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半兽形“神”的创造形成于先民对于自然的改造。因此产生了如马身人面、人身羊角、龙身人面、人首蛇身等半人半兽形“神”,并加以祭祀、崇拜。这一阶段半人半兽形“神”的形成,不但展示出人类通过智慧灵动、哲学思辨对万物有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也预示着人类生产力逐渐强大之后希望与自然外物相抗衡的勃勃壮志。......
2023-10-19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这一阶段的“神”符号最终得以形成。远古先民与自然的抗争,既体现出人们从盲目崇拜自然到勇于与自然抗争的变化过程,又体现出隐性文化结构中价值观的指引作用。“据《金枝》作者的论断,原始人最初认为,自然界并不受人的干扰,而是按不变的秩序演进,一个事件总是必然地和不可避免地紧随着另外一个事件而出现。既然如此,原始人便会得出结论:只要掌握了事物嬗变、衍生的奥秘,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弗雷泽认为,他们的这种观念或许不错,但是,他们观念中的自然法则的基础性原则却是虚妄而荒谬的”[13]。如《南山经》记载:“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如《西山经》记载:“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就是先民原始观念中的自然法则。“巫术乃是原始人基于这两点错误的认识(相似律、接触律)基础而采取的虚妄的控制自然的办法”[14]。
闻一多认为:“人首蛇身神,正代表图腾开始蜕变为始祖的一种形态。我们疑心创造人首蛇身型的始祖的蓝本,便是断发文身的野蛮人自身。当初人要据图腾的模样来改造自己那是们所谓‘人的拟兽化’。但在那拟兽化的企图中,实际上他只能做到人首蛇身的半人半兽的地步。因为身上可以加文饰,尽量的使其像龙,头上的发剪短了,也多少有点帮助,面部却无法改变,这样结果不正是人首蛇身了吗?如今智识进步,根据‘同类产生同类’的原则,与自身同型的始祖观念产生了便按自己的模样来拟想始祖。自己的模样既是半人半兽,当然始祖也是半人半兽了。这样由全的兽形图腾蜕变为半人半兽形的始祖,可称为‘兽的拟人化’,这是第二个阶段。在这阶段中,大概文身的习俗还存在,否则也离那习俗被废弃时不久。等到文身的习俗完全绝迹甚至连记忆也淡薄了,始祖的模样便也变作全人型的了。这是第三个阶段。”[15]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试图侵入自然界、利用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弗雷泽认为,这种相信人可以利用外在力量为自己造福的巫术信仰和巫术活动,早于宗教。因为宗教的基础在于相信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随意改变自然的进程”[16]。利用自然界的外在力量造福于人自身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点。如《西山经》记载:“人面而马身。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毛采。”“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为席。”“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又如《北山经》记载:“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瘗之。”半人半兽形“神”的祭祀巫术活动围绕马、牛、羊、鸡、狗、猪,传统文化中的“六畜”进行,也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程。(www.chuimin.cn)
《山海经》“神”符号形成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半人半兽形“神”阶段。这一阶段的形成基于先民对自然对象的有意识改造。而先民对自然改造的根本原因,则是基于远古先民生产水平与心智认知水平逐渐上升,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与自然相对立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下,产生下了第二种类型的“神”符号。
有关从兽形到人形的自我意识觉醒 《山海经》“神”符号探析的文章
半人半兽形“神”的创造形成于先民对于自然的改造。因此产生了如马身人面、人身羊角、龙身人面、人首蛇身等半人半兽形“神”,并加以祭祀、崇拜。这一阶段半人半兽形“神”的形成,不但展示出人类通过智慧灵动、哲学思辨对万物有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也预示着人类生产力逐渐强大之后希望与自然外物相抗衡的勃勃壮志。......
2023-10-19
先秦时期文化审美的求“真”思想,如《周易》观物取象的求“真”精神,泽被后世。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实践理性精神在美学层面对于“真”提出了要求。先秦墨家思想中具有实用性的务实求真精神,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先秦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自古至今,我国文化对于“真”的追求不如西方那般炙热执着。传统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影响到先秦两汉期间《山海经》的历时创作主体对于“真”的审美追求。......
2023-10-19
人形“神”的巫术与祭祀接近于政教活动。例如,鲧禹治水,后稷播种百谷,叔均始作牛耕,“神”界的讨伐征战等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山海经》中频繁出现的“葬”和“冢”两种巫祭文化载物。(一)关于“葬”的政教合一记载《海外南经》记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2023-10-19
兽形“神”的神话原型以自然界原型为主。根据考证,可以推断鳄鱼、蜥蜴和鸵鸟就是“鸟身龙首”“龙身鸟首”的南山山神的自然界神话原型。根据考证,可以推断牛就是“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的西山山神的自然界神话原型。同时,通过兽形“神”的神话原型解析可以看出依傍自然而形成的文化。自然界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
2023-10-19
从兽形“神”与原始山岳崇拜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到半人半兽形“神”与趋吉避凶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再到人形“神”与政教合一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体现出《山海经》三类“神”的产生过程的文化背景。祭政合一的政权构建方式,影响了上古神话中“神”的产生及其特征。《山海经》里有着很多有关“神”符号的记载。......
2023-10-19
半人半兽形“神”比兽形“神”进步之处就是半人半兽形“神”逐渐符号化,拥有了更多人性化的职能。逐渐符号化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即半人半兽形“神”是先民将自然人化了之后形成的形象。西王母是其中最有名气的半人半兽形“神”,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西王母形象逐渐人性化和女性化。根据考证可以推断,蛇在逐渐符号化后成为了龙的神话原型。......
2023-10-19
《山海经》造“神”对“善”的规范伦理教化追求体现在三个方面。尽管纹样种类繁多,但是与《南山经》中凤凰身上的纹饰一样,皆是祈福求善。远古先民对“善”的追求源自中华民族对于“善”的执著。《山海经》通过追求吉利的纹饰,有文化伦理内涵的玉器,以及使人向善的教谕,从而实现美学的追求。通过依次从纹饰、食玉与佩玉、教谕三方面对伦理教化的解释可以看出《山海经》造“神”规范伦理教化时具有主动求“善”的意识。......
2023-10-19
先秦时期的文化中审美求“善”思想,如先秦五行思想将自然界中五种物质的相生相克社会化、道德化,形成一套完整的求“善”思想。两汉期间的文化中审美求“善”精神不减先秦。汉代举贤良中贤良的判定标准就是对于“善”的追求。《汉书》中班固对于德行的重视是汉代儒家影响下“善”的审美追求的体现。传统文化对于圣人的“仁”“智”追求即是对“善”的追求。而这种对于“善”的追求正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规范。......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