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神形俱练的实践中,一代代武术家们以令人难以相信的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发展出了一个体系博大、内容庞杂的武术功法体系。因此,武术家们把习练武术称为“练功”。拙力、僵力、蛮力看起来气势汹汹,却不过徒有其表,打击的力度仅限于人体的表浅部位,而中国武术内外功结合而发出的力,绵远深厚,刚中有柔,柔中带刚。武术功法,特别是内功的出现与中国古代行气术进入明代以来的空前繁荣有直接关系。......
2023-10-19
内功的主要目的是养气和练气。养气以凝气清神,练气以运使气息,自由地调动气息,为练功服务,正如《少林拳术秘诀·气功阐微》所说:“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由于内功不是为了直接技击,而是强内固本,使习武者深含不露,沉着冷静,并可根据技击的需要,随意自如地调动气息,因此内功多采用静态的,或缓慢而简单的动态的功法,静中求动。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桩功
“要学拳,须站桩,欲习打,先练桩。”站桩功是武术内功的基本功法,“桩”的意思是比喻习练时像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后如桩一般坚实稳固。
武术的桩功种类很多,各门各派武术多有自己的桩功,如八卦掌的八卦桩、虎坐桩、夹马桩,太极气功十三桩(1),少林拳的子午桩,形意拳的三才桩,峨眉十二桩(2),内家八桩(浑元八桩)(3),醉拳的立桩,苗拳的箭桩和藏山桩,还有马步桩、丁步桩、虚步桩、三角桩、四平桩、七星桩、撑抱桩、伏虎桩、降龙桩等。这些以静态姿势为主的桩功桩势多样,神态各异,各有侧重,养气练气,练神练意,调身练力,从容不迫地为武术技击奠定基础。
武术的桩功除了上述静态为主的形式外,还有各拳种用来练习基本身体姿势,在走动中练习的“行桩”(又叫“动桩”“活桩”),行桩与武术技击有更为直接的关系,如通背六路行桩、落地梅花桩、醉拳的摆桩等。
作为武术习练基本功法的桩功,也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在清代中叶已有人将站桩功引入普通人的养生术中,但流传不广。
(2)易筋经
上文提到过的托名达摩,而实际上出现于明代后期的《易筋经》是武术功法的一部代表作,被少林武术家们奉为经典著作而流传开来。
易筋经(www.chuimin.cn)
《易筋经》认为:“筋,人身之筋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筋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易筋经·上卷总论》)身体的种种病症,如病、瘦、痿、懈、亡等,都是由筋的不良状态,如弛、挛、靡、弱、缩而造成的。因此,需要将病弱之筋换为强健之筋,因为“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虽然,“筋”是外功练习的对象,但是,《易筋经》却从形神统一的观点出发,认为“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易筋经·膜论》),就是说,无形的练内与有形的练外是相辅相成的。
于是,《易筋经》将练功分为三个层次,即练筋、练膜和练气。练筋必须练膜,练膜必须练气。从最难练习的练气入手,“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这样,气就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进而练筋,使筋舒、强、和、长、壮,最终练成“金石之体”。
根据这种修炼理论,《易筋经》采取按摩、拍击与入静诱导和意守按摩、拍击部位相结合的功法,并辅之以服用补益气血的内壮药物和药浴,以取得内壮外勇的效果。
《易筋经》还附有练功的十二个术势,称为“易筋经十二图”,分别为韦驮献杵第一、二、三势,摘星换斗势,出爪亮翅势,倒拽九牛尾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和工尾势。
(1)包括浑元桩、川字桩、推山桩、抱球桩、按球桩、大字桩、撑字桩、托按桩(左式)、托按桩(右式)、提抱桩、天字桩、山字桩、插肋桩。
(2)包括天字桩、地字桩、之字桩、心字桩、鹤翔桩、游龙桩、旋风桩(风字桩)、拿云桩、大字桩、小字桩、幽字桩、明字桩。
(3)包括天门桩、地门桩、风门桩、云门桩、龙门桩、虎门桩、鸟门桩、蛇门桩。
有关中国武术史话:典藏版的文章
在这种神形俱练的实践中,一代代武术家们以令人难以相信的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发展出了一个体系博大、内容庞杂的武术功法体系。因此,武术家们把习练武术称为“练功”。拙力、僵力、蛮力看起来气势汹汹,却不过徒有其表,打击的力度仅限于人体的表浅部位,而中国武术内外功结合而发出的力,绵远深厚,刚中有柔,柔中带刚。武术功法,特别是内功的出现与中国古代行气术进入明代以来的空前繁荣有直接关系。......
