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分封的梁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其王室陵墓均在商丘市东的永城芒砀山上。1987—1991年,在河南商丘地区永城芒砀山梁王陵区调查与发掘。位于保安山东半山腰中的梁孝王墓,是芒砀山目前已发现的梁国王室墓中规模最大、建筑结构最复杂的石室墓。1992—1994年,在永城芒砀山梁王陵区内发掘,发现梁孝王寝园基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的一处保存完整的西汉诸侯王寝园建筑基址。......
2024-01-28
形意拳是一种模仿动物形象的拳术。这种拳不仅要求在外表上惟妙惟肖地模仿动物活动的外形,更重要的是要求模仿动物动作的内意,即模仿动物的内心世界。外形与内意结合,通过练形进而练意,因此叫形意拳。
形意拳是由“心意六合拳”发展而来的。“心意六合拳”又叫“心意拳”或“六合拳”,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这种拳术的技法是由心产生意,又由意转化为拳;同时,在练习这种拳术时有“内三合”和“外三合”的要求。所谓“内三合”指的是身体内部几种因素的紧密结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的是肢体各部分在行拳时的协调配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形意拳
像人们曾经伪托达摩创少林拳的说法一样,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创心意拳的说法也流传极广。岳飞是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武艺高强,战功显赫。但是,没有任何史料表明岳飞曾经创编过心意拳。岳飞创拳说,显然也是想以岳飞的崇高声望来提高心意拳的地位。特别是心意拳创始于明末清初,正是反清复明斗争高涨的时候,把心意拳的创始人说成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岳飞就更有深意了。其实这种拳的真正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姬龙峰(1602—1680年)。
姬龙峰,又称姬际可,是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其精通武艺,特别是他的枪术非常高明。据说姬龙峰喜欢骑马在村中的小路上疾驰,用大枪点刺屋檐下的椽木。每间屋子有10根椽木,无一漏过,这就是他的拿手好戏“飞马点椽子”,可见他枪法的快速与准确。因此,人们送给他一个“神枪”的绰号。姬龙峰虽然有这样高超的枪法,很难遇到敌手,但仍然有一个顾虑。他感到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天下大乱的世道,自然可以随身带着长枪来保护自己的安全。但是在太平之世,要是总扛着一杆长枪或者别的什么兵器出出进进,不但自己感到可笑,人们也会感到奇怪。但是不带兵器,万一遇到不测,用什么来自卫防身呢?想来想去,决定将自己精通的六合枪改为六合拳。形意拳最初的形态“心意六合拳”就是这样产生的。由于心意拳是由枪术改成的,所以技法上仍留有枪术的一些特点。
关于姬龙峰创拳,还有另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传说:一天,姬龙峰在终南山中采集药材,忽然看到一只鹰在与熊搏斗,鹰盘熊舞,好一场恶战。姬龙峰看得入了迷,一时间忽然来了灵感,就仿照鹰与熊搏斗的形态,创编出了心意拳。为了增加心意拳的影响力,就假托是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岳飞留下的拳谱。
明朝覆灭后,姬龙峰曾到过少林寺,在少林寺里表演了他创编的这套拳术,得到少林僧人的称赞,于是就在少林寺住了10年,在河南一带传授拳艺。后来,他看到恢复明朝没有什么希望,就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少林武术在明朝已有龙、虎、豹、蛇、鹤五拳,与心意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心意拳的出现与少林武术有一定的关系。
最初,心意拳的内容比较简单。基本拳法有以刚劲为主的前六势和以柔劲为主的后六势。动作姿势的基本要领为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自姬龙峰后,心意拳流传开来,经过南山郑氏、曹继武、马学礼、李失名、戴龙邦等的发展,在山西、河南等地影响越来越大。
在心意拳后来的传人中,河北深县的李飞羽(约1808—1890年)做出了重要贡献。李飞羽也叫李洛能,从小就是一个武术迷,但是他练习的不过只是一些徒有花架子的套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因此,十分想学真正的武功。后来,他听说山西祁县小韩村戴家有祖传的心意拳,人才辈出,特别是已经年近古稀的戴文雄拳术更是精妙,曾被一些商号以重金聘为镖师(高级保镖),在北京、张家口、包头一带不知打倒了多少江湖英雄、绿林好汉,就下定决心要学心意拳。可是,要学拳谈何容易。古代的武术家们一般不随便给别人传授技艺,特别是自己的绝招更是要保密,轻易不肯示人。心意拳是一种战斗力很强的拳术,自然更不能轻易让别人学走了。据说,姬龙峰创编了心意拳后,怕别人偷拳,家里一般不雇长工,只雇短工。这样,几天一换,难以窥视拳法的奥妙。而戴家也有不传拳给外姓人的家规,心意拳大师戴龙邦就只传艺给他的儿子戴文亮、侄子戴文英和戴文雄。为了学拳,李飞羽装扮成一个种菜的到了小韩村,千方百计托人说情。最后,到底是老天不负有心人,感动了戴文雄,破了戴氏心意拳不传外姓人的规矩,在1845年收了李飞羽做徒弟。李飞羽高兴极了。人们常说“三十不学艺”,而李飞羽拜师时已经37岁,显然早已错过了学艺的最佳时期。但是他学习异常刻苦,整整苦练了10年,练出一身过硬功夫。有一次,与李飞羽要好的一个朋友来拜访,这位朋友力气大,有极好的武功。两人高高兴兴地在一起闲谈。来人想开个玩笑,也想乘机试试李飞羽的功力到底如何,就趁李不注意,一把从背后抓住李飞羽,一运气想把他举起来。没想到,李飞羽稳如泰山,丝毫没有动,而他自己的身体却腾空而起(《车君毅斋纪念碑文》)。后来,李飞羽认真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结合自己多年练拳的切身体会,提出了新的见解,把“心意拳”改名为“形意拳”。从这以后,一种以心意拳为基础,又不同于心意拳的形意拳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就逐渐出现了。
