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持武术在实际格斗中的威力,防止它演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必须有专门的方法对习武者掌握武术的真实程度进行检验,比武和对练就是对习武者的技艺进行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三人对练对练的目的不在于胜负,而是通过对打发现习武者的薄弱环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2023-10-19
中国古代武术有许多门派,武林中实行家族式的封建宗法管理形式,对徒弟来说,他要拜的是“师父”,而不是仅有一技之长的“师傅”,拜师收徒意味着此后徒弟要“事师如父”,而师父则要“视徒如子”。对于有志武学的习武者来说,择师是踏上学习武艺的第一步,决定着能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习武者如果择师不当,就会像《水浒传》中的史进一样,在遇到名武师王进以前,虽然跟了七八个有名的师父习武,最终却发现“枉自经了许多师家,原来不值半分”,或者像前面提到过的与魏文帝曹丕以甘蔗为剑比武、狼狈败下阵的奋威将军邓展一样,得不到剑技的真髓。
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代代宗师巨匠之所以能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武技境界,是与他们善于择师、勤于学习分不开的。如著名武术著作《手臂录》的作者、武术家吴殳就是投师到了明末武术家、精通枪法的石电(?—1635年,字敬岩)门下,技艺才突飞猛进的。同样,前面提到过的杨露禅从师于陈氏太极大师陈长兴,李飞羽从师于形意大师戴文雄,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们常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形容古代文人的为学之道。其实,古代习武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古代习武者有着从师学到一定程度后,离师出游,寻访天下名师,以武会友的习俗,正像一句武谚说的“一处磕头,百处学艺”。这种武术“游学”对于习武者技艺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之所以要“百处学艺”,不仅是由于中国武术文化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拳种功法因地而异,而且当时社会的通讯手段不发达,一个人想博采众家之长,就必须跋山涉水,四处求学,还因为武术的许多精妙之处不可言传,非得面对面的示范教学、切磋讨论才能悟得其中三昧,正如太极拳家陈鑫所说:“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太极拳谱》卷十二,见于《陈谱:清末陈鑫太极拳论著》)(www.chuimin.cn)
中国古代练功习武者这种“游学”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开始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携剑周游列国的武侠,人称“游侠”。这些人身怀绝技,豪气冲天。他们之所以四处漫游,固然是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也是为了寻师访友,切磋武技。如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行刺秦王的荆轲在遇到燕太子丹前,就曾到榆次与武侠盖聂论剑,又到邯郸与剑侠鲁勾践比武(《史记·刺客列传》)。寻师访友,四海为家,这一中国武术优良为学之道数千年来,一脉相承,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集大成的武术巨匠。这种游历四方的学习方式,不仅使习武者避免了“近亲繁殖”对武术发展的不良影响,而且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人民,从而使武术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同时,也使武术在各地的平民百姓中传播开来。所以,中国武术史上许多著名的武术家都来自社会底层。如前面提到过的形意大师李飞羽曾是菜农;八卦掌武术家山西的车永宏,幼年家贫失学,给有钱人当车夫;八卦掌武师河北的尹福(1841—1909年)早年在京城学做剪刀,后以卖烧饼、油条为业,从师董海川学艺后,在朝阳门设馆授徒;著名的义和团首领和梅花拳拳师赵三多(1841—1902年),青年时以贩碗为业;“大刀王五”王正谊(1844—1900年),12岁在烧饼铺学徒,艺成后开镖局和教武;形意拳武师河北的李存义(1847—1921年),出身贫困,曾以帮人赶车为生,从师刘奇兰习武,艺成后开镖局并收徒教授武术;河北深县的八卦掌武术家程廷华(1848—1900年),是京城的眼镜匠。
有关中国武术史话:典藏版的文章
为了保持武术在实际格斗中的威力,防止它演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必须有专门的方法对习武者掌握武术的真实程度进行检验,比武和对练就是对习武者的技艺进行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三人对练对练的目的不在于胜负,而是通过对打发现习武者的薄弱环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2023-10-19
伸五指代表五湖、五岳,泛指天下;成拳表示献拳,意为敬向天下英豪和观众请教;其二,一手伸平,盖住另拳拳面,表示扶危济困,抑强扶弱;或向大众求助之意。以示反对外来统治,振中华武威。右拳伸出时,若拇指向内,是自高自大,向外,尊重对方;小指向内为谦虚,向外是小看对手。重礼节的苗家人对这些细节极为重视。......
2023-10-19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弓箭的发明给原始人类提供了有力的远射程武器。狩猎是原始社会人类维持生存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因此,武术的萌芽与生产劳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为了争夺水草丰美的草场、适于居住的地区,或为了血缘复仇等原因,时常会发生军事冲突。它的萌芽与早期人类社会的一些文化活动,特别是舞蹈也有密切的联系。武术的形成和成熟还需要更加充分的条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2023-10-19
但是,关于猴拳的文字记载却要晚得多,首次出现是在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戚继光在书中记录的,都是当时一些比较成熟的拳术,由此可知猴拳的出现应该早于戚继光的时代。在著名的少林武术中,也有猴拳。猴拳猴拳的基本特点是脆快有力,刚柔相间,轻灵敏捷,避重侧进,身、手、步同时快速并进,拳法密集。打猴拳一般不主动攻击,多利用身灵步捷的躲闪,避免与对方正面交锋。......
2023-10-19
经过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长期的孕育、萌芽,又经过了铁兵器时代1000多年血与火的锤炼,中国古代武术自宋朝开始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成熟时期,特别是在明、清两代,武术的奇花异卉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竞相开放,令人目不暇接。这是因为在这个历史时代,促使武术成熟的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这种武术与军事若即若离的状态正是中国武术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
2023-10-19
翻子拳翻子拳在明代已是很有影响的一个拳种。当时正是兵荒马乱的年月,为了防身自卫、保护家园,段老绪一家认真练习,并把翻子拳世世代代传了下去。有一次段家所在的村子遭到抢劫,段家的武术高手们靠着一身多年练就的翻子拳,打败了群敌。翻子拳在技击时主要是侧进斜击,脚不过膝,实战性强,动作朴实无华。在长达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翻子拳也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2023-10-19
在这一片佛门净土上发展出了声名远扬海内外的少林武术。少林寺随着少林武术名声的日益显赫,天下的英雄豪杰、武林高手,从五湖四海慕名而来,以武会友,交流武技,这样,少林武术汇集了四面八方的武技精粹。李叟也把擒拿、棍法的绝技糅合在少林棍法中,并传授了大、小洪拳,对少林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少林名声大振。由于觉远和尚通过遍访名师,成就了少林派武术的神妙绝技,后人尊他为少林拳法的“中兴之祖”。......
2023-10-19
内功的主要目的是养气和练气。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桩功“要学拳,须站桩,欲习打,先练桩。”站桩功是武术内功的基本功法,“桩”的意思是比喻习练时像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后如桩一般坚实稳固。易筋经上文提到过的托名达摩,而实际上出现于明代后期的《易筋经》是武术功法的一部代表作,被少林武术家们奉为经典著作而流传开来。......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