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寺村国土面积为4.5平方千米,下辖9个村民小组共498户,土家族人口占大部分。209国道使商业更加便利,仙佛寺旅游得到开发,原有的居住格局进一步改变,尤其是因扩建仙佛寺旅游景区、高速公路征地以及高速公路与县城之间的来凤大道建设,该村建成了两个安置小区,不仅改变了村庄居住格局,也对村民未来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2023-10-19
仙佛寺村最著名的物质文化遗产当属佛潭的仙佛寺石窟,包括窟檐和摩崖石刻。据《来凤县志》(清同治版)记载,“县东十五里。水深不测,下有神鱼,祷雨立应。上即佛潭岩也”。《游佛潭》诗云:“城东古寺压山腹,牟尼隐现珠光圆,飞楼涌殿夺天巧,直自林麓穷其巅”。著名法师昌明方丈曾题诗句于仙佛寺山门:“山高益壮志,石窟藏灵根”。
仙佛寺始建于咸康元年。历史上有两个咸康元年,一个是东晋咸康元年(335年),另一个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主王衍的咸康元年(925年)。但无论是哪一个咸康元年所建,仙佛寺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丝毫改变不了仙佛寺的古老。岁月沧桑,斗转星移,仙佛寺摩崖石刻佛像依然屹立于酉水右岸石壁,俯视天下苍生,静观酉水南流。
摩崖石刻古佛(吴文勇 摄)
中国的石窟艺术约始于3世纪,5—8世纪为盛。关于石窟遗迹记载多见于明清地方志和游记中,密集分布于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域,摩崖石刻地处石窟分布的南沿,尤为珍贵。中国考古材料证实四川境内有东汉佛迹存在,此乃佛教从云南传入的路径之一,到达来凤县境亦有可能,加之五代十国时期的王衍崇尚道教,因此,人们习惯于认定仙佛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元年(335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有专家通过解读仙佛寺摩崖石刻佛像的色彩和技法,认为是唐雕,以此判定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咸康元年(925年)所建,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不过佛像色彩和造像外形变化也可能是后世礼佛所为,因此无法判定建造时间。摩崖石刻佛像有史记载的是两尊须眉如画的古佛,仙佛寺的摩崖石刻造像工艺精湛,红石壁上雕有弥勒、燃灯、释迦牟尼三尊大佛,每尊佛像高两丈有余,大佛两旁雕有小菩,共计二十五尊,雕刻精细,神态各异,生动雄伟。石像下为中下层,有木质雕神像十尊,共三层木楼,直径为1.5米,还有十二面小鼓、一口大钟、四口小钟。
仙佛寺的确切建立时间仍然是一个谜,待考。《来凤县志》(清同治版)“地舆志”中“古迹”词条记载,“咸康佛,在佛潭岩上……左镌有记,仅余‘咸康元年五月’六字,文多不可辩。现字迹全无,乃岩石风化之故”。据说仙佛寺存有一块“咸康碑”,后被抛入佛潭河中,了无踪迹。虽然“咸康碑”踪迹难寻,无法从书法角度鉴定其年代,留下无尽憾事,但确信无疑的是,仙佛寺是中国开凿年代较为古远的石窟寺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石窟寺,也是武陵山区著名的佛教遗迹之一,其三十余尊摩崖石刻佛像无论是平面尺度格局,还是立体神态展现,均非凡品,世间少有。
仙佛寺(吴瑞生 1958年8月摄)
《来凤县志》(清同治版)记载,仙佛寺位于元阜里佛潭岩,并详细描述了摩崖石刻佛像:
咸康佛,在佛潭岩上。峭壁千寻,上刻古佛二尊,须眉如画。古人倚石壁建阁三层,槛外古柏一株,数百年物也。檐际泉飞,四时疑雨,洞壑幽峭,夏亦生寒。从此泛舟,可通官渡。端午竞渡,两岸士女如云。隔溪龙山诸山,若隐若见。樵夫耕者,出入画图,亦奥如亦旷如也。
从清同治时期的县志的记载来看,仙佛寺的称谓在同治五年(1866年)前就已出现,并对寺庙的空间格局和人文自然生态有生动描写,当时的参天古柏已是数百年龄,寺庙也是古寺,一派农耕年华,端午佳节更是盛况空前,当年的关口、关口塘已被官渡取代。从防守对抗的“口”到交往交流的“渡”,实现质的飞升,一个划时代的变化,说明当时社会和睦,民族团结,政通人和。
新中国成立后,对文物古迹保护十分重视,仙佛寺的保护迎来了春天。1956年,仙佛寺石窟被纳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常不幸的是,千年古寺的殿舍、楼亭和佛像后均毁坏,现村委会所在地以前是关口小学,修关口小学所用木材就是拆佛堂而来,现小学已撤销,建筑无存。具吊脚楼特征的仙佛寺实乃建筑上品之作,却毁于一旦。佛寺就是佛像的“窟檐”,一旦失去就会加速剥蚀佛像。万幸的是,崖壁上的三尊大佛主体因高悬于空,受损较小,造像保存基本完整。后修建佛潭大堰,在摩崖石刻佛像背后开凿隧洞引水灌田,导致佛像常年受水浸蚀,部分佛像斑驳风化,无法挽回,十分可惜。
2014年新修复竣工的仙佛寺(刘钊 摄)
