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湖北旧司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国内外传播,扩展演出形式

湖北旧司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国内外传播,扩展演出形式

【摘要】:地龙灯是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舞蹈,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传于旧司镇大岩板村和板沙界村。据《来凤县文化体育志》载,地龙灯又叫巴地梭。湖北电视台受托拍摄的地龙灯专题片通过中央电视台传播到海外。2011年,国务院公布将地龙灯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0月,地龙灯在湖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展演。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扩大了地龙灯的传播范围,使其演出形式更加多样化。

地龙灯是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舞蹈,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传于旧司镇大岩板村和板沙界村。据《来凤县文化体育志(1736—2014)》载,地龙灯又叫巴地梭。1979年,来凤县文化部门召集民间艺人,研究道具制作和表演技巧,使地龙灯重焕光彩,成为中国龙舞系列中的独有灯舞:不用篾篓不用棍,巴地梭着走,活像真龙行;站的骑马桩,弓腰箭步行,似同狮子灯。地龙灯的道具九节龙身,分别由九人掌握,一人执龙头,一人控制龙尾,其余每节均由一人单手抓住龙身内的圆形篾圈把龙身托起,另一只手抓住前者的腰带,表演者整个上身藏于龙身内,双脚为彩色龙衣所遮。九人紧密配合,随锣鼓节奏进行表演,以活泼的舞蹈形式,生动灵活地展现出龙“游于水”“爬于山”“腾于空”等神奇造型,同时模仿老虎凤凰动物配合龙,深受群众喜爱。地龙灯的表演者需要具有强健的体魄,旧时地龙灯的表演者大都为习武之人。

地龙灯展演(唐洪祥 摄)

地龙灯真正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2年,中央电视台委托省市级13家电视台拍摄民族专题片。湖北电视台受托拍摄的地龙灯专题片通过中央电视台传播到海外。同年,我国台湾省《八千里路云和月》摄制组到来凤高洞拍摄地龙灯表演场面。1994年,地龙灯参加湖北省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比赛。2011年,国务院公布将地龙灯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文非遗发〔2012〕51号文件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邓斌作为龙舞(地龙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入选。2014年10月,地龙灯在湖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展演。(www.chuimin.cn)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扩大了地龙灯的传播范围,使其演出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民间的传承路径略有不同,据传承人万建全介绍,地龙灯表演一般需要十五六个人,加上配套则共需要二十个人。十人玩龙,一人玩宝,四人玩锣鼓,一人玩凤,配套则是鱼灯、虾灯、蚌灯、虎灯各一人。地龙灯一般在春节期间玩,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也玩地龙灯,同时还会划龙船。万建全有一个地龙灯队,二十个人,万建全为队长,他们正月从村庄出发,一般往本县大河镇方向走,途径重庆酉阳县的兴隆、麻旺、甘溪、酉酬,然后经湖南湘西从本县卯洞回转,走村串巷,不辞辛劳。龙队工钱随行就市,20世纪80年代玩一场每个工位1元钱,现在玩一场总价在800至1200元不等,有寨子邀请,也有个人邀请,还有单位邀请的。地龙灯队早期穿街过村主要是步行,后来骑摩托车,六辆摩托载十八个人,现在有面包车。万建全介绍,关于地龙灯的制作,早年是自己用篾条扎龙,现在则可以在市场上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