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文化审美的求“真”思想,如《周易》观物取象的求“真”精神,泽被后世。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实践理性精神在美学层面对于“真”提出了要求。先秦墨家思想中具有实用性的务实求真精神,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先秦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自古至今,我国文化对于“真”的追求不如西方那般炙热执着。传统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影响到先秦两汉期间《山海经》的历时创作主体对于“真”的审美追求。......
2023-10-19
半人半兽形“神”的创造形成于先民对于自然的改造。“揣想起来,在半人半兽型的人首蛇身神以前,必有一个全兽型的蛇神的阶段”[9]。如果说兽形“神”的创作是建立在人自我意识未觉醒阶段,且这一阶段内人对于自然外物之间的差异也处在朦胧认识的情况下,那么半人半兽形“神”的创作则是在人自我意识逐渐开始觉醒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随着人们的认识能力提高,人们渐渐意识到自我与外物之间的差别,并且开始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试图将自我与外物相结合。“先假定龙是自己的祖宗,自己便是‘龙子’,是‘龙子’便赋有‘龙性’,等装扮成‘龙形’。愈看愈像龙,愈想愈是龙,于是自己果然是龙了。这样一步步的推论下来,可称为‘人的拟兽化’,正是典型的图腾主义的心理。这是第一个阶段,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便是从图腾变为始祖。杜尔干(Durkheim)说‘始祖之名仍然是一种图腾’(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是对的”[10]。
“这里所谓‘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实即指这些众多的远古氏族的图腾、符号和标志。《竹书纪年》也说,术于伏羲氏系统的有所谓的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等等”[11]。因此产生了如马身人面、人身羊角、龙身人面、人首蛇身等半人半兽形“神”,并加以祭祀、崇拜。从人的意识内部来说,这一阶段人自我意识发展了;从自然界外部而言,这一阶段的人对自然进行了初步的改造。在很多半人半兽形“神”的图腾中,“也许,只有他的“人首”能预示着他终将有着腾空而起翩然飞舞的不平凡的一天”[12]。如:“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南山经》)。“是多神,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西山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海内东经》)。“人首”“人面”就是主观、自我的注入,也是一种迎合了发展趋势的图腾形式,因此才可以长期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存在。(www.chuimin.cn)
远古先民有意识地对自然进行了改造。这种改造主要表现在“神”的外形中具备了人形的特征。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先民不满足单纯对于自然万物的崇拜,他们开始思考自身与外物之间的关系。尤其在人类自我意识的推动下,人类将人类自身外形符号化之后,将其融进了具有神性的神形符号之中,形成了具有人类主观自我的半人半兽形“神”。这一阶段半人半兽形“神”的形成,不但展示出人类通过智慧灵动、哲学思辨对万物有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也预示着人类生产力逐渐强大之后希望与自然外物相抗衡的勃勃壮志。
有关从兽形到人形的自我意识觉醒 《山海经》“神”符号探析的文章
先秦时期文化审美的求“真”思想,如《周易》观物取象的求“真”精神,泽被后世。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实践理性精神在美学层面对于“真”提出了要求。先秦墨家思想中具有实用性的务实求真精神,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先秦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自古至今,我国文化对于“真”的追求不如西方那般炙热执着。传统文化对于“真”的审美追求影响到先秦两汉期间《山海经》的历时创作主体对于“真”的审美追求。......
2023-10-19
人形“神”的巫术与祭祀接近于政教活动。例如,鲧禹治水,后稷播种百谷,叔均始作牛耕,“神”界的讨伐征战等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山海经》中频繁出现的“葬”和“冢”两种巫祭文化载物。(一)关于“葬”的政教合一记载《海外南经》记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2023-10-19
从兽形“神”与原始山岳崇拜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到半人半兽形“神”与趋吉避凶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再到人形“神”与政教合一的上古巫术祭祀活动,体现出《山海经》三类“神”的产生过程的文化背景。祭政合一的政权构建方式,影响了上古神话中“神”的产生及其特征。《山海经》里有着很多有关“神”符号的记载。......
2023-10-19
半人半兽形“神”比兽形“神”进步之处就是半人半兽形“神”逐渐符号化,拥有了更多人性化的职能。逐渐符号化的神话原型是三类“神”产生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即半人半兽形“神”是先民将自然人化了之后形成的形象。西王母是其中最有名气的半人半兽形“神”,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西王母形象逐渐人性化和女性化。根据考证可以推断,蛇在逐渐符号化后成为了龙的神话原型。......
2023-10-19
《山海经》造“神”对“善”的规范伦理教化追求体现在三个方面。尽管纹样种类繁多,但是与《南山经》中凤凰身上的纹饰一样,皆是祈福求善。远古先民对“善”的追求源自中华民族对于“善”的执著。《山海经》通过追求吉利的纹饰,有文化伦理内涵的玉器,以及使人向善的教谕,从而实现美学的追求。通过依次从纹饰、食玉与佩玉、教谕三方面对伦理教化的解释可以看出《山海经》造“神”规范伦理教化时具有主动求“善”的意识。......
2023-10-19
先秦时期的文化中审美求“善”思想,如先秦五行思想将自然界中五种物质的相生相克社会化、道德化,形成一套完整的求“善”思想。两汉期间的文化中审美求“善”精神不减先秦。汉代举贤良中贤良的判定标准就是对于“善”的追求。《汉书》中班固对于德行的重视是汉代儒家影响下“善”的审美追求的体现。传统文化对于圣人的“仁”“智”追求即是对“善”的追求。而这种对于“善”的追求正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规范。......
2023-10-19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这一阶段的“神”符号最终得以形成。半人半兽形“神”的祭祀巫术活动围绕马、牛、羊、鸡、狗、猪,传统文化中的“六畜”进行,也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山海经》“神”符号形成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半人半兽形“神”阶段。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下,产生下了第二种类型的“神”符号。......
2023-10-19
具体说来,《山海经》造“神”的审美追求目的亦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人形“神”并不是自然的人化最终阶段。发明乐器、创作音律、传播乐曲之“美”,对人类精神的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仪礼侧重“善”,法律侧重“真”,而者统一在对统治者美政的期待中。这种求“美”亦是意识形态的要求。“神”符号的美源于“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山海经》追求“善”的美学目的包括了展现先民的艺术审美。......
2023-10-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