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篇法上的变化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史记》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因人成文,文如其人。与《史记》篇法多变不同的是,《汉书》按部就班,多用顺叙手法,以事件发生的先后为线索,如《苏武传》就以出使匈奴、牧羊北海、回归汉朝等先后叙述。固所修者《汉书》,则所奉者一王之制,所编者宜有一定之程,不得任为参差。[44]刘师培认为《史记》往往能寓褒贬于叙事,《汉书》则讲究字斟句酌,平实叙事......
2025-09-30
计划首先从读题目开始。从计算机呈现题目开始到第一次做出答题反应的时间,可以看作学生阅读理解题目的时间。如果时间过长,那么被试可能缺少基本阅读技能[5];如果时间过短,那么被试可能是缺少动机而随意猜测[6]。Albert和Steinberg的研究表明,第一次主动干预前的时间量可以用作与问题情境中的规划和无干预观察密切相关的抑制性控制的指标,也是问题解决成绩的预测指标[7]。所以,我们将从计算机呈现题目开始到第一次作出答题反应的时间算作计划时间,将第一次作答反应到结束的时间算作执行时间。
“室温控制”第2题(CP025Q02)是考查计划和执行能力的,题目如图5-14所示(更具体的内容见附录2),给出了3个控制器与温度湿度的关系图,顶部控制器是控制温度的,中部和底部控制器是控制湿度的,但是没有给出控制器与结果之间的数量关系,要求考生通过探索在4步之内发现数量关系并将温度和湿度都从初始状态“25”调整到“18~20”之间。
图5-14 “室温控制”第2题(CP025Q02)界面
由于这是“室温控制”单元的第2题,基本的背景材料学生已经在上一题中了解了,做这一题的时候只要阅读屏幕下半部分的问题,文字比较简短,不需要花太多时间阅读。但是,因为一共只能“应用”调节4次,所以学生必须在行动之前先计划好怎么调整。在执行每一步调整的时候,要计算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而后在执行计划过程中需要根据反馈来估算与目标的距离并作出调整。题目涉及的计算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在4步之内将温度和湿度调低5~7,那么可以算出每步调整1~2,或者可以直接算出每个控制器上要调整多少格,用1~2步就将数值设定好。从给出的图示可以看出湿度是由中部和底部控制器共同控制的,所以要将两个控制器的值相加并考虑两者调整的幅度不同。这里要求的计算机能力则是最基本的鼠标拖拽。所以如果一开始计划好的话,执行过程并不难,因此我认为这道题目主要考查计划性。
因为题目对互动次数做了限定,所以学生操作过程的差异会表现在完成每个步骤的时间上。通过分析计划与执行阶段所花的时间可以看出题目对学生的主要要求是什么,如果主要是考查计划性的话,那么满分学生用于计划的时间应该是最多的。
统计结果表明,满分学生用于计划的时间最长。我们将计算机开始呈现试题到学生第一次点击“应用”按键的时间作为计划时间。在所有有log数据的42个国家(地区)中,得满分的学生的计划时间平均为50.34秒,得部分分数的学生的计划时间平均为45.61秒,得零分的学生的计划时间平均为40.66秒。由此得出,得满分学生的计划时间最长(参见附录3中的附表5-8)。通过国别比较发现:在这道题上获得满分的学生的平均计划时间均高于得零分的学生,在其中35个国家(地区)有显著差异;在38个国家(地区),得满分的学生的计划时间高于得部分分数的学生,其中14个国家(地区)差异显著。
中国上海得满分的学生用于计划的时间平均为49.26秒,得零分的学生用于计划的时间平均为36.55秒,得满分的学生多用了12.71秒,差异极显著(p<0.001);得部分分数的学生平均计划时间43.07秒,得满分的学生比得部分分数学生多用6.19秒,差异不显著(t=1.84);得部分分数的学生比得零分学生多用6.52秒,差异显著(p<0.05),如表5-13所示。
此外,在38个国家(地区)中,得部分分数的学生的计划时间高于得零分的学生,其中15个国家(地区)差异显著。从这个数据看出,得部分分数的学生花在计划上的时间介于得满分和得零分分数的学生之间,他们没有像得满分的学生那样提前做好系统的计划,之所以能得到部分分数,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开始“应用”后努力做了调整,最后虽然没有达成目标但是缩小了差距,因此他们在执行阶段用的时间可能是最长的。
表5-13 “室温控制”第2题部分国家(地区)不同得分学生计划时间(秒)
统计结果表明,得部分分数学生执行时间最长。执行时间即从第一次点击“应用”到结束的时间。在有log数据的42个国家(地区),得满分的学生执行时间平均为26.43秒,得部分分数的学生执行时间平均为33.50秒,得零分的学生执行时间平均为27.40秒,如表5-14所示,总体上说,得部分分数的学生执行时间高于得满分和得零分的学生。中国上海得满分的学生执行时间平均为29.01秒,得部分分数学生执行时间平均为35.56秒,得零分的学生执行时间平均为31.28秒。在所有国家(地区)中,得部分分数的学生执行时间均高于得满分的学生,在其中的31个国家(地区)差异显著;在所有的42个国家(地区)中,得部分分数的学生执行时间均高于得零分的学生,在其中的28个国家(地区)差异显著。
表5-14 部分国家(地区)“室温控制”第2题不同得分学生执行时间(秒)(https://www.chuimin.cn)
(续表)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推论,得满分的学生将较多时间用于计划,执行过程比较顺利,所以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得部分分数的学生计划时间不够充分,但执行过程中努力弥补,所以执行时间较长;得零分学生没有认真计划,且执行时也没努力加以弥补。
下面我们分析计划时间和执行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比较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主要努力放在哪个阶段,如表5-14所示。
