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坳村地处来凤县漫水乡东北方。2014年,村中的落衣湾入列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的中心是一口古井,共分三池,上为饮用水池,中为洗菜水池,下为洗衣、洗农具水池。目前上两池保存完好,古井仍然终年泉水不断,但村落改造时,古井被水泥路面、墙体包围,原貌改变较大。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相传田、向二姓来此处时,山湾里落下一件宝衣,此处故名“落衣湾”。......
2023-10-19
早在3000多年前,土家先民即在酉水河流域开疆拓土、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文明和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来凤县志》(清同治版)记载:邑在六属中,最称易治。隶土籍者,悍而直;隶客籍者,谨而愿。又云:邑中风气,乡村厚于城市,过客不裹粮,投宿寻饭无不应者。入山愈深,其俗愈厚。
据《文献通考》,“土司”二字始见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王祖道奏议中。散毛宣抚司,是来凤土家族聚居区最早设立的土司。后相继设立七大土司,其中卯洞土司有《卯洞司志》传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逾阖邑诸民区种田法家桑山桑蚕法示》记有乾隆初年原编户口土客民共47400余口。据《来凤县统计年鉴》,2019年,来凤县总人口33.44万。全县共有17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
舍米湖村民跳摆手舞(1974年)(唐洪祥 摄)
摆手舞是土家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来凤县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据《来凤县志》(清同治版)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
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
此乃来凤县关于摆手舞较早的文献记载。地处酉水卯洞伏流正上方的梅子坳村有一野生古树,四季开花,花呈白色和粉白色两种,当地百姓视为神奇之树,也不知何时生长于此,来凤县林业部门已实行挂牌保护。
东门关山下有村庄名板寮,一个土家语与汉语混用的地名,板是汉语木板、大木的简称,寮是土家语音译,砍伐的意思。可以印证《湖广通志》记载并非神话,而是真实历史故事。原生态摆手舞主要流行于百福司镇舍米湖村、兴安村等传统村落,摆手堂也多分布在这些村庄,其中茶堰坪摆手堂是一座古老的摆手堂,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门柱刻“辟土开疆名昭千古,御灾捍患威镇一方”楹联。在来凤县委县政府大力保护下,摆手舞现已推广普及至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和村村寨寨,成为来凤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族人民共建共享。2001年6月7日至9 日,来凤县举办“中国来凤土家族摆手节”,21支代表队参赛。2003年6月25日,摆手舞传承人彭昌松被恩施州民委、州文化局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08年,土家族摆手舞(来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8年,彭承金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除摆手舞外,三棒鼓、地龙灯也是来凤县重要的文化要素。
三棒鼓又称花鼓,是来凤县各族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说唱带表演的艺术。花鼓演唱一人或二人均可,比较正规的表演为四人。抛棒者为主演,其面前鼓架上置一小圆鼓,边抛边打边唱。另外三人,一人敲马锣,一人抛刀(刀为三至五把),一人耍“连绞棒”。花鼓表演没有特定的时间,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新屋落成、做寿、祝福、田间地头歇气、夏夜乘凉均可打花鼓助兴。三棒鼓在全县各村庄都流行,尤以旧司镇、大河镇最为盛行。旧司镇螺蛳塘村的向前和把三棒鼓整合成一人可以玩耍的独门绝技,尤其是他的抛刀技术炉火纯青,可以盲抛各种飞刀,经常在各大电视台现场表演。
三棒鼓(来凤县文化馆提供)
地龙灯主要流行于旧司乡高洞大岩板、板沙界一带,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表演时,不用木棍举龙,九节龙身的每节均由一人单手抓住龙身内的一圆形竹篾或以头背托龙,另一只手抓住前面人的腰带,表演者上身藏在龙身内,双脚为彩色龙衣所遮。舞动时,全凭感觉和熟练的技巧。龙头前,一人举宝珠,另外一只彩凤在龙的身边飞来飞去。其表演套路主要有“绕圈子”“龙起身”“龙回首”“抢宝戏凤”“飞龙桥”“龙盘树”“龙卧滩”“龙走太极图”“凤骑龙”“龙盘凤”等十多种。地龙灯队多在春节期间表演,演出区域主要是来凤县及周边县市,远及重庆市酉阳县。地龙灯传承人邓斌、三棒鼓传承人田锦杰分别于2003年、2005年被恩施州人民政府(现文化和旅游局)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的称号。2012年,邓斌被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民族建筑是来凤县传统村落的一个重要方面。几乎村村有吊脚楼,寨寨有青砖黑瓦的木头房子,建筑融入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部分村寨之间还有风格类似、规模不一的风雨桥相连。百福司镇兴安村8个寨子都有吊脚楼群,保存最好的当属茶岔溪。大河镇栏马山村保存完好的百年传统建筑工艺精湛,而且部分是由金丝楠木建造。2015年从拦马山村整体搬迁至夷水侗乡景区内的金丝楠木古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其文化价值不可估价。(www.chuimin.cn)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文化的重要内容。《龙山县志》称土锦“绩五色线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来凤县志》(清乾隆版)称“旧有苗巾苗棉之名,经纬皆绵,丝经者佳然”。《永顺府志》则称斑布即土锦。土人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来凤县志》(清同治版)称花布,“染各色棉纱为经纬,斑然可爱”。《后汉书·西南蛮夷传》记载,武陵蛮“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
清代织机(唐俊 摄)
土家族织锦工艺独特,以各色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完成,织成后无须染色,造型美观、栩栩如生,内容丰富,色彩对比强烈,颜色经久不褪,图案朴素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可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围腰、艺术壁挂、服装服饰、锦袋等,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性和生活实用性。按土家族的习俗,村庄的女孩从十岁起就要学织西兰卡普,为出嫁做准备。改土归流后,受汉文化影响,西兰卡普开始从生活服装领域淡出,多以装饰类出现,《来凤县志》(清乾隆版)记载,“率多失真,不及古昔钟鼎,家多不用”。
