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片佛门净土上发展出了声名远扬海内外的少林武术。少林寺随着少林武术名声的日益显赫,天下的英雄豪杰、武林高手,从五湖四海慕名而来,以武会友,交流武技,这样,少林武术汇集了四面八方的武技精粹。李叟也把擒拿、棍法的绝技糅合在少林棍法中,并传授了大、小洪拳,对少林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少林名声大振。由于觉远和尚通过遍访名师,成就了少林派武术的神妙绝技,后人尊他为少林拳法的“中兴之祖”。......
2023-10-19
武术是用于格斗的技术,它的一招一式、一刺一击都是按照进攻和防守的战斗要求设计出来的,是人们格斗经验的总结。因此,武术的产生首先要有格斗,要有进行格斗的对象。在早期人类社会中,人们最初遇到的格斗对象不是人,而是野兽。当时,人类生存的条件十分恶劣,那时候人烟稀少,到处都是凶禽猛兽。盘旋在高空中的鹫鹰不时地俯冲下来,攫走老弱。凶狠的猛兽一次又一次地向茫然无所知的人们发起攻击。为了保卫自己,也为了从野兽身上得到可以遮风避雨的毛皮和果腹充饥的食品以生存繁衍下去,我们的祖先不得不同凶猛的野兽进行殊死搏斗。在距今有18 000多年的山顶洞人的穴居遗址里发现的大量兽骨就是他们与野兽搏斗,并取得胜利的证明。野兽有尖齿利爪,强悍凶残,而先民们用来与野兽搏斗的不过是简陋粗糙的棍棒和石头打制的武器。打猎的成功,不仅要靠集体的配合,也要依靠猎手们身体的矫健,不仅棍棒的使用要准确有力,徒手的踢打摔拿在必要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人们徒手与老虎搏斗的记载(《郑风·大叔于田》)。云南沧源岩画中也描绘着人与兽搏斗的生动场面。分布在我国广阔西部地区的西域岩画中也有许多反映原始狩猎的内容,岩画中的人们有的在用刀斫(zhuó)砍,有的在弯弓待射,有的在野牛的反击下正抽身疾走,逃离险地。
云南沧源岩画
先民们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想方设法改进自己的武器。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粗糙的用石头打制的砍砸器、尖状器到中期的骨镞、骨矛、骨叉,又到新石器时期的石刀、石矛、石斧、石镖等和后期的青铜兵器,记录着他们在改进武器方面不懈的努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弓箭的发明给原始人类提供了有力的远射程武器。根据古籍记载,人们看到落在树枝上的鸟在飞走时被弹回来的树枝击伤受到启发,于是,就用绳子把树枝绷成弓,将木棍刮削磨细做成箭,制成了原始的弓箭(《周易·系辞下》)。弓箭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用于打猎,大大提高了人们打猎的能力,扩大了狩猎的范围。狩猎是原始社会人类维持生存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因此,武术的萌芽与生产劳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除了生产以外,原始的战争也是武术萌芽、生长的重要条件。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为了争夺水草丰美的草场、适于居住的地区,或为了血缘复仇等原因,时常会发生军事冲突。随着社会生产的逐步发展,在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以外,在原始社会后期逐渐出现了剩余的劳动产品,这样以掠夺奴隶和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如当时生活在今天陕西地区的黄帝轩辕氏部落与生活在晋、鲁、豫交界地区的蚩尤九黎部落之间在4000多年前发生激烈的冲突,进行了一次著名的“涿鹿之战”。蚩尤的兵力较多,而且有比较先进的金属武器,传说蚩尤有用青铜制作的五种兵器:戈、殳(shū)、戟、酋矛、夷矛,战斗力很强。黄帝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退到今天河北省涿鹿一带,利用天时地利打败了蚩尤。在战争中人们的格斗对象是同自己一样有智慧的人,因此格斗技术比打猎要复杂得多。这种原始的战争有力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www.chuimin.cn)
武术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它的萌芽与早期人类社会的一些文化活动,特别是舞蹈也有密切的联系。在许许多多个漫漫长夜里,在熊熊的篝火旁,先民们打猎归来,一边烧炙着猎物,一边敲打着石器,模仿着各种野兽的动作,或表演自己在打猎中的巧妙动作,或重复在战斗中自己敏捷的拳脚,手舞足蹈地跳起来,吼起来,歌起来,舞起来。这种原始的舞蹈,人们高兴的时候跳,悲伤的时候跳,宗教祭祀的时候更是要跳。用舞蹈纪念祖先,取悦鬼神,禳灾祈福。原始的舞蹈具有浓重的“武”的色彩,融战斗和舞蹈于一体,舞风强悍,气势逼人,常常有震撼人心的作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这样一个神话:一个叫刑天的神与神帝发生冲突,被神帝砍去脑袋,刑天就以乳为眼睛,肚脐为嘴巴,一手拿着盾牌,一手拿着大斧继续挥舞不止,用这种战斗的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满腔愤怒。
《淮南子·缪称训》记载大禹曾经与南方的三苗族打仗。过了30天,三苗族还是不肯服输。于是,大禹换了一个办法,采用攻心战术。他命令士兵手持盾牌和大斧跳起了威武雄壮的战斗舞蹈,三苗族看了以后就投降了。《尚书·大禹谟》也有类似的内容。今天,在我国纳西族东巴教里被称为“东巴跳”的舞蹈中还保持了一些原始舞蹈的形态。舞蹈时战士们踏着战鼓的节奏,持刀模拟着作战中的动作,左右砍杀。舞刀时既有劈、砍、扎、刺这样一些进攻动作,又有缠头、裹脑、架刀、切刀等防御性的动作,还有多种多样的步法,如弓、跪、蹉、虚、跳跃等。