清代后期,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一带广泛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各种流派。如山西的拳式紧凑;河南的气势勇猛;河北的舒展稳健。由于师传的不同,各地的套路也有不少区别。
形意拳历代传人中有许多名震武林的高手,如河北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对形意拳的拳理、劲力、呼吸和功法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形意拳的发展和推广起了重要作用。郭云深个头不高,身体非常强壮,从小喜爱武术,后来拜李飞羽为师,苦练了12年形意拳,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崩拳尤其精妙,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赫赫名声。他的内功极好,《拳意述真》形容他“形式神气沉重如泰山,而身体动作轻灵如飞鸟”。有一次,他让五名壮汉用木棍顶住自己的肚子,然后,突然运气鼓腹,这五个大汉一下子摔出一丈开外。(www.chuimin.cn)
后来,郭云深在北京拜会了正在肃亲王府传授武术的八卦掌大师董海川(约1813—1882年)。两人都久闻对方的大名,就拳来腿往地较量起来。这两位武术大家不知道曾经同多少武林高手较量过,都从未遇到过敌手。不料,这一次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一连三天,杀得难分难解,各自心中都暗暗称奇,互相倾慕。于是,歇手停战,结为兄弟,在一起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切磋拳理。他们感到形意、八卦虽然名字不同,但拳理是一样的,这两种拳术应该互相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于是,当下决定将形意、八卦合为一门,学形意拳的也用八卦掌调剂,这样可以避免过刚过激;而学八卦掌的也学形意拳,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到刚柔相济。(1)
经过古代武术家们多代人的努力,形意拳终于发展成为中国武术中非常成熟的重要拳种。1918年9月,俄国大力士康泰尔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万国赛武大会,听说中国精通形意拳和八卦掌的韩慕侠要与他比武,竟然在比赛前“潜藏不知去向”。也有人说康泰尔事先曾与韩慕侠在六国饭店较量过,被打得惨败,因此,不敢登场。清代末年的形意拳大师车永宏(1833—1914年)曾师从李飞羽,苦练20年,练就了一身高妙的形意功夫。他在晚年曾与日本驻天津军事教官在擂台上比武,以慢制快,将日本教官打败。日本教官对他高超的武技十分佩服,要拜他为师,被车永宏婉言谢绝。一些人不解其故,他说:“我怎么可以将自己国家的绝技传给外人哪!”(《太谷县志·方技传冈》)
形意拳兼有内家拳和外家拳的特点,既讲究刚柔相济,虚实变化,又有直取快攻、先发制人的凌厉,正如拳谚中说的“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三体式是按照形意拳的动作要领设计的一种站桩姿势,形意拳的各种动作都是以这个基本姿态为出发点的,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一说。 (2)
形意拳最基本的拳法是劈、崩、钻、炮、横拳,称为“五行拳”。由于其他各势拳法多是由这五拳变化而来,因此,五行拳又叫作“形意母拳”。五行拳的名字是根据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起的。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这五种元素有互相促进的关系,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叫作五行相生;也有互相制约的关系,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叫五行相克。形意拳的理论就是用这种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五拳之间的互相转化和互相制约:劈拳似斧属于金,崩拳似箭属于木,钻拳似电属于水,炮拳似炮属于火,横拳似弹属于土。于是,劈拳变钻拳,钻拳变崩拳就比较顺,因为“金生水”“水生木”;同样,用劈拳破崩拳,横拳破钻拳较为宜,因为“金克木”“土克水”。这种五行学说也把五行拳与健身具体地联系起来,例如,按照五行的观点来解释人的内脏器官,那么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于是,练劈拳可以养肺,练崩拳可以舒肝,练钻拳可以补肾,练炮拳可以保心,练横拳可以利脾。五行拳的演练路线以直进为主,步法稳扎坚实。
形意拳还有模仿龙、虎、猴、马、鼍(tuó)、鸡、鹞、燕、蛇、鸽、鹰、熊等12种动物的“十二形拳”。十二形拳活泼、有趣、生动、实用,具有鲜明的攻防意义。每一形都有自己的含义,如龙形练身法矫健;虎形练攻击的勇猛;猴形练身体的伸缩、跳跃;马形练脚下的迅疾;等等。
形意拳还有各种武术器械的操练套路。
(1)姜容樵. 形意母拳[M].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4:17—18.
