刘兰英教授结合这节课的创新素养培养指南进行了点评,指出了其优点与需要改进之处,使听者对创新素养的课程设计有了直观的感受,增强了可操作性。
2014年6月29日,我校参与创新素养统整指南设计和案例撰写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代表结合近两年的教学体会,在暑期教师培训期间进行了交流发言。数学组的姚春花老师代表七年级备课组以“探究三角全等的判定方法”为例,交流了《在几何定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劳技课周晴老师以自己的教学案例“绳结工艺——饰结创新素养解读”为例,介绍自己围绕统整指南的教学目标如何进行设计、教学及看到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后自己的感受;语文组的周婷老师在《创新,思维品质变化的代名词之一》的主题发言中,交流了自己从最初带着困惑参加创新素养能力培养的课程实验活动,到现在将创新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后自身认识上的变化和感受;历史组的练国伟老师在发言中介绍自己如何立足学科教学,从教材中挖掘创新点,把握学科的教学逻辑,将创新点组织成有机的整体,进而形成学科统整指南。教研员顾非石老师对于我校教师的参与热情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在点评环节中指出了教师个人教学案例和备课组、教研组的统整指南中的亮点,并结合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教学体会,提出修改建议。此次交流,既是对前期工作的小结和回顾,也对日后课题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指明了方向。学校将以修改教学案例和完善统整指南作为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校本培训的暑假作业,明确了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www.chuimin.cn)
实验之初,我校教师曾刻意追求创新课的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力图构建一种“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然而,我们很难把某一教学内容界定为“创新课”的内容,其他内容作为“非创新课”而不进行创新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们意识到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不应当被作为技能进行教育,创新素养的培养,应当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会观察;思考的习惯——学会分析;提问的习惯——学会形成问题;合作交流的习惯——善于同他人合作;有始有终的习惯——培养坚韧的毅力。所以,创新素养的培养应当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师就应当努力挖掘每一个探究过程中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并且在那里尽可能留足思考空间。而那些探究点大多是知识的巧妙之处,只要善于发现,细节上可以做出大文章。
(三)让创新思想深入人心,理念在探索中提升
为迎接园南中学建校20周年,展示我校教师在教育转型发展中取得的新成果,同时为教师们搭建一个表达教育思考、总结教育实践的舞台,我校于2014年2月举办了园南中学第四届论文评比活动。
整个评比分为初评和复评两个阶段。学校初评小组将参评论文按教师所在教研组,分为文科组和理科组两大类分别进行初评,并按照50%的比例挑选出进入复评的文章。由学校聘请的专家组对进入复评的论文进行复评,按照60%的比例择优挑选出获奖论文。由学校聘请的专家组对获奖论文进行排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学校论文评比领导小组对专家组的评选结果进行最后的评议,确认论文评比活动的最后结果,对评比结果进行公示并听取意见。从学校公布的最终评比结果来看,此次活动共计收到38篇,创新素养相关的论文48篇,占上交总数的36.8%,其中文科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1篇、鼓励奖3篇,理科一等奖2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鼓励奖1篇。
劳技教师陈红卫在《智力套环“金蝉脱壳”的制作——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实践与反思》一文中,深切感受到自己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她说:“教学理念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本教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活动次序的改变(学生活动在前,教师活动在后),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的能力,着重让学生掌握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地理教师杨燕文在《浅谈初中地理学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文中,就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讨论点进行讨论。她从“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开展实地探索,让学生乐问”“改革评价机制,让学生善问”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教学体会。她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蹴而就,而须循序渐进。在初始阶段,鼓励学生“敢问”就可,不管是多么幼稚的问题,因为他已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逐步引导学生“想问”“乐问”,直至“善问”。当然在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旧知的温床上,才可能孕育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望,甚至冲突。而且想让学生成为“问题学生”,教师自己应是“问题教师”,教师善思善问,学生才会乐思乐问,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数学教师徐莉萍在《例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保护与培养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文中,以六年级第二学期《有理数的意义》为例,借助于有理数的由来相关的数学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出教师如能顺着这个“调皮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并予以肯定和鼓励,无疑是一次对学生创新意识的“保护行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知道带着疑惑探索是充满好奇与乐趣的脑力探险。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兴趣诱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愿望。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教师孙宁漪在《让思辨变成习惯——语文学科思辨能力养成记》一文中,提到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辨析人物性格,挖掘文章主旨,感受文化意境。化学教师卫怡婷谈到自己执教“中和反应”教学体会时,认为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联系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校教师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创新素养是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应通过多种任务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近两年来,我们发现,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具体环节一定还存在着不足——有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少了学科味,弱化了知识点的落实;有的找到了创新点,由于教学方式老套,结果还是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有创新的意识,但在具体操作中课堂生成与预设的差距较大时,教师针对创新的应变能力略显不足——但是,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校在最近申报的院校合作项目中将“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放在首位,希望在专家的帮助下能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在与同行的合作交流中能进一步完善创新教学体系。当然,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大胆创新,不断拓展创新素养教育的外延,用体验和实践的方式来培养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创新素养的人才。我们行走在教学研究的路上,期待智慧的碰撞。
2012年2月,我校迅速成立课题小组,召开相关人员会议,明确要求实验教师们在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的编制过程中加入“创新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们经过培训,知道了如何在编制学期课程统整的时候,对可以进行创新素养培养的知识点进行单列。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了创新素养培养的元素,强调了创新素养培养的系统性。......
2023-10-19
创新素养的培养关键需要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如鼓励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关照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创造适宜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等。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研制,把创新素养培养作为其中的一个元素加以单列。这是创新教育得以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物理老师认为,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2023-10-19
我们牢牢把握总该课题组提出的要求,全面、系统地培养幼儿的创新素养。因此我园着重依据原有课程方案开展了边实践边调试的方法,将幼儿创新素养培养融入环境教育课程中。统整目标的目的是统整各年龄段目标实现纵向系统培养。主题目标体现基础课程的目标与创新素养培养目标。我们以主题活动为主干,分别在主题建构、幼儿园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家园共育等多个途径实施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创新素养。......
2023-10-19
教师的过度“指导”,实际上变成了对学生的主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3-10-19
我校的教学教导施逸琳老师是华理学区小学数学学科工作坊的领衔人。在创新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校借助华理学区这个平台,请兄弟学校的教师们共同参与到相关的课题研讨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在华理学区工作坊的活动中,李艳秋老师执教了六年级第一学期“整数和整除的意义”。学生亲自操作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发现规律的重要过程。......
2023-10-19
(一)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化要在家里完成实验,学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想方设法准备所用仪器,创设自己的“实验室”,而这个过程可以密切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每一次实验的成功,都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是在课堂上和实验室中无法得到的。......
2023-10-19
缺少在基础课程、第一课堂(主渠道)实施学生创新素养实验的方法。在课程实施中没有普遍重视并形成对创新素养的系统培养,尤其是与基础课程割裂现象严重,培养尚未真正进入“主渠道”。对各年龄阶段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心理特点,缺乏必要的研究,因此培养缺乏针对性,更缺乏中小幼一以贯之的系统培养。课题的核心思想:以课程照应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素养的发展。......
2023-10-19
(三)在实践中寻觅“学生发展特点”我们的课题“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有两个关键词:“发展特点”“系统培养”。经过前面的实践与探索,现对于“系统培养”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其内容包括培养目标的系统性、课程与教材的系统性、教学过程的系统性、课堂教学策略的系统性、培养创新品德的系统性、学校与校外教育教学资源的系统性。......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