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创新素养与教师组织行为的关系

幼儿创新素养与教师组织行为的关系

【摘要】:(二)教师组织行为与幼儿创新素养发展的关系问题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但是,创造素养却为传统教育所忽视。创造素养的核心是创新,具备新颖性、非重复性和超越性等本质属性。幼儿拥有充分的创新思维能力,保护与支持是让幼儿保有一颗创新之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同步带来的收获是幼儿大胆表达、敢于探究,这是实验效果的充分体现。

(一)创新素养系统培养与学校课程体系的关系问题

创新素养的培养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学校课程体系紧密相连的。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其落实的载体是学校的课程体系。

(二)教师组织行为与幼儿创新素养发展的关系问题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正如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所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张衡数星星、骆宾王作诗、曹冲称象、牛顿自制小风车、爱迪生孵蛋等,这些杰出的创造性人才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了独特的创造力。中外学者的观点大多认为孩子在幼儿时期创造力就开始萌发了。相关研究也表明,一般孩子5岁时,拥有90%的创造力,7岁时拥有10%的创造力,但是8岁以后,创造力就下降到2%。因此,要抓住解放和启发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孩子小时候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和思维开阔,没有什么束缚,有不可限量的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素养的黄金时期是在幼儿期。但是,创造素养却为传统教育所忽视。当前我们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最根本的是压抑和扼杀儿童的创造性。

传统教学集体教学上教师的组织行为多以“一统性”和“一刀切”的形式呈现,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排斥创新性和多样性,存在使孩子原有的创新能力得到抑制的诸多弊端。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师组织行为,为幼儿提供选择的充分自由、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去除唯一的评价模式的新的教学组织行为,才可能保护和萌发幼儿的创新素养。(www.chuimin.cn)

创造素养的核心是创新,具备新颖性、非重复性和超越性等本质属性。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和活动内容,是培养幼儿活动兴趣、维持探索热情和发展创造力的前提。在呈现任务时,如果单一的信息呈现方式即可传达完整且明确的意义,容易造成幼儿单一的完成既定任务,重复模仿多。当面对开放式的多种目标任务时,幼儿可以同时利用不同的感官通道,实现对任务的多元表征,创新的行为表现得以充分展现,作品呈现幼儿独立创意设计意图。总之,教师启发在鼓励幼儿大胆、自由、真诚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象,明确地向他们传递这样的信息:想象、设计和动手的兴趣比完成好看的作品更为重要。

幼儿拥有充分的创新思维能力,保护与支持是让幼儿保有一颗创新之心的关键。只有改变教师的行为才能引发幼儿的创新,这也是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教师行为改变的最深的认识。

襄一幼儿园作为实验学校,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落实了教师教学组织行为的改善,形成了幼儿园整体创新教育的研究的氛围,对促进幼儿园的整体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同步带来的收获是幼儿大胆表达、敢于探究,这是实验效果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