改革开放以后,百业兴旺。仙佛寺重焕青春,游人如梭,盛况重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会举行三次庙会,万人云集,叩拜观音,礼佛朝圣,仙佛寺成为来凤县远近闻名的佛教旅游胜地。来凤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通过不懈努力,仙佛寺石窟于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仙佛寺经历过三次维修。1936年,民间集资对佛像、观音堂等进行了维修;1956年,县政府新建一栋走马转角楼,与堂楼相接;1994年,县政府决定对仙佛寺古迹进行修复。21世纪,恩施州委州政府先后提出建设文化大州,文化兴州、旅游兴州战略,为此,来凤县委县政府把仙佛寺文物保护、寺庙修复、景区开发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仙佛寺修复工程作为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全力打造这一著名宗教文化旅游精品。2012年,乘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东风,来凤县着手打造“艺术土家”,修复扩建仙佛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县委县政府成立仙佛寺景区建设指挥部,从十多家单位抽调专人组成专班,统筹规划,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来建设仙佛寺景区。历经三年修建,至2014年一期工程竣工,景区面积达到450亩,年可接待游客400万人次。
2014年10月18日,举行重建开光法会暨观音阁奠基庆典仪式,仙佛寺开门迎客。2015年3月,仙佛寺景区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按照仙佛寺旅游景区项目详细规划,建成后的景区分为功能服务区、旅游产业区、宗教文化游览区和酉水观光带,同时建成仿汉唐风格的一条街,与宗教文化游览区相呼应。这次重建后的仙佛寺,在建筑风格、规划设计上传承了历史原貌,且扩大了景区面积,较好地满足各族人民的休闲需求,成为湘鄂渝黔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目前的仙佛寺景区从规模、建筑风格到功能分区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具体由佛光普照、仙佛映月、翰墨碑林、祥云霞光、奇缘古道、仙佛古寺、佛潭栈道、慈航普渡等景点组成。
1.佛光普照
佛光普照是一个开阔的广场,面积为45000平方米。石牌坊气势恢宏,八柱七门,雕刻精美。每逢庙会,游客云集,信众朝拜,已成为民俗文化活动中心。
2.仙佛映月
为信众礼佛的主要场所。按照仙佛摩崖古佛石窟的形制规格,复制了三个大佛龛、一个中型佛龛、十八个小石窟。与“仙佛映月”相互辉映的是“九龙浴佛”,池中九龙喷水为初诞佛陀沐浴,佛祖一手擎天、一手撑地,四大菩萨在周围护持,意蕴深厚。
仙佛映月(彭涛 摄)(www.chuimin.cn)
3.翰墨碑林
翰墨碑林位于景区中心的缓坡地带,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上下两边双亭双廊,中间草坪空地为文人墨客树碑展示才华的地方,坐北朝南,建筑为仿古风格。仙佛寺历来文人墨客的题咏不胜枚举,但因时代久远和多次劫难,遗留甚少。翰墨碑林收藏着仙佛寺历代文人雅士、高僧大德墨宝,以及当代诗词楹联大家题咏作品,传承着仙佛寺的诗词文化。现有湖北佛教协会原会长、归元寺之前的方丈昌明,现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五祖寺正慈大师等人的十多幅碑文展示。碑刻《仙佛寺复建记》,由本土民俗专家叶明理先生撰写,历数仙佛寺沧桑历史,描绘“佛潭映月”美景,内容翔实,文辞精美。
翰墨碑林(彭涛 摄)
仙佛寺的古韵还体现在文学上,这也是景区建设翰墨碑林的初衷。古人旧作描写仙佛寺的不少,多以诗文见长,《来凤县志》(清同治版)“艺文志”中有部分记载。文以饶建寅《游佛潭记》、张鉴《夏日游石佛潭》、何盛矩《游佛潭》扬名,诗以熊梦祥《佛潭》、张钧《古佛潭》和张鼎《佛潭印月》等闻世。
据《来凤县志》(1866—1985)记载,“古人曾修三层佛寺……古寺上倚绝壁,下临深潭,古木参天,檐际泉水四时溅落,左右洞壑幽深,成为本县避暑消夏胜地,亦以‘佛潭映月’的美景而为文人称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咸池昙真人流传千古的回文诗,这首诗顺念倒读皆成句,拼拆组合皆成诗,还可删减字数,组成数百首好诗。此首回文诗对“佛潭映月”的美景描写可谓独到,语言清新,意境悠远,但成诗年代不可考。诗的全文如下:
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
霞落潭中波漾影,纱笼树色月笼烟。
4.祥云霞光
祥云霞光为仙佛寺景区的最高点,由坐观沧桑、太平盛世鼎等景观组成。每逢晨曦初露、日暮黄昏,这里云蒸霞蔚、祥云瑞气缭绕。山顶观景亭又名“望佛轩”,能坐观云卷云舒,环看峰峦起伏,指点酉水一线,将两岸秀色、田园风光、大地沧桑尽收眼底。
5.奇缘古道
奇缘古道原是进入古寺的唯一通道,一道卡门当关,护法神和飞天神女雕像栩栩如生。牌楼中柱前镶嵌一幅古联:
有碑载咸康,百代年月成古寺;
数世同佛道,三生石上结奇缘。
这里既供佛又信道,游客能到此,也是结下的奇缘。进入门楼,结缘亭依山而建,古往今来,多少享誉全国的得道高僧曾在此讲经布道,普度众生,弘扬佛法,广结善缘。
6.仙佛古寺
