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山海经》中的巫术-寻求真的目的

《山海经》中的巫术-寻求真的目的

【摘要】:《山海经》追求“真”包括通过了解自然生存环境而认知世界,通过生存空间的四方关系而了解先民美学认识,通过了解巫祭活动规范而寻求美好生活三个方面的目的。《山海经》中各个山神所处的山系以及该山系的矿物、植被等记载经得起考证,这就是《山海经》求“真”的体现。巫术中保留下来的“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这是《山海经》求“真”的目的之一。

山海经》追求“真”包括通过了解自然生存环境而认知世界,通过生存空间的四方关系而了解先民美学认识,通过了解巫祭活动规范而寻求美好生活三个方面的目的。

(一)通过了解自然生存环境而认知世界

《山海经》中有关“神”的记载从自然生存环境方面体现出解释人类起源的求“真”认识。这个“真”是放在《山海经》产生的时代中的“真”,限于认知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不能以今天的认知水平去要求先民。《山海经》中各个山神所处的山系以及该山系的矿物、植被等记载经得起考证,这就是《山海经》求“真”的体现。孙文青等学者认为描述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理;另外的一些学者则认为描述的是整个世界的地理。不同的学者进行了不同的资料收集及考据,这些考证都为《山海经》地理记载提供了求“真”的理论依据。“《山经》在尽力的描述山水金玉、动物植物形象及用途、祭祀方法及山神”[11]。《山海经》通过求“真”使得读者了解自然生存环境,进而使读者认知世界。这是《山海经》求“真”的目的之一。

(二)通过生存空间的四方关系而了解先民美学认识(www.chuimin.cn)

《山海经》中有关“神”的记载从生存空间的四方关系方面求“真”,体现出其先民的美学认识。“金翰奎曾经分析《诗经》《书经》等书中所出现的‘四方’‘多方’等概念,以考察‘四方’‘多方’等与现今我们以为指中国的‘商邑’‘周邦’等之间的政治关系不像是由上而下的垂直的,而是横的、平行的……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也透过对西周驹父盨盖铭文检讨发现,当时周朝不但在政治上还没有统治边国(淮夷),而且两者还是维持着彼此互纳贡物的平等关系”[12]。《山海经》中诸山之间的关系可以映射出这种横向的平行的关系。如《南山经》鸟身龙首“神”与鸟首龙身“神”之间的关系处在一个平面。在空间意识中这些山系都是平行存在的。平行的美学认识通过地理位置展现出政教统治中地域之间、城邦之间的平等关系。《山海经》通过求“真”使得读者了解生存空间的四方关系,进而使读者认知城邦关系,认识世界。中西方对于四方关系不同的认识,受到人们对于美的境界不同的认识的影响。这是《山海经》求“真”的目的之一。

(三)通过了解巫祭活动规范而寻求美好生活

《山海经》中有关“神”的记载从于生死紧密相连的巫术祭祀活动方面体现出作者对人类起源的解释。《山海经》中这些山神的有关巫术祭祀活动中多使用埋物祭地的“瘗”。《说文解字》记载:“瘗,幽埋也。从土。”[13]如淳注解曰:“瘗埋钱于园陵以送死。”[14]以上文献中均说明“瘗”的确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而巫术活动中记载的“婴”从瑶山良渚文化出土的“串饰”上也能找到真实存在的依据。巫术活动中纷繁的玉器祭品名称,如“璋”“璧”“璆”等对祭祀所使用的玉器进行严格的划分与界定,详尽的记载也能体现出初民认真求真的品格。巫术中保留下来的“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对祭品的认真和执着代表着内心对于神灵的敬重。因此巫祭活动体现出先民对于“真”的美学追求。《山海经》通过求“真”使得读者了解巫祭活动规范,进而使读者认知世界。人们由此通过规范的巫祭活动寻求一种更美好的生活。这是《山海经》求“真”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