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从兽形到人形的自我意识觉醒-《山海经》中神符号的探析

从兽形到人形的自我意识觉醒-《山海经》中神符号的探析

【摘要】:《山海经》造“神”对“善”的规范伦理教化追求体现在三个方面。尽管纹样种类繁多,但是与《南山经》中凤凰身上的纹饰一样,皆是祈福求善。远古先民对“善”的追求源自中华民族对于“善”的执著。《山海经》通过追求吉利的纹饰,有文化伦理内涵的玉器,以及使人向善的教谕,从而实现美学的追求。通过依次从纹饰、食玉与佩玉、教谕三方面对伦理教化的解释可以看出《山海经》造“神”规范伦理教化时具有主动求“善”的意识。

山海经》造“神”对“善”的规范伦理教化追求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吉利的纹饰求“善”;第二,通过食玉与佩玉达到伦理教化之“善”;第三,通过教谕而使人们向“善”。

(一)吉祥纹饰展现出对“善”的追求

《山海经》中“神”的纹饰体现出了规范伦理教化的特点。《南山经》的丹穴山有一种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这则有关“仁、义、礼、智、信”图案的记载应在儒家哲学时代。纹饰、习惯与规范伦理教化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我国历史上的纹饰种类纷繁,有几何纹,如回纹、弦纹、云纹;有动物纹样,如龙纹、凤纹、饕餮纹;有花鸟鱼虫纹样,如百花纹、蕉叶纹、菱花纹;有吉祥纹样,如卍字纹、八吉纹、海屋添筹;有人物纹样,如农耕图、五伦图、天官赐福;还有器物纹样,如博古纹、波浪纹、绶带纹。尽管纹样种类繁多,但是与《南山经》中凤凰身上的纹饰一样,皆是祈福求善。完善人性及人心的哲学以求“善”为主。吉祥如意的纹饰后来逐渐由求“善”发展成为因“善”而求“美”。

(二)食玉、佩玉展现出对“善”的追求

《山海经》中“神”的食玉、佩玉体现出了规范伦理教化的特点。《中山经》吉神泰逢主管这座山,他的外形和样貌像人却长着虎一样的尾巴,喜欢住在萯山向阳的南面,出入时一定会出现闪光。《西山经》记载黄帝服用玉糕,君子佩戴这种玉,可以有效抵御妖邪不祥之气的侵袭。“为祥”即求吉、求善。中国古代很多食玉、佩玉文化的描述。《周礼·天官·玉府》记载:“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齐则共食玉。”玉府的自责之一就是负责服玉与佩玉。《大戴礼记》将佩玉与“习礼文”并提,将佩玉上升为伦理教化的标示。《后汉书·左雄传》记载:“九卿位亚三事,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节,动有庠序之仪。”范晔将佩玉定义为“节”,并与庠序学校相提并论,共同构成九卿大臣的行动规范。由此观之,中国古代文化常常将食玉、佩玉文化与伦理教化相连。如此依赖,玉就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石头了,玉也饱含了中国文化对于伦理教化的追求。(www.chuimin.cn)

(三)教谕展现出对“善”的追求

如果说求“真”是向读者介绍世界,那么求“善”就是教育读者如何对待世界。在传统文化中对读者的教育多围绕伦理教化。《山海经》记载的很多发明神话和教谕神话体现出规范伦理教化的特点,通过教化使人逐步向“善”转型。如《海内经》记载鼓、延二人发明了钟,作了乐曲和音律。《大荒西经》记载祝融生下了太子长琴,于是太子长琴住在榣山上,开始创作乐而风行世间。乐曲通过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善化人心的作用,乐风自此从发明神话转向为礼乐教化。诸神教化的实践精神延续到了孔子六艺当中。“在礼、乐、射、御、书、数中的‘自由游戏’,决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掌握技艺的问题,而更是通过对客观规律性的会面掌握和运用,现实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完成了‘志道’‘据德’‘依仁’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历程”[29]。《山海经》作者造“神”规范伦理教化,体现在对于“善”的追求中。远古先民对“善”的追求源自中华民族对于“善”的执著。《山海经》中“神”体现出了“善”的审美特点,也体现出了“善”的教化特点。上古先民在传统意识形态大环境下求“善”。

《山海经》中“神”体现出了“善”的教谕特点。“神话的教义无非就是最崇高、最神圣和最卓越的、从最远古的时代流传而来的哲学,以至于神话与神话学的实际关系,就正如我们相信的,是哲学与诗的关系……因此……神话虽然被委任于诗人,但神话的机制则肯定被委任与哲学家[30]。最崇高、神圣和卓越的神话哲学就是通过神话进行教化的哲学。教化一词与儒家有紧密的联系。“中国的政治是伦理政治,美善不分或美善同一的观念非常持久。因此比较起来,中国美学强调美与善的联系分外突出”[31]

《山海经》通过追求吉利的纹饰,有文化伦理内涵的玉器,以及使人向善的教谕,从而实现美学的追求。通过依次从纹饰、食玉与佩玉、教谕三方面对伦理教化的解释可以看出《山海经》造“神”规范伦理教化时具有主动求“善”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