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武术史话:典藏版-拳诀的作用和特点

中国武术史话:典藏版-拳诀的作用和特点

【摘要】:可是在中国古代,无论是传授武技的武师,还是习练武术的学生,大都是文化程度较低,甚至目不识丁的社会下层人物,且不说拳谱数量很少,大多数人与之无缘,就是有了也看不懂。为了便于传习,中国的武术家们会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许多武术歌诀,如“拳诀”就是其中的一种,包括习练各门拳法的拳式要领、技术动作标准、拳路的用法要义等。

古代武术没有教科书,人们练武的文字依据是拳谱。拳谱记录着拳式名称及用法,一句或两句一式,一般为七言或五言句。拳谱对于武术传习固然很有价值,但普及性却十分有限。这主要是因为能够读懂拳谱的必须是有一定文化的人,如《武编》的作者唐顺之就存有《温家拳谱》,晚年尚能背诵拳名十余式。可是在中国古代,无论是传授武技的武师,还是习练武术的学生,大都是文化程度较低,甚至目不识丁的社会下层人物,且不说拳谱数量很少,大多数人与之无缘,就是有了也看不懂。为了便于传习,中国的武术家们会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许多武术歌诀,如“拳诀”就是其中的一种,包括习练各门拳法的拳式要领、技术动作标准、拳路的用法要义等。凡是比较成熟的武术门派,一般都有自己的拳诀和拳歌,如《拳经总歌》,太极拳的《打手歌》《十三势歌》《杨氏太极拳谱歌》,形意拳的要领歌诀《九歌》,翻子拳的《站桩翻拳歌》,少林点穴法的《二十六要害穴点打法歌诀》,修炼气功的《胎息铭》,易筋经的《十二段锦图诀》等。这些歌诀,通俗易懂,合辙押韵,抑扬顿挫,易背易记,为普及武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南北朝养生大家,也是武技高手的葛洪就是在武师的指导下,学过关于射箭、刀盾及单刀双戟的口诀要术。拳诀拳歌是各门武术的精华,常以极精练的语言,画龙点睛地提示出武术的核心,如“敬、紧、径、劲、切”五字为内家拳的“心诀”,“敷、盖、对、吞”是太极拳的“四字秘诀”。也正因为这一点,古时候武师们绝不轻易以诀示人,正如拳师常说的“古人传艺不传诀”。

另外,由于武术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出现了大量的武术谚语。这些谚语用语通俗,言简意赅,既是习武经验的总结,也是练功习武的指导。中国武谚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练功习武的各个方面,如关于习武与练内功关系的,有“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外练手眼身法步,内修精神气力功”“内不动,外不发”;关于眼法的“眼无神,拳无魂”“手眼相随,手到眼到”;关于步法的“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着;手脚一起到,金刚也跌倒”“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大不灵,步小不稳”;关于腿功的“打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只压不溜不中用,只溜不压笨如牛”;关于习武宜少而精的,有“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百看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专”“一招鲜,吃遍天”;关于以巧制胜的,有“打拳在劲不在力,在巧不在勇”“四两拨千斤”;关于武术器械的,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枪怕摇头,棍怕换把”“钩走浪势,戟扎戳势”;关于苦练不辍的,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拳三年,丢拳三天”“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