仙佛古寺为仙佛寺景区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寺内高逾6米的摩崖造像,与敦煌一脉,同龙门媲美,其规模、水准在两湖地区首屈一指,是研究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湘鄂渝黔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佐证。
7.佛潭栈道
佛潭栈道依山临河,全长860米,宽2米。酉水破峡谷而出,于古寺前汇成方圆百丈深潭,犹如一面巨大的青铜古镜,天际流云和日月星辰倒映其中,尤以月上中天之时,碧波荡漾,钟声袅袅,上下天光,静影沉璧,恍若人间仙境。在此佛潭之畔,人们既可近距离体会“佛潭映月”的美景,又或下河登舟,仰观仙佛,体会到“水中有天行日月,空中无地现楼台”的壮景。
8.慈航普渡
慈航普渡是一座仿古休息长廊。古朴石舫和56米宽的游船码头辉映成趣,相得益彰。“铁船开江”石舫上雕刻有两幅画图,源于鲁班修佛潭的美好传说,也表达了千百年来土家人征服自然创造福祉的梦想。此处,既可攀登百步石梯,回到佛光普照广场;也可顺流而下,游广袤原野,观如画田园风光。
有关来凤县传统村落的文章
仙佛寺村国土面积为4.5平方千米,下辖9个村民小组共498户,土家族人口占大部分。209国道使商业更加便利,仙佛寺旅游得到开发,原有的居住格局进一步改变,尤其是因扩建仙佛寺旅游景区、高速公路征地以及高速公路与县城之间的来凤大道建设,该村建成了两个安置小区,不仅改变了村庄居住格局,也对村民未来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2023-10-19
几十年来,宁夏人民为了抵御风沙的袭击种草植树、治沙固沙,取得了瞩目成就。沙坡头治沙工程是所有治沙中的典型代表。2007年5月8日,沙坡头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于麦草方格的治沙方法只是在铁路沿线实施,所以针对目前沙坡头沙化的现状以及人们在开发旅游设施时对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还必须实施治沙战略,结合麦草方格的治沙方法,研究新的治沙手段。......
2023-11-22
目前,对这批文物的研究仍在深入进行中。宣抚堡现已列为来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990年,向金銮墓被列入来凤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全书分为疆域、物产、建制、学军、敕赐、文艺六卷。......
2023-10-19
兴隆坳村地处来凤县漫水乡东北方。2014年,村中的落衣湾入列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的中心是一口古井,共分三池,上为饮用水池,中为洗菜水池,下为洗衣、洗农具水池。目前上两池保存完好,古井仍然终年泉水不断,但村落改造时,古井被水泥路面、墙体包围,原貌改变较大。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相传田、向二姓来此处时,山湾里落下一件宝衣,此处故名“落衣湾”。......
2023-10-19
重庆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目前仅AAAAA级景区就多达8处。面对重庆多如牛毛的旅游去处,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无所适从,且不说外围,就单是一个主城区就够得忙活上一阵子的:想要逛街购物、休闲观光、亲近自然、缅怀英烈、参禅问道、怀旧凭吊、艺术陶冶……其实,重庆的好去处可远不止这些。......
2023-11-07
而在我们宁波的象山县,海盐晒制技艺可以说是近千年中国海盐传统生产技艺的缩影。2008年,象山的晒盐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故的新桥盐场副场长史奇刚,被文化部授予海盐晒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象山文化部门着手对晒盐技艺进行抢救性挖掘,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23-10-31
我们去的正是国家AAAA级景区:常州天目湖。在校工会主席高萍、副主席周群的带领下,我们外国语学校的老师们踏上了秋游天目湖之旅。进了“夕照湾”,品尝着渴慕已久的天目湖鱼头汤,持羹举箸间更见礼让与融洽,觥筹交错中洋溢着轻松与激情。当夕阳赶走了一天的阴霾,并把我们送回学校的时候,一天的秋游结束了。......
2023-08-07
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888年,慈禧太后假托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发上谕,宣称为太后“颐养冲和”而修复清漪园,并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沙俄侵略军抢先进入颐和园,大肆劫掠,把珍宝悉数运往旅顺,之后又在园中大肆破坏。辛亥革命后,作为优待皇室的条件,颐和园依然归清王室所有。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对颐和园加以修整,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