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武术史话:典藏版-比武与对练的重要性

中国武术史话:典藏版-比武与对练的重要性

【摘要】:为了保持武术在实际格斗中的威力,防止它演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必须有专门的方法对习武者掌握武术的真实程度进行检验,比武和对练就是对习武者的技艺进行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三人对练对练的目的不在于胜负,而是通过对打发现习武者的薄弱环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古代武术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它极其强调实用,强调技击。古代习武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绝不是为学三拳两脚的花架子,而是为遭受凌辱时能有效地自卫,惩治邪恶时能有力地出击。与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武术表演相比,古代武术可能得不到多少看客的喝彩声,但是临机试敌,却锐不可当。为了保持武术在实际格斗中的威力,防止它演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必须有专门的方法对习武者掌握武术的真实程度进行检验,比武和对练就是对习武者的技艺进行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

二人徒手对练

早在春秋时期,武士就有在春秋两季切磋武艺的竞技活动:“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竞技场上集中了天下的豪杰,这些人技艺高超,“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管子·七法》)。早期的比武是非常残酷的,如前面提到过的战国时的击剑,可以“上斩颈领,下决肝肺”,赵惠文王的剑客们一年就有100多人剑下伤亡(《庄子·说剑》)。到了宋代,比武仍有相当的危险性,如《水浒传》的落难英雄杨志与周谨在校场比武,主持人梁中书就直言不讳地说:“武夫比试,何虑伤残?但有本事,射死勿论。”(《水浒传》第十三回)

三人对练(www.chuimin.cn)

对练的目的不在于胜负,而是通过对打发现习武者的薄弱环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此外,武谚说:“练拳不习打,临阵少方法。”对练就是要着意创造一个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练艺环境,使习武者积累实际格斗经验,提高应变能力,而不至一旦遇敌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空有一身的拳式却无所施用。古代各类武术都有自己的一套对练对打的训练方法,如“枪有对札梨花枪,刀有大刀擒枪,单刀破矛,拳有连拳,而剑亦有对劈剑也”。(1)

(1)万籁声. 武术汇宗[M].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