针对42个国家(地区)平均水平而言,计划时间占59%,执行时间占41%。结合得分情况分析,得满分的学生计划时间平均占65%,得部分分数的学生占57%,得零分的学生占59%;得满分的学生平均执行时间占35%,得部分分数的学生占43%,得零分的学生占41%。
从计划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来看,满分学生重视计划的特点非常突出。有41个国家(地区)得满分的学生计划时间既高于得部分分数学生,也高于得零分的学生。其中,35个国家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中国上海得满分的学生计划时间占63%,得部分分数的学生占53%,得零分的学生占54%。从执行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也可以看出,得部分分数的学生与得满分的学生相比,有更多地在执行阶段花时间来弥补的特点,得部分分数的学生执行时间所占比例在38个国家(地区)显著高于满分学生。
将计划时间转化为标准分数,然后计算与问题解决成绩的相关,发现有38个国家(地区)有显著正相关,有4个国家(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土耳其)没有显著相关。所以,对大多数国家(地区)来说,计划时间较长的学生问题解决成绩较好。
相关文章
《史记》篇法上的变化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史记》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因人成文,文如其人。与《史记》篇法多变不同的是,《汉书》按部就班,多用顺叙手法,以事件发生的先后为线索,如《苏武传》就以出使匈奴、牧羊北海、回归汉朝等先后叙述。固所修者《汉书》,则所奉者一王之制,所编者宜有一定之程,不得任为参差。[44]刘师培认为《史记》往往能寓褒贬于叙事,《汉书》则讲究字斟句酌,平实叙事......
2025-09-30
通用伺服是独立的控制部件,其参数设定、监控等操作,可通过驱动器配套的操作/显示面板实现,因此,它可以和任何普及型CNC配套使用。通用伺服的编码器位置检测信号可以输出到外部,故也可以用于全功能CNC。目前,专用伺服的驱动器和CNC间一般通过专用总线连接,它需要采用专用的通信协议,对外无开放性,因此,驱动器不能独立使用,也不需要配套参数设定、监控等操作的操作/显示单元。......
2025-09-29
广义上而言,《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叙传》也属于论赞。《史记》全书共有序23篇,赞106篇。《汉书》的赞继承了《史记》并有创新,在时代和篇章重叠部分,《汉书》吸收《史记》论赞约三十二篇。牛运震对《史记》论赞的概括同样适用于《汉书》,大体上看,《太史公自序》和班固的《叙传》都是“隐括全篇”,阐明作书意图和各篇主旨。《汉书》中也有“举一概全”的论赞,如《景十三王传》赞只叙河间献王。......
2025-09-30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5年5月。搜集黔东南饮食、服饰、民居、生产工具等方面的图片资料以及其特点功用等方面的说明材料;搜集黔东南语言、文字、艺术、民俗节日等方面的资料。利用黔东南民风民俗的图片和实物,对小学生进行作文三段式写法训练。课题研究过程汇总;编辑与小学生作文材料相关的黔东南民风民俗的图片册子;编撰师生作品集,将研究人员授课录像制成光盘;将研究成果形成报告,推广运用。......
2025-09-29
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视角,但偶尔也会采取限知视角,以达到全知叙事无法达到的效果。“于序事中寓论断”,即叙事者限制自己的视角,通过人物言语彰显他人或自己的品性。《史记索隐》注曰:“孔子言我欲立空言,设褒贬,则不如附见于当时所因之事。人臣有僭侈篡逆,因就此笔削以褒贬,深切著明而书之,以为将来之诫者也。”......
2025-09-30
唐代及之前的学者们注重注释,着重在疏通《史记》、《汉书》的音义,在对两书的注释上分别取得了集大成的研究成果,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与刘宋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一起合称“三家注”,为后世研读《史记》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09-30
史传著作中,无论材料来自传闻,还是来自宫廷档案,无论材料本身是真实还是虚构,都在全知视角的笼罩下得以展示。[8]《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绝大部分都是史家以全知视角来描述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田叔者,赵陘城人也。《史记》、《汉书》中常用“是时”、“当是时”、“于是”等将笔墨指向另一个场景,同一时刻不同人物的活动不同地方发生的事都在叙事者的掌握之中。全知视角能产生一种“拟客观”效果。......
2025-09-30
“运动”式实践教育法主要体现在1941年的延安整风运动、1947年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1951年秋到1952年秋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的“三反”“五反”运动、1957年到1958年的整风运动、工农兵学哲学运动、“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中。“运动”式实践教育法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采取的特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运动式的实践教育法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新式整军运动成为一场生动实际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教育运动。......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