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文化审美的求“真”思想,如《周易》观物取象的求“真”精神,泽被后世。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实践理性精神在美学层面对于“真”提出了要求。先秦墨家思想中具有实用性的务实求真精神,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先秦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自古至今,我国文化对于“真”的追求不如西方那般炙热执着。传统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影响到先秦两汉期间《山海经》的历时创作主体对于“真”的审美追求。......
2023-10-19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影响了《山海经》文本对于“真”的审美追求。
先秦时期文化审美的求“真”思想,如《周易》观物取象的求“真”精神,泽被后世。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实践理性精神在美学层面对于“真”提出了要求。例如,孔子评论《诗经》时所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可以用来点评《山海经》对于各大山川里鸟兽草木的记载。先秦道家思想中对于虚假的批判与揭露;老子对于回归自然本真“抱朴守真”的追求;庄子追求的“法天贵真”,皆体现出道家思想对于“真”的探求。先秦墨家思想中具有实用性的务实求真精神,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先秦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先秦法家思想中对规律与逻辑的重视也体现出法家之“真”。
两汉期间的文化中审美求“真”精神不减先秦。例如,《淮南鸿烈》体现出的唯物倾向,即是求“真”的体现。又如,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即是史家审美求“真”的典范。再如,王充《论衡》中“疾虚妄”的求“真”精神即是王充美学思想的主旨。
创作主体对“真”的追求有以下目的:
(一)基于创作主体为了认识自己而求“真”
这一时期的先民或未能区分自己与外物之间的差异,因此假定自然界的某种动物作为“神”。例如,《南山经》中记载的第一大山脉体系鹊山,有十座大山,前后路程有二千九百五十里路,这十座山的山神同时长有鸟的身体和蛇的头部。《西山经》记载的槐江山山神,长得像一头牛,但是他有八只脚和两个头,他的尾巴长得像马尾一样。《北山经》记载的北山第三大山脉,居住着十四位神灵,他们长着猪身体,身上戴有玉石。另外的十个神灵,长了猪身体,八只脚,尾巴长得像蛇。这种对于“真”的探索反映出先民文化发展到了图腾崇拜的第一阶段。这是一种简单朴素且原始的求“真”状态。(www.chuimin.cn)
对比各国神话的神系,可以大致看出希腊神话的神系重逻辑性,罗马神话的神系多层,印度神话的神系层叠纷乱,埃及神话的神系神秘性很强,中国神话的神系有很多断层和不确定性。“在罗马人的宗教生活中,从来不只有一个朱庇特、一个戴安娜、一个墨丘利,而是有好几个朱庇特、好几个戴安娜、好几个墨丘利……罗马帝国之所以存在多神信仰,原因之一是其疆域的分割状态。”[1]针对中国神华中神系的断层与不确定性,叶舒宪先生讲:“我们必须先要扬弃只有‘体系神话’才是‘完整神话’的偏见。中国神话的非体系与在一定地域被一种民族整理的希腊神话之有体系的神话一样,是件极为自然的事,二种情况并不相悖。”[2]从这个角度来看,古罗马与中国古代的多神信仰有着相似的成因。
(二)创作主体为了探索外界而求“真”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山海经》中还记录了烛龙之神,他的生理行为就直接引发了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这些都显示了先民对宇宙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3]。另外还有泰逢这位吉神能兴起风云;神仙计蒙出入时一定有旋风急雨相伴随等等。
自古至今,我国文化对于“真”的追求不如西方那般炙热执着。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在理性主义中指理念的绝对性,在经验主义中指客观事物的实在性和规律性。“西方文化讲真、善、美,是以真统一善美;中国文化讲真善美,是以善统一真美”[4]。西方的医学以解剖为主,而中国讲究整体经络,一个追求的是显微镜之下微观的“真”,一个追求的是本体论下宏观的“真”。西方油画素描讲求写实,我国水墨画讲求写意。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所说“诗比历史更真实”以及“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都在证明面对人与世界的关系时,西方哲学家会以“真”为第一位。“西方哲学家认为,只要解决了本体论上的真,并把他贯彻于人类社会成为一种道德规范,这就是善;把真的本体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通过他们而体会真,这便是美”[5]。
传统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影响到先秦两汉期间《山海经》的历时创作主体对于“真”的审美追求。
有关从兽形到人形的自我意识觉醒 《山海经》“神”符号探析的文章
先秦时期文化审美的求“真”思想,如《周易》观物取象的求“真”精神,泽被后世。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实践理性精神在美学层面对于“真”提出了要求。先秦墨家思想中具有实用性的务实求真精神,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先秦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自古至今,我国文化对于“真”的追求不如西方那般炙热执着。传统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影响到先秦两汉期间《山海经》的历时创作主体对于“真”的审美追求。......
2023-10-19
人形“神”的巫术与祭祀接近于政教活动。例如,鲧禹治水,后稷播种百谷,叔均始作牛耕,“神”界的讨伐征战等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山海经》中频繁出现的“葬”和“冢”两种巫祭文化载物。(一)关于“葬”的政教合一记载《海外南经》记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2023-10-19
从兽形“神”与原始山岳崇拜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到半人半兽形“神”与趋吉避凶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再到人形“神”与政教合一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体现出《山海经》三类“神”的产生过程的文化背景。祭政合一的政权构建方式,影响了上古神话中“神”的产生及其特征。《山海经》里有着很多有关“神”符号的记载。......
2023-10-19
半人半兽形“神”比兽形“神”进步之处就是半人半兽形“神”逐渐符号化,拥有了更多人性化的职能。逐渐符号化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即半人半兽形“神”是先民将自然人化了之后形成的形象。西王母是其中最有名气的半人半兽形“神”,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西王母形象逐渐人性化和女性化。根据考证可以推断,蛇在逐渐符号化后成为了龙的神话原型。......
2023-10-19
《山海经》造“神”对“善”的规范伦理教化追求体现在三个方面。尽管纹样种类繁多,但是与《南山经》中凤凰身上的纹饰一样,皆是祈福求善。远古先民对“善”的追求源自中华民族对于“善”的执著。《山海经》通过追求吉利的纹饰,有文化伦理内涵的玉器,以及使人向善的教谕,从而实现美学的追求。通过依次从纹饰、食玉与佩玉、教谕三方面对伦理教化的解释可以看出《山海经》造“神”规范伦理教化时具有主动求“善”的意识。......
2023-10-19
先秦时期的文化中审美求“善”思想,如先秦五行思想将自然界中五种物质的相生相克社会化、道德化,形成一套完整的求“善”思想。两汉期间的文化中审美求“善”精神不减先秦。汉代举贤良中贤良的判定标准就是对于“善”的追求。《汉书》中班固对于德行的重视是汉代儒家影响下“善”的审美追求的体现。传统文化对于圣人的“仁”“智”追求即是对“善”的追求。而这种对于“善”的追求正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规范。......
2023-10-19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这一阶段的“神”符号最终得以形成。半人半兽形“神”的祭祀巫术活动围绕马、牛、羊、鸡、狗、猪,传统文化中的“六畜”进行,也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山海经》“神”符号形成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半人半兽形“神”阶段。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下,产生下了第二种类型的“神”符号。......
2023-10-19
具体说来,《山海经》造“神”的审美追求目的亦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人形“神”并不是自然的人化最终阶段。发明乐器、创作音律、传播乐曲之“美”,对人类精神的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仪礼侧重“善”,法律侧重“真”,而者统一在对统治者美政的期待中。这种求“美”亦是意识形态的要求。“神”符号的美源于“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山海经》追求“善”的美学目的包括了展现先民的艺术审美。......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