虽然,原始社会中的打猎、部落间的战争和舞蹈对武术的产生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是武术毕竟不等于打猎,不同于打仗,也不是舞蹈。武术的形成和成熟还需要更加充分的条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成熟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中国武术把身体与精神、健身娱乐与格斗技术融为和谐的一个整体,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更为特殊的条件。幸运的是,历史慷慨地给了中华民族发展武术所需要的时间和条件。
有关中国武术史话:典藏版的文章
在这一片佛门净土上发展出了声名远扬海内外的少林武术。少林寺随着少林武术名声的日益显赫,天下的英雄豪杰、武林高手,从五湖四海慕名而来,以武会友,交流武技,这样,少林武术汇集了四面八方的武技精粹。李叟也把擒拿、棍法的绝技糅合在少林棍法中,并传授了大、小洪拳,对少林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少林名声大振。由于觉远和尚通过遍访名师,成就了少林派武术的神妙绝技,后人尊他为少林拳法的“中兴之祖”。......
2023-10-19
伸五指代表五湖、五岳,泛指天下;成拳表示献拳,意为敬向天下英豪和观众请教;其二,一手伸平,盖住另拳拳面,表示扶危济困,抑强扶弱;或向大众求助之意。以示反对外来统治,振中华武威。右拳伸出时,若拇指向内,是自高自大,向外,尊重对方;小指向内为谦虚,向外是小看对手。重礼节的苗家人对这些细节极为重视。......
2023-10-19
但是,关于猴拳的文字记载却要晚得多,首次出现是在明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戚继光在书中记录的,都是当时一些比较成熟的拳术,由此可知猴拳的出现应该早于戚继光的时代。在著名的少林武术中,也有猴拳。猴拳猴拳的基本特点是脆快有力,刚柔相间,轻灵敏捷,避重侧进,身、手、步同时快速并进,拳法密集。打猴拳一般不主动攻击,多利用身灵步捷的躲闪,避免与对方正面交锋。......
2023-10-19
在这种神形俱练的实践中,一代代武术家们以令人难以相信的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发展出了一个体系博大、内容庞杂的武术功法体系。因此,武术家们把习练武术称为“练功”。拙力、僵力、蛮力看起来气势汹汹,却不过徒有其表,打击的力度仅限于人体的表浅部位,而中国武术内外功结合而发出的力,绵远深厚,刚中有柔,柔中带刚。武术功法,特别是内功的出现与中国古代行气术进入明代以来的空前繁荣有直接关系。......
2023-10-19
经过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长期的孕育、萌芽,又经过了铁兵器时代1000多年血与火的锤炼,中国古代武术自宋朝开始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成熟时期,特别是在明、清两代,武术的奇花异卉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竞相开放,令人目不暇接。这是因为在这个历史时代,促使武术成熟的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这种武术与军事若即若离的状态正是中国武术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
2023-10-19
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代代宗师巨匠之所以能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武技境界,是与他们善于择师、勤于学习分不开的。古代习武者有着从师学到一定程度后,离师出游,寻访天下名师,以武会友的习俗,正像一句武谚说的“一处磕头,百处学艺”。寻师访友,四海为家,这一中国武术优良为学之道数千年来,一脉相承,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集大成的武术巨匠。......
2023-10-19
翻子拳翻子拳在明代已是很有影响的一个拳种。当时正是兵荒马乱的年月,为了防身自卫、保护家园,段老绪一家认真练习,并把翻子拳世世代代传了下去。有一次段家所在的村子遭到抢劫,段家的武术高手们靠着一身多年练就的翻子拳,打败了群敌。翻子拳在技击时主要是侧进斜击,脚不过膝,实战性强,动作朴实无华。在长达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翻子拳也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2023-10-19
内功的主要目的是养气和练气。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桩功“要学拳,须站桩,欲习打,先练桩。”站桩功是武术内功的基本功法,“桩”的意思是比喻习练时像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后如桩一般坚实稳固。易筋经上文提到过的托名达摩,而实际上出现于明代后期的《易筋经》是武术功法的一部代表作,被少林武术家们奉为经典著作而流传开来。......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