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来凤县传统村落:寨子与寨堡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来凤县传统村落:寨子与寨堡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摘要】:自神堂堡向东分布着坪里、里头湾和磨刀湾三个寨子,每处寨子的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历史上舍米湖村交通不便,到集镇需从寨子西北方的鱼鳞堡向北,沿酉水河岸步行至百福司镇,或步行至渣合溪渡口坐船北上至百福司镇。如今,村里公路已四通八达,村内公路将磨刀湾、里头湾、坪里、神堂堡、鱼鳞堡、干河沟连成一线。舍米湖各寨均依山而建,房屋以吊脚飞檐为共同形貌特征,但三寨又各有特点。至今寨堡上还堆有大量滚石。

舍米湖建筑布局体现着清晰的礼序,也突显了在险恶环境中的生存智慧。

村落的中心分为世俗中心和崇拜中心。世俗中心因寨子里主要居住者的姓氏不同而不同,如彭姓的中心是中间大屋,陆姓的中心是陆家巷子和陆家水井,小姓杂居的磨刀湾则以水井为中心。摆手堂是全部舍米湖人的崇拜中心,几个寨子都有青石板道直通摆手堂。这种建筑格局兼具包容与个性,又代表着村民共同的价值观,是村民守望相助、协商共存的重要体现。

自神堂堡向东分布着坪里、里头湾和磨刀湾三个寨子,每处寨子的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村里最早的居民为陆姓、彭姓、曾姓、贾姓和陈姓等。陆姓先祖最先在坪里扎根安家,尽管陆姓早已全部迁出,现坪里仍存陆家巷子等地名,陆家巷子中间为一个南北向的石级,石级中下部向西有通往摆手堂的田间小道,巷子旁还有陆家水井。

历史上舍米湖村交通不便,到集镇需从寨子西北方的鱼鳞堡向北,沿酉水河岸步行至百福司镇,或步行至渣合溪渡口坐船北上至百福司镇。如今,村里公路已四通八达,村内公路将磨刀湾、里头湾、坪里、神堂堡、鱼鳞堡、干河沟连成一线。

舍米湖各寨均依山而建,房屋以吊脚飞檐为共同形貌特征,但三寨又各有特点。里头寨看似随意而为,却秩序井然。寨子的原点是中间大屋,建于彭相龙时期,屋基高三尺[2],均由七八尺长的巨型条石砌成。屋前有一大石院坝,院坝两边原有高墙围立,墙上有垛口,可作防御之用,东西各有一门进出,两处马栏分别靠两门而建。中间大屋是族中长者起居之处。大屋东西及后面,有多排木屋,多为依山势而建的吊脚楼。有的是鲁班屋,三柱冲天;有的一正两吊。

坪里一带因地势较平缓,则多平地起楼,房子朝向规整,形成里巷。上人下畜,防兽防蛇。

磨刀湾的房子则围绕水井而建,房屋也是就地取材。这一带因多平石,也多好木,房子是吊脚楼与石头房子结合,院墙则以石头为主。水井是寨子的核心,在一棵巨大的猴栗古树下。水井由大石板镶成,宽深各约5尺,多半陷在山体内。可贮蓄几十担山泉,水温冬暖夏凉,从未干枯。水满后流进井前石坝中一石凼,供洗衣、洗器具用。每逢早晚,水井边人来人往,舀水声、洗衣棒子捶打声不绝于耳,汇成一支山乡奏鸣曲,几百年来从未间断。即使建成了日供水100多立方米的水厂,自来水流进了家家户户,寨里人还是习惯挑着木桶,把清洌的井水担回家,习惯在猴栗古树下家长里短。(www.chuimin.cn)

舍米湖村寨中的猴栗古树和水井(滕树勇 摄)

石坝外就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泉水流出,滋润莲藕、水稻,也滋润土家族人的日子。

从中间大屋的山墙爬上去,绕过几栋吊脚楼就进入茂密的树林。林中有密道可通往山顶的寨堡台地,台地上不仅有大片耕地、水源,还有高墙、暗洞、哨位,是当年寨中人躲避土匪扰袭之处。至今寨堡上还堆有大量滚石。在舍米湖村的村史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强悍的地方武装。村中人武装自己只是为了继续保卫家园、保卫男耕女织的生存方式。村里的勇者几乎从不参与地方各派力量的角逐。

从神堂堡往下,有两条路可通酉水。一条经鱼鳞堡、大步桥至渣合溪渡口,长约三千米,均为石板道。其中大步桥一带的石板道保存完好,宽约四尺,全部由坚硬的青石砌成。石板道从茂密的青冈树林延伸下去,近河时的路段是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与酉水的浪涛相映衬,十分壮观。另一条经鱼鳞堡、干河沟至自生桥,也是由青石铺成,干河沟一带多巨石和清泉。自生桥由山溪经亿万年冲击形成,为高约十多米的石洞,洞下过溪,洞顶林木茂盛。

在舍米湖通往渣合溪渡口的石道旁,还有一座大墓掩映在丛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