现来凤县传统村落织西兰卡普的专业能手已不多见,但西兰卡普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依然熏陶着村庄里的村民,多在传统建筑、手工饰品、传统服饰等领域体现。
2003年10月,土家族青年唐华、唐山姐弟俩,随中国民族文化代表团赴法国参加“中国文化年”开幕活动,走出国门展示西兰卡普。同年,大型织锦西兰卡普《土家女儿会》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出生在渔塘村的土家人刘未香是织西兰卡普代表性人物之一,能编织200多种传统图案,入列恩施州第三批民间艺术大师名录、全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3年3月6日下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参加了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北代表团的审议。以人大代表身份参会的恩施州州长赠送了温家宝一套土家大红袍。这套精美的民族服装的西兰卡普花边即出自刘未香之手,缝在胸前的是土家族图腾白虎,装饰领口和袖口的是一种叫“48钩”的传统花样。
来凤传统村落的土家文化特征明显,同时受儒家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影响深刻。
《明史》记载:
明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壬申,诏诸土司皆立儒学。
弘治十四年,诏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不入学者,不准承袭。
在此政策的引导下,来凤儒学发展兴旺,多有人才上榜。明万历时,有岁贡张文焕;明崇祯时,有岁贡张齐廉;清康熙时,有恩贡杨光宣、广文等。儒学在修房建屋、婚丧嫁娶、待人接物方面潜移默化,各民族相互交往,互相学习,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征,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亲如一家。
《来凤县志》(清同治版)风俗志关于节序的详细记载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互连互通互借互取,构成了来凤多彩的民族文化。
1988年,来凤县获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至2019年,来凤已经6次被国务院授予该称号。
有关来凤县传统村落的文章
兴隆坳村地处来凤县漫水乡东北方。2014年,村中的落衣湾入列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的中心是一口古井,共分三池,上为饮用水池,中为洗菜水池,下为洗衣、洗农具水池。目前上两池保存完好,古井仍然终年泉水不断,但村落改造时,古井被水泥路面、墙体包围,原貌改变较大。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相传田、向二姓来此处时,山湾里落下一件宝衣,此处故名“落衣湾”。......
2023-10-19
来凤县传统村落的地域分布,受制于古代交通和山川河流地貌影响较多,村庄聚落形成多沿古驿道和河流走向分布。酉水河系沅江水系,在来凤县境内流程长达89千米,在现代交通彻底改变物流走向前,历来是进出西南的重要水上通道。川湖大界碑《来凤县志》中清代至民国时期所修桥梁统计表续表来凤县传统村落就坐落在这些山川河谷之间、关隘之内和古道古桥之旁,河流和驿道经纬交织,构成村落连接的骨架。......
2023-10-19
来凤县传统村落受佛教和道教文化影响较大,同时存在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原始宗教因素,1949年以来,宗教慢慢淡出村庄人们的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知识普及到传统村落,科学精神深入村民人心,宗教开始退出人们生活,宗教意识开始淡化。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村民的法治意识提高了,现代法治逐步普及。......
2023-10-19
徐家寨的核心是梯田文化、建筑文化。徐家寨的梯田可与建筑媲美,两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梯田位于寨子的正后方和东西两侧,共300多亩,养育了整个寨子。徐家寨的先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垒石筑坎,担土造田,终成现在的辉煌。梯田东西横向伸延2000米,南北顺山势垂直高度达1500米,颇为壮观。此后若干年,徐氏子孙,拓土扩疆,无穷尽矣,斜坡上的五道山梁,都被改造为层层梯田,从青龙山下一直延伸到五道岭山巅。......
2023-10-19
来凤县传统村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要特征,多以族、以姓聚居,通过生产劳动生活交往结成较紧密的社会关系,成村成寨,互帮互助。如女儿出嫁,嫁妆多与农耕文明习俗有关,而哭嫁歌的内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农耕文化与牛有着紧密的关系,来凤传统村落的人们对牛有着特殊的感情,不杀耕牛,让其自然死亡。......
2023-10-19
来凤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起步早,但由于资金问题,早期只限于对村落的一些重要建筑和文物进行适当保护和简单维修。来凤县真正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大规模保护与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先后发布五批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截止到2019年底,来凤共有1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23-10-19
目前,对这批文物的研究仍在深入进行中。宣抚堡现已列为来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1990年,向金銮墓被列入来凤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全书分为疆域、物产、建制、学军、敕赐、文艺六卷。......
2023-10-19
另一口古井位于通往施南府的官道上,要塞峡口寨塘的后方,现在209国道的西侧,地处第三村民小组内,现村委会侧后方,人们称之为凉水井。这口古井的位置特殊,位居来凤通往施南府的古驿道旁,为过往官家客商提供清凉解渴的甘甜泉水。目前保存较完整的要数佛潭大堰,是来凤县目前可见的历史最悠久、断面最大、效益最好的灌溉渠道之一。佛潭大堰自建成以来,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被沿渠土家人称为幸福堰。......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