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也有人认为太极拳是由形意拳演化而来的。太极拳是中国对世界体育和世界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太极拳强调身体内部的意念和内气的重要作用,用意气运动统领整个身体的运动。太极拳太极拳在技击方面也是很独特的。太极拳是怎样流传的,人们有不同的说法。但是,陈王廷在太极拳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是大家公认的。在现在流传的各种流派的太极拳中,陈式太极的历史最为悠久。......
2023-10-19
古代武术没有教科书,人们练武的文字依据是拳谱。拳谱记录着拳式名称及用法,一句或两句一式,一般为七言或五言句。拳谱对于武术传习固然很有价值,但普及性却十分有限。这主要是因为能够读懂拳谱的必须是有一定文化的人,如《武编》的作者唐顺之就存有《温家拳谱》,晚年尚能背诵拳名十余式。可是在中国古代,无论是传授武技的武师,还是习练武术的学生,大都是文化程度较低,甚至目不识丁的社会下层人物,且不说拳谱数量很少,大多数人与之无缘,就是有了也看不懂。为了便于传习,中国的武术家们会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许多武术歌诀,如“拳诀”就是其中的一种,包括习练各门拳法的拳式要领、技术动作标准、拳路的用法要义等。凡是比较成熟的武术门派,一般都有自己的拳诀和拳歌,如《拳经总歌》,太极拳的《打手歌》《十三势歌》《杨氏太极拳谱歌》,形意拳的要领歌诀《九歌》,翻子拳的《站桩翻拳歌》,少林点穴法的《二十六要害穴点打法歌诀》,修炼气功的《胎息铭》,易筋经的《十二段锦图诀》等。这些歌诀,通俗易懂,合辙押韵,抑扬顿挫,易背易记,为普及武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南北朝时养生大家,也是武技高手的葛洪就是在武师的指导下,学过关于射箭、刀盾及单刀双戟的口诀要术。拳诀拳歌是各门武术的精华,常以极精练的语言,画龙点睛地提示出武术的核心,如“敬、紧、径、劲、切”五字为内家拳的“心诀”,“敷、盖、对、吞”是太极拳的“四字秘诀”。也正因为这一点,古时候武师们绝不轻易以诀示人,正如拳师常说的“古人传艺不传诀”。
另外,由于武术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出现了大量的武术谚语。这些谚语用语通俗,言简意赅,既是习武经验的总结,也是练功习武的指导。中国武谚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练功习武的各个方面,如关于习武与练内功关系的,有“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外练手眼身法步,内修精神气力功”“内不动,外不发”;关于眼法的“眼无神,拳无魂”“手眼相随,手到眼到”;关于步法的“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着;手脚一起到,金刚也跌倒”“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大不灵,步小不稳”;关于腿功的“打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只压不溜不中用,只溜不压笨如牛”;关于习武宜少而精的,有“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百看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专”“一招鲜,吃遍天”;关于以巧制胜的,有“打拳在劲不在力,在巧不在勇”“四两拨千斤”;关于武术器械的,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枪怕摇头,棍怕换把”“钩走浪势,戟扎戳势”;关于苦练不辍的,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拳三年,丢拳三天”“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www.chuimin.cn)
有关中国武术史话:典藏版的文章
太极拳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也有人认为太极拳是由形意拳演化而来的。太极拳是中国对世界体育和世界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太极拳强调身体内部的意念和内气的重要作用,用意气运动统领整个身体的运动。太极拳太极拳在技击方面也是很独特的。太极拳是怎样流传的,人们有不同的说法。但是,陈王廷在太极拳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是大家公认的。在现在流传的各种流派的太极拳中,陈式太极的历史最为悠久。......
2023-10-19
螳螂拳有南、北两派。南派螳螂拳是清朝由广东的周亚南创编的,拳法在风格上与南拳相近。北派螳螂拳是明末清初山东即墨人王朗创编的。最后,王朗把少林拳法与螳螂的搏斗术结合在一起,手法上采用螳螂前臂的动作,步法上吸取猴子的移动法,称为“猿猴步”,前后三年,终于创编出“北派螳螂拳”。螳螂拳这种螳螂拳在北方流传很广。螳螂拳的共同特点是,动作严谨,敏捷有力,长短并用,有很强的攻击性。......
2023-10-19
但是,关于猴拳的文字记载却要晚得多,首次出现是在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戚继光在书中记录的,都是当时一些比较成熟的拳术,由此可知猴拳的出现应该早于戚继光的时代。在著名的少林武术中,也有猴拳。猴拳猴拳的基本特点是脆快有力,刚柔相间,轻灵敏捷,避重侧进,身、手、步同时快速并进,拳法密集。打猴拳一般不主动攻击,多利用身灵步捷的躲闪,避免与对方正面交锋。......
2023-10-19
在这种神形俱练的实践中,一代代武术家们以令人难以相信的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发展出了一个体系博大、内容庞杂的武术功法体系。因此,武术家们把习练武术称为“练功”。拙力、僵力、蛮力看起来气势汹汹,却不过徒有其表,打击的力度仅限于人体的表浅部位,而中国武术内外功结合而发出的力,绵远深厚,刚中有柔,柔中带刚。武术功法,特别是内功的出现与中国古代行气术进入明代以来的空前繁荣有直接关系。......
2023-10-19
为了保持武术在实际格斗中的威力,防止它演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必须有专门的方法对习武者掌握武术的真实程度进行检验,比武和对练就是对习武者的技艺进行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三人对练对练的目的不在于胜负,而是通过对打发现习武者的薄弱环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2023-10-19
在《水浒传》对宋代梁山好汉的描写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不少梁山英雄借醉态施展浑身武艺,拳落惊风雨,腿起泣鬼神。醉拳醉拳将拳法、摔法和醉态融为一体,在格斗中有较好的隐蔽性,可以麻痹对手,使之放松警惕,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模仿醉态的武术不仅有这种单人赤手空拳练习的醉拳,还有潇洒挺拔的醉剑、气势豪放的醉棍、刚劲有力的醉刀、神出鬼没的醉枪和使用拳术对打的“醉汉戏猴”,人们将这些武术称为“六醉”。......
2023-10-19
八卦掌,顾名思义,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八卦学说有直接关系。八卦掌八卦掌技击以掌为主,基本手型是龙爪掌和牛舌掌。也有人认为八卦掌就是董海川自己创编的。八卦掌出现得比较晚,但是很快就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拳种。但是,不论怎么说,董海川在八卦掌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把八卦掌的技艺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董海川不仅是一个武术家,也是一个武术教育家,为传播八卦掌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10-19
伸五指代表五湖、五岳,泛指天下;成拳表示献拳,意为敬向天下英豪和观众请教;其二,一手伸平,盖住另拳拳面,表示扶危济困,抑强扶弱;或向大众求助之意。以示反对外来统治,振中华武威。右拳伸出时,若拇指向内,是自高自大,向外,尊重对方;小指向内为谦虚,向外是小看对手。重礼节的苗家人对这些细节极为重视。......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