2023-10-19
但是,关于猴拳的文字记载却要晚得多,首次出现是在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戚继光在书中记录的,都是当时一些比较成熟的拳术,由此可知猴拳的出现应该早于戚继光的时代。在著名的少林武术中,也有猴拳。猴拳猴拳的基本特点是脆快有力,刚柔相间,轻灵敏捷,避重侧进,身、手、步同时快速并进,拳法密集。打猴拳一般不主动攻击,多利用身灵步捷的躲闪,避免与对方正面交锋。......
2023-10-19
伸五指代表五湖、五岳,泛指天下;成拳表示献拳,意为敬向天下英豪和观众请教;其二,一手伸平,盖住另拳拳面,表示扶危济困,抑强扶弱;或向大众求助之意。以示反对外来统治,振中华武威。右拳伸出时,若拇指向内,是自高自大,向外,尊重对方;小指向内为谦虚,向外是小看对手。重礼节的苗家人对这些细节极为重视。......
2023-10-19
螳螂拳有南、北两派。南派螳螂拳是清朝由广东的周亚南创编的,拳法在风格上与南拳相近。北派螳螂拳是明末清初山东即墨人王朗创编的。最后,王朗把少林拳法与螳螂的搏斗术结合在一起,手法上采用螳螂前臂的动作,步法上吸取猴子的移动法,称为“猿猴步”,前后三年,终于创编出“北派螳螂拳”。螳螂拳这种螳螂拳在北方流传很广。螳螂拳的共同特点是,动作严谨,敏捷有力,长短并用,有很强的攻击性。......
2023-10-19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弓箭的发明给原始人类提供了有力的远射程武器。狩猎是原始社会人类维持生存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因此,武术的萌芽与生产劳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为了争夺水草丰美的草场、适于居住的地区,或为了血缘复仇等原因,时常会发生军事冲突。它的萌芽与早期人类社会的一些文化活动,特别是舞蹈也有密切的联系。武术的形成和成熟还需要更加充分的条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2023-10-19
在这一片佛门净土上发展出了声名远扬海内外的少林武术。少林寺随着少林武术名声的日益显赫,天下的英雄豪杰、武林高手,从五湖四海慕名而来,以武会友,交流武技,这样,少林武术汇集了四面八方的武技精粹。李叟也把擒拿、棍法的绝技糅合在少林棍法中,并传授了大、小洪拳,对少林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少林名声大振。由于觉远和尚通过遍访名师,成就了少林派武术的神妙绝技,后人尊他为少林拳法的“中兴之祖”。......
2023-10-19
经过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长期的孕育、萌芽,又经过了铁兵器时代1000多年血与火的锤炼,中国古代武术自宋朝开始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成熟时期,特别是在明、清两代,武术的奇花异卉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竞相开放,令人目不暇接。这是因为在这个历史时代,促使武术成熟的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这种武术与军事若即若离的状态正是中国武术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
2023-10-19
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代代宗师巨匠之所以能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武技境界,是与他们善于择师、勤于学习分不开的。古代习武者有着从师学到一定程度后,离师出游,寻访天下名师,以武会友的习俗,正像一句武谚说的“一处磕头,百处学艺”。寻师访友,四海为家,这一中国武术优良为学之道数千年来,一脉相承,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集大成的武术巨匠。......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