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来凤县传统村落:中寨庙堡确定功能,土家族摆手舞受重视

来凤县传统村落:中寨庙堡确定功能,土家族摆手舞受重视

【摘要】:但中寨庙堡摆手堂的功能是确定无疑的。直到近年来土家族摆手舞复兴,兴安村被纳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兴安村土家族摆手舞再次受到重视。枫香坪、古学堂、中寨和茶岔溪的龙洞、响水洞一起,构成犄角形防御体系。彭氏在中寨南建有大屋。老石板道连接着中寨与大屋。与枫香坪、中寨及桂塘镇二梯岩彭家大院一样,大屋周围也建有石墙,虽已残存坍塌,但仍可看出当年的气势,村民说寨子前有四合水天井,后有大木屋,气势恢宏。

中寨南院占地面积为500多平方米,有大木房,曾长期用作私塾。寨子周围是巨石砌成的高墙。院外拥围着大片树林,使整个院落幽深、神秘。院门两边为八字山墙,上有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左边是“腾蛟”,右边是“起凤”。门下有宽大整齐的石阶,进院需拾级而上,进门时会顿生雄伟之感。门顶的石梁已经损毁。进院是层层叠叠的石院坝,现在还保存着清末民国时的木屋。

中寨寨堡大门(龚志祥 摄)

中寨学堂的房屋从规模、制式看,不亚于民国时期百福司镇有名的公学学堂桂林书院。由此可见兴安村在兴学方面的意愿和成就。这也可能是兴安长盛的根本原因之一。现学堂原址上有一栋年代不长的一明两暗的排屋,学堂原址后面有一栋吊脚楼存在。学堂原址右边紧邻官道,西通重庆酉阳的老寨,北通百福司镇,南接湖南桂塘坝,地处交通枢纽。

兴安村跳摆手舞的历史悠久。据来凤县民俗专家唐洪祥介绍,1956年,国家民委派员到武陵山区调研民族情况,其成员之一的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听说百福司镇有一种叫舍巴的舞,1956年6月13日,潘光旦教授一行从湘西龙山到达来凤县城调查了解土家人和摆手舞。来凤县有关部门从事民族文化调查时,在舍米湖村发现彭祖裘、彭荣梓等摆手舞传人,这一契机使这一土家族的标志性艺术成就得以重现天日,复兴昌盛。当时兴安村也有几位健在的摆手舞师傅,其中还有女性,他们所跳的摆手舞与舍米湖的摆手舞动作完全一致,且在衣着、歌曲上更加奔放自然,可惜阴差阳错,兴安村的土家族摆手舞错过了最好的复兴机遇。但中寨庙堡摆手堂的功能是确定无疑的。

与舍米湖的摆手舞动作一样,兴安村的摆手舞动作均来源于生产生活和战争祭祀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安村仍有不少村民会跳摆手舞,还有不少妇女也跳得好,极能展示摆手舞的神韵。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兴安村摆手舞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直到近年来土家族摆手舞复兴,兴安村被纳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兴安村土家族摆手舞再次受到重视。现村中设有摆手舞队,队员达100余人,可随时做展示表演。只是当地的老舞师多已长眠于山林,无法把先祖的技艺传承给后人了。(www.chuimin.cn)

中寨除作为神堂使用外,还建有防御工事,虽然只剩下墙基,但从巨大整齐的石块和宽厚的墙基上,仍然可以看出当年防御工事的宏伟、坚固。寨中掘有水井,水量充沛。旧时,兴安各寨的盐米、武器多有藏于中寨,一旦遇有强敌,则可踞寨坚守。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数百年间,兴安所处之地各方势力纠结,既有官军驻扎于衙署,又有民团进出于寨堡,还有匪徒盘踞于山林,流寇及盗贼也时有过往。兴安立寨的首要事务当为防备。枫香坪、古学堂、中寨和茶岔溪的龙洞、响水洞一起,构成犄角形防御体系。

彭氏在中寨南建有大屋。老石板道连接着中寨与大屋。大屋寨口有一棵数百年树龄的金丝楠木,树干高壮,枝繁叶茂,形如华盖,目前已纳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近旁另有山林竹木苍翠。金丝楠木下有一口古井,长年不涸。与枫香坪、中寨及桂塘镇二梯岩彭家大院一样,大屋周围也建有石墙,虽已残存坍塌,但仍可看出当年的气势,村民说寨子前有四合水天井,后有大木屋,气势恢宏。主寨门在寨南,留有残墙,也是八字门朝门,朝门坐西朝东,门两旁有石壁和题刻。墙内是石板镶成的院坝,中间有一栋五柱四骑、正开三间的大木屋。大木屋后另有多栋房屋,现已不可见,只能从残存的墙基上推断。大屋的朝门、石梯保存完好。

大屋遗址及金丝楠木(滕树勇 摄)

大屋位置较高,可俯看全村各处,退则可迅速翻过王家界进入重庆境内。大屋前及左右是大片缓坡,也是兴安村主要的耕地。现经过土地整理,已建成标准化梯田,种植十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