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山海经》:神符号的形成与自我意识觉醒

《山海经》:神符号的形成与自我意识觉醒

【摘要】:由此可见,“神”符号的形成背后必然有着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为依托。人们认知能力有限,因此不能将自己与自然界分开思考,所以先民认为兽形“神”的外形也是自己的外形,自己的外形也就是兽形“神”的外形。这里的“神”外形由自然界生物的野兽外形抽象后形成的神形符号构成。《山海经》“神”符号形成的第一个过程,即兽形“神”阶段。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下,产生了第一种类型的“神”符号。

敬畏自然,敬畏外物,说明在这一时期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一切生存所需都需要依赖自然外物。对于自然野兽的崇拜、敬畏与对于自然的依附心态促成了“鸟身龙首”“龙身鸟首”“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彘身而载玉”“彘身而八足蛇尾”“马身龙首”等山神的诞生。“初民虽然笃信‘万物有灵’,却非见神就拜……崇祀何神,必与此氏族部落的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存在十分紧密关联。游牧氏族放牧,盼望晴天,礼祀太阳;我国不产袋鼠,必无袋鼠图腾”[6]。由此可见,“神”符号的形成背后必然有着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为依托。“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表现得更为突出”[7]。人们认知能力有限,因此不能将自己与自然界分开思考,所以先民认为兽形“神”的外形也是自己的外形,自己的外形也就是兽形“神”的外形。这就类似有学者说,今天我们看到的上帝是一个人的样子,但如果我们长着鸟的外形,那么我们造出来的上帝也就会变成鸟的外形。山神的外形常常由“鸟”“马”“牛”“彘”等兽形外形组成。还原到当时历史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鸟”“马”“牛”“彘”等兽类皆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兽类。

当“鸟”“马”“牛”“彘”等意象反复重复出现时,它们已经不再是自然界原始的生物了,它们上升为先民思维中的神形符号,成为《山海经》诸山的山神。李泽厚先生认为:“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8]这些具有神性的“神”形符号被抽象出来之后,成为不同于原本牲畜野兽的另一种具有神性的存在。“凡北次三经山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北山经》)。这里的“神”外形由自然界生物的野兽外形抽象后形成的神形符号构成。(www.chuimin.cn)

《山海经》“神”符号形成的第一个过程,即兽形“神”阶段。这一阶段从表面看来,是由于先民受制于自然外物,经过深层分析后可以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远古先民的生产水平与心智认知水平有限,由此产生了对自然敬畏的心理,及盲目崇拜自然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下,产生了第一种类型的“神”符号。