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半兽形“神”的创造形成于先民对于自然的改造。因此产生了如马身人面、人身羊角、龙身人面、人首蛇身等半人半兽形“神”,并加以祭祀、崇拜。这一阶段半人半兽形“神”的形成,不但展示出人类通过智慧灵动、哲学思辨对万物有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也预示着人类生产力逐渐强大之后希望与自然外物相抗衡的勃勃壮志。......
2023-10-19
半人半兽形“神”改造自然源自于先民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远古先民与自然对立征服的心态产生于半人半兽形“神”阶段。这一阶段的共时创作主体通过哲学思辨,对万物有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企图利用自身日趋强大的生产力与自然万物相抗衡相对立,并且逐步征服自然。
半人半兽形“神”的职责由原始的守护山林逐渐加入了人的色彩。如《西山经》中:“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马身人面的天神英招负责守护天帝的园圃,英招不仅有人的外貌特征,而且为天帝工作。“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昆仑山中长着人脸老虎身体九条尾巴的天神陆吾与英招一样,除了具有人的外形特征之外,还主管天上的九部和天帝苑圃的时节。再如《海内经》中延维最大的作用是人主得到他后加以奉飨祭祀,便可以称霸天下。有的半人半兽形“神”有了人的名字,成为人类的父母,还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人类的祖先。《海内经》记载:“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韩流长着非常长的头部,小小的耳朵,有着人的脸庞以及猪的嘴巴,还有着麒麟的身体,他罗圈着双腿,还有小猪一样的蹄子。他娶淖子族人中叫阿女的为妻,生下了帝颛顼。还有的半人半兽形“神”穿了人的衣服,戴了人的帽子。《海内经》记载:“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有一种人被称为苗民。这个地方有神,他同时具备人的头部和蛇的身体,他的身体长长的像车辕一样,左边和右边还各长了一个头部。他穿着紫颜色的衣服,戴着红颜色的帽子,名字叫作延维。延维最大的作用是人主得到他后加以奉飨祭祀,就可以称霸天下。此时的延维成了称霸天下的一个工具。
半人半兽形“神”阶段,共时创作主体在“神”形中注入了“人”的符号,使得这一批“神”具有了人的特征。如“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西山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南经》)。希腊神话中也存在着许多半人半兽形“神”。如半人半牛的弥诺陶洛斯(Minotaur),人面鸟身的塞壬(Siren),半人半羊的潘恩(Paine)。希腊神话中的这些半人半兽形“神”因为外形中包含了兽的成分,因此显现出兽形。如弥诺陶洛斯在克里特迷宫里杀人;塞壬在海面唱歌迷惑人,进而吃人;潘恩身带兽形,只算是半神,地位远不如天神。希腊神话中对于半人半兽形“神”,与人形“神”清晰的界定说明,希腊神话系统对于兽与人有着明确的区分意识。因此有理由认为,希腊神话的创作主体具有自我主体意识。(www.chuimin.cn)
创作主体削弱了原始崇拜中兽形“神”的地位,并将其改造为可以为人所用的“神”,例如人主奉飨祭祀延维能够“伯天下”。此时人的地位逐渐上升。随着人类自身生产水平与心智认知水平逐渐上升,人类开始通过主观意识对自然进行改造并且加以利用。半人半兽形“神”的“神”符号就是基于先民对自然对象的有意识改造。
有关从兽形到人形的自我意识觉醒 《山海经》“神”符号探析的文章
半人半兽形“神”的创造形成于先民对于自然的改造。因此产生了如马身人面、人身羊角、龙身人面、人首蛇身等半人半兽形“神”,并加以祭祀、崇拜。这一阶段半人半兽形“神”的形成,不但展示出人类通过智慧灵动、哲学思辨对万物有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也预示着人类生产力逐渐强大之后希望与自然外物相抗衡的勃勃壮志。......
2023-10-19
人形“神”的巫术与祭祀接近于政教活动。例如,鲧禹治水,后稷播种百谷,叔均始作牛耕,“神”界的讨伐征战等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山海经》中频繁出现的“葬”和“冢”两种巫祭文化载物。(一)关于“葬”的政教合一记载《海外南经》记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2023-10-19
由此可见,“神”符号的形成背后必然有着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为依托。人们认知能力有限,因此不能将自己与自然界分开思考,所以先民认为兽形“神”的外形也是自己的外形,自己的外形也就是兽形“神”的外形。这里的“神”外形由自然界生物的野兽外形抽象后形成的神形符号构成。《山海经》“神”符号形成的第一个过程,即兽形“神”阶段。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下,产生了第一种类型的“神”符号。......
2023-10-19
人形“神”的“神”符号来源于先民对自然对象的尊重,这种尊重基于人类生产生活水平与心智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这是《山海经》“神”符号形成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大皞凭借建木登上天,黄帝栽培了建木,这就是人形“神”尊重并保护自然的阶段。巫术是《山海经》时代的科学,这种科学也属于历史语境下的科学。《山海经》中的“神”有兽形“神”,有半人半兽形“神”,还有人形......
2023-10-19
先秦时期文化审美的求“真”思想,如《周易》观物取象的求“真”精神,泽被后世。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实践理性精神在美学层面对于“真”提出了要求。先秦墨家思想中具有实用性的务实求真精神,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先秦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自古至今,我国文化对于“真”的追求不如西方那般炙热执着。传统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影响到先秦两汉期间《山海经》的历时创作主体对于“真”的审美追求。......
2023-10-19
从兽形“神”与原始山岳崇拜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到半人半兽形“神”与趋吉避凶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再到人形“神”与政教合一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体现出《山海经》三类“神”的产生过程的文化背景。祭政合一的政权构建方式,影响了上古神话中“神”的产生及其特征。《山海经》里有着很多有关“神”符号的记载。......
2023-10-19
半人半兽形“神”比兽形“神”进步之处就是半人半兽形“神”逐渐符号化,拥有了更多人性化的职能。逐渐符号化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即半人半兽形“神”是先民将自然人化了之后形成的形象。西王母是其中最有名气的半人半兽形“神”,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西王母形象逐渐人性化和女性化。根据考证可以推断,蛇在逐渐符号化后成为了龙的神话原型。......
2023-10-19
兽形“神”的创造形成于自然外物对先民的制约。山岳崇拜影响下产生的兽形“神”,既代表了人们对于自然界山岳馈赠的依赖,也代表了自然界灾害、山岳猛兽对于人们生存活动的制约。在这种依赖与制约的双重关系之下,才产生了一系列的造“神”行为以及巫祭活动。在此背景下,由一种或几种兽类的外形所组合而成的“神”形才是理所应当的。......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