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来凤县传统村落:老虎洞村洞峡和古渠

来凤县传统村落:老虎洞村洞峡和古渠

【摘要】:老虎洞村位于来凤县城西郊,是来凤县城的后花园。此诗乃老虎洞河峡谷风景的真实写意,现已成为来凤县城居民夏季避暑的胜地,居民休闲徒步的首选地。老虎洞旧名伏虎洞,老虎洞河右岸的山名为枋子岩,枋子岩下方是暗河,老虎洞河左岸的山为将军岩,陡峭挺拔。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委和政府重修老虎洞渠道。同时,在位于城西1千米处的虎耳山下建立老虎洞电站,系利用老虎洞渠道渠水发电。

老虎洞村位于来凤县城西郊,是来凤县城的后花园。据《来凤县志》(清乾隆版)载,该村的老虎洞河,也称蓝河,曾是来凤十六景的第四景,风景绝美,两山夹峙,以幽深清凉著称,冠名伏虎嘶风。《来凤县志》(清乾隆版)中有诗云:

扃深古洞自何年?昂负呼号气竦然。

玄豹疑同涤雾隐,明犀无用着灯燃。

焚轮骇翮探喉吼,噎气游尘信口悬。

勿谓使君封姓氏,逍遥吹万乐尧天。

此诗乃老虎洞河峡谷风景的真实写意,现已成为来凤县城居民夏季避暑的胜地,居民休闲徒步的首选地。老虎洞旧名伏虎洞,老虎洞河右岸的山名为枋子岩,枋子岩下方是暗河,老虎洞河左岸的山为将军岩,陡峭挺拔。

关于老虎洞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为老虎洞(穿洞)因修电站被毁,现残留有形似虎头的山堡一个,穿过老虎洞就是老虎洞庙,又叫文潭庙,后被毁,老虎洞老电站就位于庙址的正前方;另一种说法为枋子岩下方就是老虎洞,《来凤县志》(清同治版)关于虎耳山和灵官庙的记载可以佐证,虎耳山位于“县西一里,伏虎洞对岸。高十余丈,通黔蜀大道”。现立有一碑于遗址处,书“灵官庙”三字。灵官庙“在城西虎耳山。同治元年,毁于贼”。灵官庙也叫虎耳山寺,《来凤县志》(清同治版)录有邑拔贡张书绅《题虎耳山寺》诗一首为证:

笑煞兰台老一经,误将妖物作神灵;(www.chuimin.cn)

全无膏雨流乡里,独有腥风荡野亭;

暮色蓬莱千嶂碧,秋光沧海一灯青;

安心好傍医王法,莫使苍天怒激霆。

老虎洞老电站(李正飞 摄)

土家人崇拜白虎,以勇锐著称,敢于且善于近身搏击。其虎图腾源自巴人,相传与武王伐纣借巴师有关,《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前徒(一作徙)倒戈。此河峡谷地段常有老虎出没,河水穿山越谷,奔腾咆哮而入酉水,孕育了龙凤盆地,此乃神似虎风,故名老虎洞河。为清除水患,利国利民,早在清乾隆七年(1742年),在知县张冲的倡导下,修渠引水,灌田1500亩,人称张公堰。至1941年后,原渠淤积阻塞,只能灌田500亩。民国时期县政府曾拟整修,因经费无着落而告吹。

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委和政府重修老虎洞渠道。1955年,县长张来义会同有关人员多次进峡踏勘,在水利部门的支持下,当年动工,经两个阶段突击,于1957年4月竣工,共完成高6米的引水重力坝一座,架设跨河渡槽2座,在悬崖上劈山开渠564米,挖土渠7500米,使土堡、活水两乡部分稻田得到自流灌溉。为使老虎洞渠道发挥更大作用,县水电部门于1969年、1971年、1985年对其进行了三次改造,将引水坝加高加固,渠道加深,木渡槽改为钢筋混凝土,使之成为可灌溉7000亩稻田的骨干工程。同时,在位于城西1千米处的虎耳山下建立老虎洞电站,系利用老虎洞渠道渠水发电。老虎洞电站是来凤县及恩施州的第一座水电站,工程于1956年1月开工,1958年3月发电,装机160千瓦,1963年机组扩容为200千瓦,1979年并入县电网。

老虎洞渠堰(李正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