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习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实用技巧

习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实用技巧

【摘要】:古代武术习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习武者日常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练功习武还要求养精爱气,“爱精如爱金,才算武艺人”,这又与习武者的性生活有关。不仅如此,习武还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武术理论认为人的身、心和道德是不可分的。心理修炼与武德培养也是中国武术极其重要的习练内容。这样,练功习武对练习者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起居制度、服装饮食到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均有深刻的影响。

古代武术习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习武者日常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

如练习武功有“练拳宜早起,早睡体不亏”之说,这就涉及习武者的起居作息;练功要求着服装既宽松舒适,以利气血的通畅,又紧凑利落,不妨碍动作的洒脱,这就涉及习武者的穿衣;吃什么东西才有助于练功,也有一套讲究,这又影响习武者的饮食,如在练外功时,体力消耗很大,就要饱食足睡,保持充沛的体力;而在练内功时,则要减食省眠,以便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功习武还要求养精爱气,“爱精如爱金,才算武艺人”,这又与习武者的性生活有关。不仅如此,习武还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武术理论认为人的身、心和道德是不可分的。要想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练习者必须不断地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如襟怀豁达、与人为善、以礼待人、心平气和、从容沉着等。心理修炼与武德培养也是中国武术极其重要的习练内容。这样,练功习武对练习者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起居制度、服装饮食到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均有深刻的影响。练功有“易骨、易筋、易髓”的说法,这就是说,练习者要经历脱胎换骨的磨炼,才能掌握真正的功夫。习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像武术家们常说的“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当一个人决定练功习武时,他就踏上了一条长期的自我规范的生活道路,按照练功习武的要求去调节自己的日常生活,把练功习武贯穿到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在真正的武术家看来,要练就上乘功夫,对于行坐卧走、饮食乃至大小便都不可不注意。(《太极拳谱》卷八,见于《杨谱: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因此,真正的武术家在日常的坐卧行立中,也不松懈,要求自己“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习武者,随时随地都在练功,如太极大师陈长兴,坐着时,也是虚灵顶劲,上体不偏不倚;走路也以意作圈,就是平时拿笔放杯,也都暗含太极劲。八卦高手程廷华,以做眼镜为业,人称“眼镜程”。为了练习腿功,每天打磨眼镜片时,总是一腿呈半蹲姿势,另一腿横置于支撑腿的膝头。清代河南武术家李政,学成心意拳等武术后,以保镖为业。为了练习武术步法,他在走镖途中时常以鸡形步行走于镖车前后。至于枕砖头、睡木板的练功人更是多见。少林拳法有“三要五忌七伤”的要求,也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三要”是“一要深沉慎重,二要确实精当,三要节欲爱名”;“五忌”为“一忌荒惰、二忌夸矜,三忌躁急,四忌躐(liè)等,五忌酒色”;“七伤”是“一近色伤精,二暴怒伤气,三思虑伤神,四善忧伤心,五好饮伤血,六懒惰伤筋,七躁急伤骨。” (1)

古代武术还要求根据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去练功,因此习武者需要分阴阳,辨八卦,知五行,明经络,依时调节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对练功的时间和方位也有很多讲究。什么时候练功为宜?古代养生理论认为,一昼夜可以分为12个时辰,即子(23—1)、丑(1—3)、寅(3—5)、卯(5—7)、辰(7—9)、巳(9—11)、午(11—13)、未(13—15)、申(15—17)、酉(17—19)、戌(19—21)、亥(21—23)。其中,从夜半子时到正午前,为六个阳时,是天地万物处于“生气”的时候,这时练功,可以受益。而从午后到子时前,是六个阴时,自然界处于“死气”,练功无益(《抱朴子内篇·释滞》)。气功武术家们以这种理论为基础,并根据传统功法的功理和气血子午流注的运行规律,确定各门各派的练功时间,如少林武术强调卯功“初起空腹,先行卯功”,继而做中饭前的午功,最后是日入时的酉功(《少林拳术精义》)。

古代练功没有表,民间练功时,点燃炷香,以香焚化的长度(或炷数)来计算练功时间,如《易筋经·初月行功法》就要求行功持续一个时辰,“时不能定,则以大香二炷为则”。(www.chuimin.cn)

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早在汉代时就已经对练功的方位有了规定,在马王堆导引图上,人们就已经看到,当时的练功者都以面南背北为基本方位。练功的取位,与传统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八卦、干支理论有直接关系。近代武术家在练功时,主张“早不朝东,晚不向西,午不朝南,永不向北”。其中不向北则完全出于政治原因,意为不向来自北方的清王朝称臣。

(1)无谷,姚远. 少林寺资料集续编[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