(2)三体式的基本要求是:前脚脚尖向前,后脚脚尖外展45 度;两脚前后开立,全脚掌着地,两腿微屈,大腿斜向下,两膝微内扣,两脚间距约一小腿长,重心偏于后腿。
有关中国武术史话:典藏版的文章
西汉时期分封的梁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其王室陵墓均在商丘市东的永城芒砀山上。1987—1991年,在河南商丘地区永城芒砀山梁王陵区调查与发掘。位于保安山东半山腰中的梁孝王墓,是芒砀山目前已发现的梁国王室墓中规模最大、建筑结构最复杂的石室墓。1992—1994年,在永城芒砀山梁王陵区内发掘,发现梁孝王寝园基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的一处保存完整的西汉诸侯王寝园建筑基址。......
2024-01-28
辛亥革命后,改称顺天高等学校。1951年将河北北京高级中学“逐渐改为”河北师范专科学校。学校为当时河北省属6所重点大学之一。1913年5月,北洋女师范学校改名直隶女子师范学校,1916年1月,改名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9月改名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学校回天津天纬路原址复校,仍称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学校改为男女兼收。......
2024-01-21
现在,鹖多见于我国山西、河北等地及西北部山区。这种帽子被称为“鹖冠”,主要用来表彰英勇的武士。在这一列山中,有一座山叫鲜山,有河流注入伊水。水里有一种会叫的蛇,身上有四个翅膀,叫声好像击磬,它一出现就会发生大旱灾。上述两种蛇,前者叫鸣蛇,后者叫化蛇。伊水与洛水《山海经》中出现的伊水与洛水,就是现在的伊河与洛河。黄河、洛河交汇的广大地区,被称为河洛地区。......
2023-11-04
现场导游考试英文类考生考试的其中一项是进行英汉互译,在此简单介绍以下讲解、翻译技巧:一、不拘原文法“不拘原文”就是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区别,注意习惯和习俗的不同。要想做到地道的翻译,需要平时多阅读英文类的书籍和多看英文类的节目,多积累,在翻译时尽可能按照英语语言国家的一些习惯去翻译。更高水平的讲解,还应当将中国的朝代、名人、名事同国外的大事件发生时间作一对比讲解,这样更能让人理解所讲解的内容。......
2023-10-30
三是对经学经世致用的探讨,“《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义而不辩”,这里说的经世,就是经纶治理天下之意。班固认为三代有乐,至周衰而亡,故无遗法。这六部儒家经典,汉人也常称其为六艺。由于秦火的原因,汉初关于经书的流传已十分稀缺,汉朝政府虽有多次的求书及献书之举,但原始典籍的丧失却是明显的事实。......
2023-11-28
河北梆子从农村进入天津后,之所以受到广大群众欢迎。此后不断有天津的河北梆子艺人赴新疆,在迪化、伊犁等地从事演出活动,把河北梆子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大西北。河北梆子艺人在天津站稳脚跟后,为培养更多的接班人。除科班外,还有一些兼有科班、戏班性质的河北梆子团体。一时间天津成为河北梆子名角的集散地。卫派梆子在各派河北梆子中逐渐确立了统领地位。......
2023-09-01
安顺地戏演出的一般程式:一开财门:上庙祀神,迎请脸子;主帅带领,列队行进;主人献食,互祝大吉等。“跳神”是地戏最重要的部分,又称“正戏”,演出时间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安顺地戏以堂为单位,每堂地戏有演员十数人,加上鼓师、锣师和杂务人员,共计20人左右。[68]并在此调查基础上出版《安顺地戏戏剧本选》,这是“迄今为止地戏剧本唯一一次正式出版,同时也是地戏剧目第一次较为集中的全面展示。”......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